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张岱年思想的“兼和式”古琴诞生
5月1日,在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的指导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特别支持下,“《文化时报》发表《萧启宏——当代字圣》20周年纪念座谈会”由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王屋山基金主办,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人文幸福工程公益基金、北京世说新语文化艺术中心、“大师春秋”研学团等单位承办召开。会上,青年古琴艺术家、广陵琴派第十三代传人、扬州市古琴研究会会长于知文先生在表达对于当代字圣萧启宏先生以耄耋之身担当文明使命、传递文化情怀、传承文字精义的敬意之时,介绍了他十数年来的古琴跋涉之路,特别是他师承刘少椿、梅曰强、刘扬一脉,试图打破古琴教培乐器商业定位和精致雅好圈子文化的实践努力,以及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图书馆、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万圣书园、西南交通大学、青海大学以及各街道社区、学校单位等合作打通古琴与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文学艺术、文化教育、家风建设、精神疗愈等深度融合的有益尝试。
于知文追溯了他在古琴界由个人性努力突破到行业性组织,从古琴乐器创新到古琴行业平台创设,以及将中式美学融入幸福生活,不断扩充古琴应用场景与可能图景,提炼提升古琴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探索之路,并介绍了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执行副秘书长、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高度关注的“古琴世界会”活动战略构想。
座谈会隆重发布了由青年斫琴师、广陵琴派第十三代传人、扬州市古琴研究会秘书长李卓阳女史担纲领衔的团队最新创制的“兼和式”古琴。“兼和式”古琴源于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兼和”论的“兼和幸福”思想,根据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印”摩崖石刻记》碑文作者蒋晔先生碑文内容创制,取意“为天地立心,正气浩荡。为生民立命,宠辱皆忘。为往圣继绝学,智慧未央。为万世开太平,人类无疆。”北京奥运会摩崖石刻,是人类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的首创,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摩崖石刻,蒋晔先生是此项文化盛事的重要推动者。
“兼和式”古琴,是将张岱年“兼和”思想应用于文化器物的一次应用实践。作为张岱年哲学之精髓,兼和思想是当代中国哲学文化创新的标志性成就,它是古代哲学“和实生物”、“适度执中”等传统理念的发展,兼有“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之义,既兼容众异,又包含多样而得其平衡,构成当代国人“凝道成德”、“知行合一”的哲学基石,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及坚持“两个结合”、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都一脉相通。
兼和思想彰显的文化创造力,既给予了古琴深厚的思想资养,也昭示了古琴的创新发展之路。古琴乐器承载着传统文化中天地、山水、五行、龙凤、时令等多种文化元素,可谓“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的经典范例。“兼和式”古琴的创意,主要在琴面饰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七朵如意祥云,辅以简约直接的科技构线,通过主题、材料、工艺、手段、方法等五个方面革新,推动古琴从小众雅玩向大众艺术转变,琴体造型简洁大方,在文化设计之中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兼具科技感、文化味和视觉冲击力,既是将张岱年“兼和”思想应用于文化器物的一次应用实践,更是古琴界回归文化本位、吸收当代思想资源的一次创造性实践,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做出了有益尝试。
另据于知文介绍,“古琴世界会”活动将超越古琴乐器制作、演奏、培训等常规性乐展,既融合书法、国画、汉服、香道、茶道等文创内容,又汇合相关文学、文旅、教育、家装设计、影视动漫和人工智能应用,涵盖古琴相关器物、技术、创意、传媒、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围绕古琴文艺化、大众化、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化、国际化等目标,促使古琴回归文化本位,激发大众参与古琴创造的活力,集合古琴文化内生动力,释放古琴产业及创意文化动能,推动华夏音乐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其承载与激活上古智慧、赓续乐教传统与文明精神、担当传统文化与国学复兴重任、点燃和拉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功能。
于知文、李卓阳等青年琴人沉潜古琴界的各种努力,得到了中华社会文化基金会执行副秘书长、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蒋晔先生,以及中华社会文化基金会王屋山基金、人文幸福工程公益基金等有关人士的高度关注,大家表述了对于“古琴世界会”活动和古琴产业发展的热情关切,表示将积极支持、深度参与、共同推动古琴文普及与产业创新。
座谈会期间,于知文和他的古琴学生蒋天柔同学现场合奏了一首琴曲《酒狂》,用体现文人风骨的经典之作向 “当代字圣”萧启宏先生致敬。琴声悠悠,音韵飘逸,令人思绪瞬间穿越时空,让与会人员近距离感受了幸福生活中的汉字与古琴之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