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 AI “看透”你
* Q d. i. J8 V; j5 q! X4 ~5 k2 t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其影响之深远、运用之广泛,令人惊叹,科幻电影般的场景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5 I ^9 K: Z' m" Q
我们在享受AI服务带来便利的同时,更应提高警惕,千万不能忽视潜在的隐私危机。
+ z6 t4 i, ?3 Q0 [- D. ^+ C# N3 ]. P/ N" d# M& q0 {
+ R2 h& }0 R2 P7 z2 B/ P隐私收集/ m- `3 W7 R) D2 }7 a
" M3 w- m7 E% @8 [+ J- _
2 `$ Z, G1 E+ _# i4 |
从位置信息到通讯录,从短信内容到浏览记录,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权限收集,正编织一张张无形的隐私“捕捞网”。一旦这些信息被泄露,我们的隐私将面临巨大风险。不法分子可能借此实施精准诈骗,甚至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 i) J1 c$ a
, @: t* ]. {/ k [5 J
$ s2 e& z8 [1 x防 护 指 南
6 {9 i! S4 M# j( d3 x仅允许APP获取实现基本功能所需的必要权限/ B- y% Y! r: Q7 g6 L9 M4 y
逃出信息茧房
6 a4 v- f3 j4 l一些看似贴心服务的背后,是AI算法对我们的深度挖掘与关联分析,过多的个性化推荐更是让我们深陷“信息茧房”,只接触感兴趣的内容,逐渐沉迷于AI定制的“舒适圈”。
3 B* s( R, g0 D/ w( k8 ]- K/ J5 I0 x' j/ P+ j5 D
8 Z& w; J) G' T: l3 t" `8 N. o- Z
" Y$ C: X0 C. F5 e5 c( z# v+ T
' K, h4 c" [# S" j' o防 护 指 南 z) z5 z1 o+ C+ l3 d. V
在设置中关闭“兴趣推荐”“个性广告”,定期清理浏览记录和历史记录
L' R8 I) p8 J, w1 e, i眼见不一定为实
- r$ ^7 O" b& Q3 [% A" e) t9 m& B1 M4 k
% h: _/ @# X0 f9 t! c( z
当AI换脸工具能一键生成逼真视频,当语音克隆技术可完美复刻亲友声线,新型犯罪已悄然滋生。AI换脸被用于制作虚假视频,可能引发身份盗用、名誉毁损;语音克隆被用来冒充亲友或权威人士,不法分子以此实施诈骗或勒索,令人防不胜防。
$ x2 A7 o2 ^$ _. @# ^1 q) O) |+ K
+ T& z Y1 [' ?, t) y+ ]% p/ ]防 护 指 南* {3 }: G* _1 c+ g
进行敏感操作时,如:发送隐私信息、资金转账,主动与当事人进行二次确认
8 {$ y! \& v1 i1 U! I! W) N, B素材|江西网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