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人的征途上,那些比赚钱更有趣的事!
在一些人眼里,做投资的个个衣着光鲜,富得流油。投资的天下里,仿佛堆满了金山银山,随处是一夜暴富的故事。以是,每当问起那些抛家舍业、当仁不让转行到投资的人为何这么做时,在TA一通冠冕堂皇的长篇大论内里,我听到的真实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做投资,来钱快!”
着实,投资行业就像大部门其他行业一样,风光的只是少数人,“金融民工”才是大多数。然而,这并不影响投资的魅力,由于有些事儿比挣钱风趣多了。
一、思考本质,熟悉天下
郭德纲曾说过一句无比扎心的话:“人要活得明确,不要时间,只需履历,亏损要赶早!”
而投资就是一个可以让你履历很多、活得明确的行业:由于工作必要,你必须行万里路(出差)、读万卷书(研究)、阅人无数(访谈)、阅企业无数(调研)。
见证并履历了很多的跌荡升沉、升沉荣辱之后,你能在一两年之内,就体验了很多人一辈子才有大概领会到的酸甜苦辣。于是,人就活得明确了,也通透了!同时,也练就了一眼看透本质,一语就能中的的本能。你会发现——
需求、资源、产量、代价等稳固的水电行艺上更像是一个加了杠杆(高负债)的债券。
互联网江湖里赢家通吃,独角兽横行,本质上是由于互联网自然具有网络效应、技能壁垒和快速扩张性。
无处不在的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挂着的是“共享”的羊头,卖的却是“租赁”的狗肉。
王健林贫苦缠身,马云仍旧风光的机密着实潜伏在杜邦分析里,一个靠创新,一个靠杠杆。当外部环境厘革时,他们各有各的软肋。
马云随处演讲,不是由于他是个话痨,也不是由于他爱出风头,而是由于只有把代价观和空想兜售出去,才气更有影响力,才气引领未来,这就是他的工作。
企业界的不共戴天以及各个行业越来越显着的头部效应,本质上只是亿万年来再常见不外的自然规律: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二、看透人性,相识自我
做投资,除了能将“思考本质”训练成为一种本能,还会促使你对人性举行更深入的分析。
对做股票的人来说尤其云云——瞬息万变的股市,会让你“一根阳线改三观”,上一刻灰心无比,下一刻夷由满志;会让你不停地自我否定、否定之否定;会让你一遍各处履历高兴、扫兴、痛楚的循环。
以是,你不得不时时间刻对本身的魂魄举行最深刻、最无情的拷问。终有一天,你在某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晚上,突然得道——
原来,我们总是“一不鉴戒错过几个亿”,不是由于本身反应痴钝,而是由于人类天生畏惧厘革,无法明确厘革,更赶不上厘革。
风趣的高晓松和无趣的吴彦祖你会选谁?对于这个标题,之以是有生齿是心非地说:“好皮囊不外二三十年,好谈锋才是永恒,以是我选吴彦祖”。是由于,人在短期决定时由于渴望即时享受而偏感性;人在做长期决定时由于可以或许延长满意而偏理性。这也就是频仍买卖业务、做超短线亏钱的根本缘故起因。
由于“群体头脑”的作祟,任何一个人,作为个体来看,都是充足理智和通情达理的,但是假如他作为群体的一员立刻就成为一个白痴。以是,在投资中盲目从众通常会干出让你不堪回顾的傻事来。
你之以是赚一点就跑,亏损了就死扛,是由于人类喜好 “胜利”立马兑现后的自尊感;讨厌失败成为现实后的挫败感。只要不卖股票,那些亏损就不会变成现实,也就不必承认错误。(生理学上称之为“悔恨恐惊”)
人们之以是喜好听消息和追热门,由于人类天生对复杂的难以明确的东西感到倾轧,更乐意用简朴的模子去相识和应对天下。
当你买入了一只股票之后,由于“隧道原理”,你眼里看到的都是关于这只股票的利好消息,而对那些显着的坏消息你都视而不见。
可见,曾经犯过的全部愚笨的错误,除了无知,更由于你是一个普平常通,有着七情六欲的人。
于是,你会渐渐少了些虚妄自尊,多了些谦卑敬畏;少了些咄咄逼人,多了些温润包容;少了些急功近利,多了些宠辱不惊。
若想更好地飞行,就必须客观熟悉重力的存在;若想做好投资,就必须大方承认人性的缺点。
于是,你更相识本身了,也明确了投资是反人性的,你也能时间保持岑寂、包容和自律了。你更加明确,这并不是一个得道之人的精良修行,而是每一个投资人必备的职业素养。
三、和Top1%的人一起工作
有人说,“投资是少有的能和Top 1%的人一起工作,而且还能从这些人身上赢利的事。”
简直云云,做投资的人大多数时间都在探求天下以致环球最有远景的企业,并与创造这齐备的精良团队举行打仗。
与你侃侃而谈的,大概就是下一个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他们不但会把本身的空想告诉你,还会拿出本身雄心壮志的贸易操持与你举行深入的探究。
于是,你知道了一个范畴的精英们毕竟在想什么,他们将会怎样改变天下。假如你有充足的慧眼辨认出,他就是下一个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那么你还能从他们身上赢利。这,真是一件开心的事!
不但云云,你每天的生存开始变得“往来无白丁,言笑有鸿儒”。
你身边的同事、朋侪大多和你一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们也一样整天思考本质,把这个天下看得非常通透;他们也和你一样相识人性,一样的岑寂、包容和自律。
与他们的交换中,你总能得到头脑的碰撞,经常产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这种感觉,多么美好!
四、Think Big,Think Long
和Top1%的人在一起,投资人们所聊的话题要么触及魂魄,要么关乎天下和未来。用高瓴资源张磊老师的话说就是:Think Big,Think Long。
有人曾经戏言:这个天下发生的齐备事变,险些都与投资人有关。
大到特朗普会减税吗?美联储会加息吗?美国会和朝鲜开战吗?欧盟会崩溃吗?供给侧改革将会怎样影响经济增速和财产格局?去杠杆会刺穿资产泡沫吗?中国GDP6.9%的增速毕竟是繁荣的极点照旧新周期的出发点?
远到人类的奇点毕竟何时到来?人工智能还会在哪些范畴逾越人类?代替手机的下一代智能终端将会是什么样子?无人超市毕竟会不会得到遍及?从电视到点播再到直播,下一个内容出现情势会是什么样子?
固然,也会小到思考一个公司为何挣钱?未来能不能连续挣钱?以及别人能不能挣这个钱等标题。
大概,除了政府官员,没有谁会比投资人更关心国家和人类的未来了。
永久在思考本质,熟悉天下;永久在研究人性,相识自我;永久和Top1%的一起工作,一起Think big ,Think Long。这些事儿,哪一件不比挣钱风趣多了?着实,假如真的能把这些事都做到了极致,挣钱不外是顺带的事儿。
不外,我始终对峙以为:投资是一个人一辈子末了的职业。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没有保持思考和总结的风俗,那么全部的这些爱好大概都与你无关。
说了这么多,你还想进入投资这个天下吗?你还想脱离这个行业吗?
做投资,怎样一眼看透本质?
《教父》里有句话影响了很多人——“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差别的运气。”在投资中尤其云云,谁能更靠近本质,谁就会有更好的投资收益。以是,一眼看透本质,一语就能中的的洞察力,对很多人来说难度系数极高,对于投资人来说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功,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刻意训练而得到。如许的过程并不轻松,起首,你得对峙看完本文。
一、仗剑走天涯
郭德纲曾说:“活得明确,与时间无关,跟履历有关。三岁履历一个事儿这辈子就明确了,活到九十五还没履历这个事儿他也明确不了。”而履历这件事,就像用饭睡觉一样,没有人可以替换,你必须“亲身”上阵——仗剑走天涯,去看看天下的繁华。
看天下的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读万卷书,一种是行万里路。二者缺一不可。读万卷书,走不出去,最多是个书童;假如不读书,行万里路,也执偾个邮差。
在中国,读万卷书的人很多,行万里路的人太少。纵使有人高呼“天下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在抬脚之前,却又思虑万千,心神不定。
着实,这也能明确。毕竟,在操持生养政策下,很多80、90后都在“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环境中长大。在父母的关心保护和严防死守下,很少有时机能到“广阔天地”里摸爬滚打。而大多数人,也因此风俗了一边诉苦着生存的无趣,一边无可怎样地继承着日复一日的现实,却始终走出本身安逸的小天地。
于是,在中国就产生了一种国民症状,叫做巨婴症,临床表现是:智商在线,情商发急。用《巨婴国》一书里的话来说,就是:“我国大多数成年人,生理水平照旧婴儿。”
这种人,“从小娇生惯养,没人跟他说过什么话,六十五岁走街上谁瞪他一眼当时就猝死。”(by 郭德纲)
怎样才气根治这一症状呢?
郭德纲说:“一个人从一出生就一天挨打八个嘴巴,到了25岁,就像铁罗汉、活金刚一样什么都不在乎了。”
李嘉诚说:“天下上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履历,讲一万句不如他本身摔一跤。”
谈到投资,我始终固执地以为:要想做好投资,与其看一万本投资秘笈,每天找巴菲特用饭,还不如真刀真枪地在市场上出生入死来得着实。汗青上,哪个骁勇善战的将军不是九死一生、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要想真正地看透企业,就得有几段乐成和失败的创业履历。否则,夏虫不可以语冰——一个从未做过企业的人,凭什么说他就真正明确了一个企业的战略、管理、产物计谋?
当你亲眼眼见了很多从无到有以及盛极而衰的贸易案例后,当你切身履历了人生的跌荡升沉之后,自然就会把事变看得更明确一些,把投资看得更透彻一些。
天下上,有一种明确叫做:我履历过!不去履历,何谈人生和投资?做过与没做过之隔断着千山万水。
二、用第二层头脑去思考
不外,仗剑走天涯只是训练洞察力的第一步。纵然你比其他人多看了几眼天下,但假如不会正确地思考,万里归来,大概照旧一枚懵懂少年,以致成为一个厌世的愤青。好比,有的人哪怕炒了十年股票,依然是亏钱的大多数。
由于“万卷书”也好,“万里路”也罢,对于全部人都是同样的客观存在。而在他们心田深处发生的化学反应却是千差万别的。哪怕两个人拥有完全一样的生存履历,他们的认知却大概大相径庭。
就像,在一个班级里,全部人的老师、课本、作业险些都是一样的,但是末了的结果却有高低之分;在一个家庭里,同样的环境下,一娘生九子,九子却各不类似。这种差别的产生,正是源自头脑方式的差别。
生存中,大部门人都在用第一层头脑在思考标题。
好比,为什么华为手机乐成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由于华为更留意研发投入和打磨产物。为什么马云喜好随处演讲?很多人都以为,由于马云为人高调,爱出风头。再好比,你以为造纸企业有前程吗?一些人会脱口而出:人类都进入互联网期间了,造纸企业肯定断港绝潢了。
但你只要多问一句:岂非诺基亚和moto就不留意产物研发吗?岂非作为首富以及亚洲最大企业掌门人的马云,还必要通过演讲来出风头吗?为什么那些上市纸企这几年不停闷声发大财,业绩翻了好几倍?你就会发现,你得到的答案就会完全差别。
认知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很多人在分析标题时,并不是为了找到原形,而只是为了给本身一个满意的答案。
而只有当你不满意于第一个蹦到脑海里的答案,不满意于各人都以为对的答案,多问一个“为什么”,就具备了“第二层头脑”。
在投资中,具备第二层头脑尤其告急。由于第一层头脑的人对同一个变乱都有类似的看法,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好比,当上证50开始上涨时,大部门人都以为郭嘉队又来搞形象工程了。而第二层头脑的人则必须比群体共识想得更加深入,更强有力,才气得到超额收益。
以是,假如头脑依然停顿在第一层,无论看过多少书,走过多少路,都很难真正的看透本质。而假如你总能用与众差别的第二层头脑去思考,就会更靠近原形,从而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听过最傲娇的一句话就是:假如大家都明确你,你该是有多平庸。
三、归纳和演绎
不外,通过第二层头脑思考标题,并不肯定每次都正确。另有一种大概是,你想多了!大概你走火入魔了!此时,你必须想办法查验你看到的谁人“本质”是否正确。
以是,我们不但要对过往的履历和思考的点滴举行抽丝剥茧的提炼和总结,还要将新的理论应用在更多的生存场景中,并让它继承查验。无论投资照旧其他范畴,形成认知的过程险些都逃不出“归纳+总结”的套路:
归纳:观察征象,提出标题,通过第二层头脑思考,得出结论;
演绎:从结论出发,提出一系列的猜测,通过搜集履历、究竟和证据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好比,你发现王者光彩让无数人着迷此中、无法自拔,于是你通过第二层头脑的深入思考得出“人类经常被本身发明的东西控制”这个结论,而且发现类似的事变另有很多:人类发明白酒精却会被它灌醉;人类发明白钱币却会为它优点熏心……于是你推测“人类发明白人工智能,末了大概会被它控制”。
一个人,就是在一次次的“归纳和演绎”中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洞察本质,不停发展。
结 语
颠末一万小时的刻意训练,你的履历够了,思考够了,归纳和演绎的够了,那么聪明也就充足了。于是你,情面练达皆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在投资时,一眼看透本质就更不在话下。
最告急的是,当你看透这个天下后,依然对它充满热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