穷人和富人的人脉结构有何不同?
外界都对赵薇的资源状态产生了浓厚爱好。她毕竟有哪些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朋侪圈和买卖经呢?著名社会学家,现在是斯坦福大学教授Mark Granovetter,曾经在70年代专门研究了在波士顿近郊居住的专业人士、技能职员和司理职员是怎么找到工作的,并把研究效果作为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
Granovetter找到282人,然后从中随机选取100人做面临面的访问。发现此中通过正式渠道申请,比如看广告投简历,拿到工作的不到一半。
100人中有54人是通过个人关系找到的工作。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当宅男们绞尽脑汁纠结于简历这么写好还是那么写好的时间,一半以上的工作已经让那些有关系的人先拿走了。
但这内里真正故意思的不是靠关系,而是靠什么关系。
穷人和富人的人脉布局
所谓多个朋侪多条路,那么这条路到底更有大概是什么样的朋侪给的呢?Granovetter发现,真正有效的关系不是亲朋挚友这种经常晤面的“强接洽”,而是“弱接洽”。
在这些靠关系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16.7%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这个“关系”,也就是每周至少见两次面。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218/9369df1ca6b04d489220e19b022277ac_th.jpeg
而55.6%的人用到的关系人仅仅偶然能见到,意为每周见不到两次,但每年至少能见一次。尚有27.8%的资助者则一年也见不到一次。
也就是说大多数你真正用到的关系,是那些并不经常晤面的人。
这些人未必是什么大人物,他们大概是已经不怎么接洽的老同砚或同事,以致大概是你根本就不怎么认识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不在你当前的外交圈里。
Granovetter对这个征象有一个表明。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这帮人,很可夺目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肯定也很靠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个如许的工作机遇,他们又怎么会知道?只有“弱接洽”才有大概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变。
Granovetter把这个理论推广成一篇叫做《弱接洽的强度》的论文,此文有大概是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社会学论文,大概凌驾了两万次。
这个研究的数据云云大略,头脑云云简单,然而其影响是深远的。
现在“弱接洽”这个概念已经进入励志范畴,2010年有人出了本书,Superconnect: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Networks and the Strength of WeakLinks,此中大谈弱接洽的用处。中文版说的更直接,叫《超等人脉》。
“弱接洽”的真正意义是把差别外交圈子毗连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效的信息。根据弱接洽理论,一个人在社会上得到机遇的多少,与他的外交网络布局很有关系。
如果你只跟亲朋挚友来往,大概认识的人都是与自己配景雷同的人,那么你大概就不如那些三教九流什么人都认识的人机遇多。
人脉的关键不在于你融入了哪个圈子,而在于你能打仗多少圈外的人。如许来说,岂不是从一个人的外交网络布局,就能判断这个人的经济职位怎样了么?
2010年,三个美国研究员,Eagle,Macy和Claxton,做了一件有点惊人的事变来验证这个头脑。
他们把2005年八月整个英国的险些全部电话通讯纪录拿过来,涵盖90%的手机和凌驾99%的固定电话。这些电话纪录构成了可见的外交网络。
研究者很难知道每个人的经济状态,但是英国政府有天下每个小区的经济状态数据——你可以查到那里是富人区那里是穷人区。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218/8e1b16b22ee9490aaf3de9d27b7238b6_th.jpeg
如许他们把电话通讯纪录跟其所在的三万多个小区住民的经济排名对比。
效果非常显着,越是富裕的小区,其来往的“多样性”越显着。但是这个效果如果细看的话尚有更多故意思的东西。
外交越多样,经济排名越高
在统计上我们利用“相干系数”来体现两个东西之间的相干性,它的值在-1和1之间,越靠近1,就体现这两个东西越轻易一起变大和变小,负值则体现二者厘革的方向相反。
这个研究发现,小区的经济排名与其外交网络的“社会多样性”和“地区多样性”的相干系数分别是0.73和0.58。
这意味着越是富人越轻易跟差别阶层和差别地区的人联结,而且阶层多样性要比地区多样性更紧张。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218/b3c61134e6d64a5ea390641afc4e734d_th.jpeg
弱接洽理论的本质不是“人脉”,而是信息的转达。亲朋挚友很乐意跟我们互换,但是话说多了就没有新意了。最有服从的互换,大概是跟不太认识的对象举行的。这个料想怎么证实呢?
谁给你的信息紧张?
现在有了网络,研究职员可以更好地分析我们是通过什么接洽得到新知识的。
比如你在各种外交媒体上经常阅读和转发来自网友的各种保举,那么是密切挚友的保举更有效,还是弱接洽的保举更有效呢?
Facebook的数据团队2012年针对这个标题做了一项筹划得非常奇妙的研究。研究者有个简单办法判断你跟各个网友之间的接洽强弱。
比如说如果你们之间经常相互品评对方发的状态,那么你们就是强接洽的关系,否则就是弱接洽。
这项研究统计人们在Facebook上分享的那些网页链接 —— 如果你分享这个链接,你大概以为这个链接是有效的。
这种分享有两种大概性。一种是你的朋侪(不管是强接洽还是弱接洽)先发了这个链接,你看到以后转发。另一种是你自己独自觉现这个链接。
我们可以想象,前一种方式发生的大概性肯定要比后一种大,外交网络的作用就是让网友向我们提供信息啊。
Facebook的这个研究通过随机试验的办法来跟踪特定的一组网页地点,效果发现别人分享这个地点给我们,我们看到以后再转发的大概性(p_feed),比我们自己看到 这个地点直接分享的大概性(p_no feed),大五倍以上。
这两种大概性的比值(p_feed/p_no feed),也就是网友分享的放大效应。
我们的转发运动是相当亲疏有别的,我们更乐意转发“强接洽”分享给我们的信息。
统计发现如果强接洽发给我们一条信息,我们转发它的概率约莫是弱接洽发过来信息的两倍左右。
这个理所固然,强接洽之间原来就有雷同的爱好。
有人据此以致担心,外交媒体是否加剧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局面?我们会不会由于总跟志趣相投的人呆在一起而把外交圈酿成一个个孤岛呢?
不消担心。我以为这个研究最奇妙的一点是如许的:它不光比力了我们乐意转发强接洽还是弱接洽,还比力了两种差别接洽的放大效应。
强接洽的放大效应是 6,而弱接洽的放大效应是9。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网址,你看到一个弱接洽分享给你你再转发的几率,是你自己发现这个网址再分享的几率的9倍。
再说白了,就是强接洽告诉你的有效信息,你自己原来也有大概发现;而弱接洽告诉你的有效信息,他要没告诉你你恐怕就发现不了。
这个性子和当年Granovetter说的何其相似!
然后再思量到人们吸收到来自两种接洽的信息总量,把它们用相应的分享几率加权均匀之后,发现来自弱接洽信息的影响力远远凌驾强接洽。
也就是说,固然人们器重强接洽,人们的大部分知识还是来自弱接洽。
现在“弱接洽”理论已经被推广到了任何新消息大概新想法,不管你是仅仅想学点东西,找工作,还是创业,你都应该制止成熟圈子中的“强接洽”,而应该走出去寻求“弱接洽”。
审慎和熟人合资
已经有统计表明,从弱接洽那里得到想法,以致于与弱接洽合资创业,有利于进步一个公司的创新本领。
社会学家Martin Ruef问卷观察了766个在美国西部某个大学(着实是斯坦福大学,只管论文里并没有明白分析)得到MBA学位,然后又曾经至少实验过自己创业的“企业家”,他想从中发现弱接洽和创新的关系。
Ruef统计了这些MBA们所创办公司的职员构成和信息泉源,而且利用各种办法评估这些公司的创新本领,比如观察是否推出了新产物大概新的贩卖本领,是否打入国际市场,有多少专利等等。
是从哪来的想法直接刺激你创业的?Ruef发现,这个创业想法来自与家人和朋侪这些强接洽讨论的,只占38%。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218/ac549daeb3eb4651bc5bcb342fa828dd_th.jpeg
而来自与客户和供货商这类贸易同伴这些弱接洽讨论的,则高达52%。尚有人则是受媒体或专家启发。可见好想法来自弱接洽这个定律从创业之初就管用。
看来经常出去到场饭局简直比在家呆着强。但是那些连饭局都不到场的创业者有大概更强。现在我们再思量公司开起来以后的信息泉源。
如果你在创业过程中的信息网络重要由弱接洽构成,你的创新本领是那些指望强接洽的公司的1.36倍。
而如果你干脆不靠熟人,直接从媒体和不认识的专家那里得到信息,你的创新本领则是强接洽公司的1.5倍。
而从外交网络来看,跟前面英国数据的效果划一,你的外交网络越多样化,你的创新本领就越强。
那些拥有非常多样化外交网络的企业家,他们既有强接洽也有弱接洽,还担当从未打过交道的人的意见,其创新本领是那些只有单一外交网络的人的三倍。
虽是云云,大部分创业团队仍旧由家人和朋侪构成。强接洽团队和弱接洽团队的数目对比差不多是五比三。
以是我们看到中国人搞眷属企业,大概挚友合资创业,也只能明白,就算是斯坦福MBA又能怎样。
而Ruef利用一个创新评估模子发现,弱接洽团队的创新本领差不多是强接洽团队的1.18倍。
更进一步,如果这个团队成员在此之前从来不认识,那么这个团队的创新本领还可以更高一点。
但是人们很难拒绝强接洽的勾引。比如在我们心目中风险投资这个行业的人应该是比力理性的人,大概至少应该是比力淡漠无情的人,对吧?
就算是这帮人也会犯寻求强接洽的错误,而这个错误使他们付出了相当明显的代价。
这是一项非常新的研究。2012年六月,哈佛大学商学院的Gompers,Mukharlyamov,和Yuhai Xuan发了一篇名为《友好的代价》的论文。
这篇论文观察了3510个风险投资者,以及他们在1975到2003年间11895个投资项目。
有些人选择与自己本领相当的人互助,比如各人都是名校结业;但更多的人选择与自己的“熟人”互助,比如是曾经的同砚、同事,大概仅仅由于二人是一个种族。
这个研究发现,按本领搭档可以增长投资的乐成率,而找熟人搭档,则会极其明显地镌汰投资乐成的大概性。
这些人乐意跟什么样的人搭档呢?本领是一个参考因素:如果两个人都是从名校结业,他们发生互助的大概性比一样平凡人高8.5%。
但更大的参考因素是关系:如果两个人是同一个大学的校友,他们互助的大概性会增长20.5%。而关系亲还不如种族亲!
如果这两个人是同一个种族的,他们互助的大概性会增长22.8%。
那么差别范例的搭档关系,对投资成败有什么影响呢?两个风险投资者中如果有一个是名校结业的,其投资的这个公司将来能上市的大概性会进步 9%。
如果他的搭档也是名校结业,则进步11%。以是按本领选搭档,哪怕你把本领简单地用学历代表,都简直能增长乐成概率。
但是如果选一个从前跟你在同一个公司干过的同事搭档的话,会让风投乐成的大概性低落18%。如果选校友,低落22%。如果选“族人”,低落25%。
看来风险投资的最佳互助同伴,应该是一个从来没跟你进过同一个大学,从来没跟你在同一个公司工作过,而且跟你不是一个种族的高学历者。
全部人都喜欢强接洽,哪怕是风险投资者和斯坦福MBA也是云云。
我们乐意跟他们在一起混,我们乐意给他们打电话,我们乐意转发他们的微博。但是熟归熟,工作归工作。
当我们思量找人创业,找人互助,哪怕是找人相识什么信息的时间,“弱接洽”才是最佳选择。
现在社会学已经有了充足多的证听分析,对工作来说,同亲会和校友录不是扩展人脉的好地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