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新手入门 发表于 2019-6-14 00:31:41

风起于青萍之末——山水股权纷争持续升级的来龙去脉

山水纷争已是牵动万千民气的告遽事故,从一个让国人引以为傲的老牌水泥企业,如今深陷乱局,这场纷争究竟因何开始?又为何步步升级?

  风起于青苹之末,如果梳理山水这两年的纷争,会发现事故的发展与扩多数有迹可循,在一个个告急的时间节点上抵牾不绝激化升级,从最初企业内部高层的抵牾上升到了法律标题以致境表里都关注的社会焦点。本文将详细梳理山水纷争发作以来的详细来龙去脉。

  发展的“死角”

  对于发展中的企业而言,每一次厘革,都是为了让企业跟上期间的步调,得以快速发展。但是,倘若在厘革的过程中,大概享受厘革带来的效果的时间,如果忽略了那些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那么,角落中的“暗物质”也会在厘革的效果中繁殖和伸张。

  山水团体在掌舵人张才奎的领导下,踏上国企改制的弘大厘革之路,也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创下了无数光辉的案例。但同时,也连续出现向导干部的贪腐标题,这对一个快速发展的上市公司来讲是个严肃标题,如若任其发展下去,山水将日益变得金玉其表败絮此中。

  张才奎在继承本报记者采访时,不止一次地体现:企业中开始出现腐败标题时,他也感觉到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大厦会在霎时间轰然坍毁,这不光对山水水泥的员工不负责任,也对环球的山水股民不负责任,更是对山东省、天下水泥行业的怠慢与轻渎。

  那一段时间,张才奎的心田是抵牾的。他非常清楚要想彻底改变,就必须从根上做出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用人风俗,没有办法彻底根除内部隐患。但是,作为山水的老创业者,面对的是几十年兄弟相待的同事,一以贯之的是几十年连续的管理模式,真的要对外貌的“和睦团结”来一次大概“伤筋动骨”的铁腕改革,他好像又有些于心不忍。

  于是,在国企改革最红火的那些年里,张才奎对那些好像“看不见”的角落,也简直有一种“暂时云云,以后再改”的生理,“暗物质”也正是在这种有些义气的生理下,不绝繁殖。

  仅在2001年改制之初到2010年山水水泥原董事长张才奎之子张斌经董事会决定成为团体总司理前夕,短短的10年间,山水就有近30位干部由于贪腐标题被辞退或判刑。山水的新一轮改革,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时间,使得山水面对着不得不改革的地步,以彻底扫除这些发展中的“死角”,使山水团体得到长足发展。

  祸起萧墙

  2013年2月1日,曾是山水水泥5位高层管理者的董承田、于玉川、赵利平、赵永魁、宓敬田团体辞职,可以说是山水纷争最初的“萧蔷”之祸,自此之后,山水纷争这场大戏开始悄无声气地拉开了序幕。

  自2010年张斌接任山水团体总司理后,大刀阔斧地实行新一轮改革,开始实行会集采购、规范流程,美满内部审批与羁系机制,提出“规范、会集、深化、发展”的方针。与以往几十年的粗放管理制度形成巨大反差,让一些老向导、老员工一时无法顺应。就像那5位原山水高管给张才奎写的辞职信中说的那样“我们几个都是山水团体工作了30年以致30年以上的老同道,有幸在您的领导下参加了山水一次创新和改制、合资、发展、上市的全过程……我们感到越来越跟不上您的思绪,对新的管理机制和方法也越来越不顺应”。

  从信中可以看出,这几位前高管对山水和张才奎照旧有深厚感情的,他们在信中明确体现:“以后,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会心系山水,不说任何对山水倒霉的话,不做任何对山水倒霉的事。”

  据公开资料体现,这几位团体辞职的前任高管,均为山水水泥的显名股东,辞职前,董承田是团体副总、实行董事,持股41765股,占比4.18%;于玉川是团体副总、实行董事,持股43542股,占比4.35%;赵利平担当团体副总,持股30479股,占比3.05%;赵永魁是团体副总、财政总监,持股27743股,占比2.77%;宓敬田是团体副总,持股15627股,占比1.565%。

  其时,他们的诉求是渴望可以大概实现股份变现,在辞职信中指出“至于我们个人在香港山水投资的股份及其他事变,信赖您肯定会依法公正,妥善处置惩罚”。并在当年3月,曾与张斌及另一位山水高管会商探究一套5个人的股份收购变现操持。

  但是,张才奎却始终惦记着一件事,他在当年4月16日给几位辞职高管的复书时体现“你们退出,4000持股员工怎么办?我要认真思量,详细周到做一个长远方案,让这件事变在合法情况下有序完成。”

  山水团体党委书记陈学师对记者说:当年张才奎之以是思量到4000持股员工的标题,是由于在此之前,也有一些持股员工提出变现的愿望。张才奎以为,如果要满足这些高管的愿望,固然不能不思量员工同样的愿望。

  但对张才奎的想法,5位前高管却有着差别的思量。在2013年7月5人给张斌写的信中,他们明确体现:“作为山水投资的实名股东,我们与信托架构下的4000人在出资方式、法律职位等方面完全差别,因此,在股份变现标题上,我们差别意和4000人归并思量”。

  所谓出资方式差别,据资料体现,山水水泥此前为国有企业,在2001年举行股份制改革并推出员工持股操持,山水水泥的原第一大股东——山水投资便是职工持股平台公司,此中3940名员工委托张才奎和李延民为持股代表,以酌情信托的方式,形成张氏信托和李氏信托,在2011年因李延民退休依法将李氏信托所持股份转移到张氏信托之下,其时张氏信托持有股份为山水投资的81.74%。也就是说,“4000人”是以信托的方式入股,而这5位高管是一部门显名股东(显名股东共7人)。

  以后,另两位显名股东已经退休的李茂桓和之后辞职的王永平也参加了5名辞职高管的阵营,并形成了以他们7人为首的维权代表方。

  对于山水高管团体辞职标题,有一种说法是7人的真正目标并非“对新的管理机制和方式越来越不顺应”,而是张斌上任后,对山水水泥管理机制举行了调解,将物资采购和财政权会集至团体公司,直接掐断了他们的财路,于是以辞职相要挟,盼望山水团体不再对其任职期间暴袒露来的标题举行深查。

  然而7名原山水高管对此却有截然相反的说法,他们在继承部门媒体采访时曾承认,张斌上任后确实搞了这些步调,但辞职缘故起因是“我们是怕背黑锅,大宗物资采购都须要我们具名,但是我们不知道原形,签了的话是要负责任的,弄欠好还会被送进局子里去。”

  从双方的言论来看,双方的抵牾已经日益显现,但还仅限于管理层内部。此时的山水,就像是沉寂的海面下,一股大浪正在酝酿。

  从高管到员工

  如果说高层辞职与变现的分歧还只是初见端倪,那么,山水纷争真正发作的时间点是在2013年的11月。

  张才奎如同他在给董承田等5人的复书中说的那样,山水投资推出了《境外信托退出性收益分配方案》和《股份回购方案》,按照这两份方案,当初3940名山水职工和7名显名股东,均可以志愿选择股份变现。这个只有几十页纸的方案,就好像是被开启的潘多拉盒子,具有不可预估的影响力。

  方案内容为:股权回购和退出信托筹分别3期举行,原则上每10年一期。股权代价与山水公司股票代价挂钩,第一期代价打八折,第二期打九折,第三期不打折。所用资金来自于上市公司山水团体的分红。受益人将自签订干系文件之日起不再享受及主动放弃其他任何通例的信托收益归属、分派及付出的权利。信托受益人的分配序次根据员工年事、工龄和贡献的差别也有所区别。

  方案推出,立刻有3058人要求退股变现,大部门持股员工渴望早日变现。但此方案却遭致于玉川等7名显名股东的努力反对,并通过各种渠道告诉持股员工该方案不公道。作为山水几十年的老员工,他们的话在员工心中是有肯定分量的。于是,浩繁持股员工开始质疑。

  一套变现方案,将山水水泥近4000名员工卷入纷争,部门持股员工从欢呼雀跃到努力反对,就发生在短短三四个月内,这恐怕是山水掌舵人没有想到的。更没有想到的是,此事被反复发酵,山水的“家务事”自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离职高管与部门员工的质疑和反对下,变现方案终极流产。但此时的部门持股员工的心态已经发生了较大厘革,“张才奎想要鲸吞员工股份,把山水团体酿立室属企业”等一系列风言风语开始扩散。此时的山水,已不光是管理层的抵牾,其火焰已经烧到了员工身上。

  据山水职工先容,在此期间,7位辞职高管和不少持股员工,已经将维权的苗头扩大到了山水职工的工作和生存当中,他们在各种时间和场合下举行游说,乃嫡切身到职工的家中去阐释张才奎“鲸吞员工股权的究竟”,一时间股权标题闹得沸沸扬扬。越来越多的持股员工开始担心当年真金白银买的股份化为虚无。

  针对此套变现方案,山水团体的回应是,在高强度的游说下,简直让持股职工们产生了很大误会和不安全感。

  “红帽维权”

 自2014年起,济南市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小红帽”,很快引起本地人的关注。这是部门山水持股职工接纳上访、集会集会等方式举行维权,他们同一头戴小红帽、带着标有玄色标语的横幅,这就是山水的“红帽维权”。这意味着,山水纷争开始由内部口水战,向社会范围扩大和发展。

  “红帽维权”重要围绕三个诉求点,第一是山水投资股权的归属标题;第二是关于山水故里房产证的标题;第三是关于2004年山水改制时员工安置费的标题。这些优点诉求将更多的山水员工卷进了此次事故,山水纷争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关于“房产证”和“安置费”何时成为山水维权方的诛讨焦点,如今的山水管理者都已经记不清楚,这就像一颗石头落入湖中,肯定会产生层层荡漾,各种所谓的“旧账”就是在“好像是有标题”的心态下被逐一翻出。

  关于房产证,在采访中记者相识到,建山水故里小区是作为山水职工新的宿舍,由职工自主选择购买。据其时购买该房产的山水员工先容,购房时各人都知道没有房产证。团体在这些年里也简直为了房产证做着积极,但若想办下来也不是旦夕之事。在股权纷争发作后,即有“张才奎把山水故里的房子都卖了,要把这里居住的员工赶出去”的传言开始伸张,又掀起来住在故里中职工的“维权意识”。

  关于企业改制时间的员工安置费用。山水维权方指出按照济南市政府批复的《济南山水团体有限公司团体改制方案》和《济南山水团体有限公司团体改制职员安置方案》,张才奎在2004年公司改制时,调用了提留7813职工安置费用25672.20万元,提留的职工安置费被调用10年多,至今未给职工赔偿金,且从没有向职工告知这笔钱的去处。这一消息让山水老员工本已非常敏感的神经再次被刺痛,不少退休职工以为这笔职工安置费用就是属于本身的,如果可以大概夺取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股权证、房产证、安置费,这三把火彻底把山水团体和维权方的战场从企业推到了社会,维权方从2014年3月24日开始构造在济南市政府举行上访活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共构造了27次上访,他们同一头戴小红帽,拉着写有“剧烈要求罢免张才奎天下人大代表职务”、“张才奎陵犯国有资产难逃法网”等白色横幅出如今山东省委、纪委以及济南市委、市政府。在2014年12月26日,山水团体的职工在上访山东省委和省纪委的时间,人数达400多人,他们多是头发斑白的退休职工。本年5月22日上午,山水团体在召开股东大会,300多山水维权人士带着小红帽来到团体大门外抗议请愿,如许的景象在济南市经常上演。

  “口水战”不绝升级

  与此同时,在“维权方”的各种游说之下,一部门持股员工对山水团体和张才奎父子,生理也在发生着巨大厘革,从早先的质疑渐渐演化成剧烈的敌视,无论山水团体和张氏父子说什么、做什么,他们都以为有剧烈的目标和计划。

  维权职员此时的诉求点好像也发生了厘革,焦点已经不在管理原有的汗青标题上,而是迫切渴望张氏父子下台,并被绳之以法。单纯的上访维权也渐渐发展为各种本事交织举行。

  从2013年开始,山水维权方开始以一篇《中国山东济南山水团体退股闹剧(转载)》为开端,开始抢占了天际社区,并连续发出维权方的声音。别的,山水维权方还自行建立了一个“山水团体反腐网”,当记者点开网站时,看到网站包罗了媒体报道、告职工书、维权图片、职工心声、维权代表等栏目,将山水维权方的活动和干系媒体报道刊发在网站中。据相识,该网站于境外设立。

  2015年4月18日,山水团体以先容山水团体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取得的成效为内容,开创了“山水团体反腐论坛”,也开始发挥舆论影响力,5月7日,作为山水团体官方贴吧的“山水团体吧”,以转载了人民网《深陷内忧纷争山水团体自揭“家丑”》稿件,开始回应维权方的网络战役。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一篇《山水团体强推全员退股方案以分红回购股权》的报道开启了天下对山水股权纷争的关注序幕。

  此时山水纷争的范围也来越大,上访、维权、网络战役这些方式将山水团体推到了公众眼前,让山水纷争彻底成为了一个社会标题。

  诉讼之途

  2014年6月22日,经山水团体报案,曾担当山水团体辽宁分公司总司理助理、辽阳千山公司司理的王永平被辽宁省本溪公安以涉嫌“虚开用于抵扣税款发票罪”刑事拘留,2015年1月,王永平因虚开发票、职务陵犯罪被判有期徒刑6年,并处以罚金人民币10万元。这件事将山水纷争从维权事故升级到法律层面。

  据山水团体透露,在离任审计过程中,观察发现曾任山水团体副总司理、辽宁分公司总司理的董承田在担当辽宁分公司重要向导期间,使用职务之便,浪费、陵犯公司资金共计1024万元。2015年2月15日,董承田被本溪市公安局正式存案检察。

  在当下山水团体正风起云涌的开展“反腐倡廉”活动的同时,山水维权代表也拿起了法律的武器。

  在2014年8月,维权方正式向香港高级法院提交诉状,有2095名持股员工具名向香港高盖茨状师事件所写授权书,作为原告开始举行法律诉讼。据《经济导报》援引的一名山水水泥前高管所称,有3个与山水投资有关的诉讼正在香港高院检察,此中最焦点的一个是:山水投资2095名职工股持有者控诉张才奎陵犯其间接持有的股权,并要求排除张才奎与他们的信托代持关系。

  维权方又同年10月提出将董承田、赵永魁、赵利平、宓敬田、李茂桓等人增选为董事。山水团体6名前高管与2095名职工将张才奎告状到香港高等法院。维权方提起主诉讼、要求排除信托关系的同时,申请“禁制令”和“继承令”。2015年3月31日至4月1日,香港高等法院开庭审理山水水泥信托股份辩说一案,5月20日,香港高等法院同意山水团体2461名员工继承令申请,山水投资43.2861%的股份将由张才奎代管转至第三方继承。这一活动使得山水纷争开启了“境外战场”,山水事故再度升级。

  据悉,现在,山水团体和“维权方”均在香港约请了着名状师团队,“维权方”在香港的诉讼并不止“托管令”,还包罗对张才奎的观察。而山水团体明确体现:他们信赖香港法律的公平公正,坦然继承审判效果。同时,团体也向山东及辽宁等地方法院提告状讼,继续观察初王永平、董承田之外的几位前高管是否涉嫌贪腐的标题。

  “资源”参与

  山水纷争发展到如今,已经凌驾了抵牾双方的控制,当今已然从股权之争发展到控制权之争,山水正面对着上市以来最大的一次变局。

  据相识,2014年,山水水泥的第一大股东为山水投资,第二大股东是台资企业——亚洲水泥,持股12%。同年10月27日,山水水泥向中国建材配售5.631亿股,使其以持股16.67%成为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就在此时不停岑寂的亚洲水泥突然以均匀价每股3.58港元从二级市场大幅买进股权。克制2014年12月1日,亚洲水泥已增持至20.90%,成为山水水泥第二大股东。

  在亚洲水泥之后,天瑞水泥也半路杀出,在2015年3月31日,购买山水水泥3.55亿股,约占山水水泥已经发行股本的10.51%,成为山水的第四大股东。不外此时的山水水泥股本结构稳固,符合上市规则。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015年4月10日前后,在山水团体绝不知情的情况下,天瑞团体敏捷发起连续串增持办法,至9.51亿股,克制2015年4月16日,天瑞水泥以持股28.16%成为山水第一大股东,直接导致公众持股比例仅为9.18%,联交所指示山水水泥停息股份及债务证券的买卖业务,直至公司规复25%的最低公众持股量。

  对于变化多端的股权之争以及当前已经停牌的山水水泥,不由得让人们想起同样曾作为济南市自满的三联商社,也是由濒临倒闭到做大做强,在发展中出现巨大窘境,并于2010年被上证所停息买卖业务。在此期间由于谋划标题,三联商社被拍卖,国美通过第三方收购成为其最大股东。

  汗青是惊人的相似,以至于山东资源圈里一位资深人士不无感慨地说:“山水水泥非常像当年的三联商社。我不渴望看到三联商社的悲剧重演,渴望当事人都能岑寂思索,别掉进陷阱中去。”

  是晨曦照旧余晖?

  时至本日,山水纷争已经演酿成一场影响广泛、涉及行业、经济、社会、法律、资源市场等差别层面的焦点事故,参加此中的人,也从单纯的“山水人”,渐渐扩大到了与之干系的行业和社会各方人士。而山水纷争究竟将走向何方,现在还未有人给出答案。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张才奎体现,信赖法律的公正,并恭敬法院的讯断。山水团体也体现渴望此次纷争能尽早竣事,将企业的全部精力放在生产与发展当中。

  更多的职工也曾向记者体现说,从内心田他们渴望这场纷争赶紧竣事,回归到原有的谁人同心专心为生产、经心搞建立的单纯期间。

  济南市政府及山东省政府对山水纷争更是高度器重,据相识,现在济南市政府专门创建了一个特殊的应急部门——山水发展稳固办公室。

  而大股东们也纷纷有所动作:天瑞团体要求召开股东特殊大会,渴望合法合规地进入董事会;中国建材股份在中国建材报发出明确下令,渴望积极探求各方共赢的最大公约数;而作为第三大股东的亚洲水泥固然还没有发出任何公开的声音,但有关人士已体现,亚泥不渴望看到山水纷辩说续不休,越陷越深。

  山水纷争自2013年开始,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山水水泥这个曾是水泥行业争相学习,不绝创造着发展古迹的企业,如今正面对着一场严肃的查验。山水将何去何从,解读标题标路径仍在探索。现任董事长张斌说:我们信奉毛主席曾说过的那句话——前程是光明的,门路是曲折的,暂时的分歧终究还会走向末了的共识,届时肯定会得到妥善管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风起于青萍之末——山水股权纷争持续升级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