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IPO定价简史:一场无比纠结的分分合合
e& x" h, V7 E+ s8 ~3 Z 先说说A股IPO的折腾史。 # O- i) S: N2 K' s# B
我国股市的汗青很短,而且是摸着石头过河,以是很多东西都是在不绝实行,不绝改进的过程中。IPO的汗青睁开来说,大概可以说一整天,而且2006年之前都没有一个成熟的法律体系,直到2006年才出台了第一部《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而且之后也是不绝的举行修改。
, t( W$ y0 r+ e0 [ 但是简单按照发行定价来看,大抵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
: r) w8 w/ T, O: G9 ?, c/ T 2005年之前,我国发行新股接纳定价制度,简单粗暴,从最早的直接行政指订代价到行政指定20倍、30倍的市盈率发行。 & r: {' z$ _' A: ?, E3 P5 B9 @, K' E
2004年12月7日,证监会下发《关于初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多少标题的关照》,算是开始了一个新的篇章,就是接纳询价的方法。但询价方法从2005年至今也是变来变去,而且中心市盈率的窗口引导也是变来变去。
+ y; h8 m: F) q* u) g, V+ M; @2 u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前,贵州黔源电力作为试行询价的第一家公司,市盈率19.1倍;浙江三花股份作为末了试行询价的公司,市盈率19.97倍;仍旧没有突破20倍的行政定价。
6 }0 _2 ~2 K0 b) v 2009年7月,金融危急事后IPO再次启动,这次的新股发行证监会不再对新股发行代价举行固定发行市盈率(比方23倍)的管制,也放弃了新股定价的“窗口引导”,新股代价由发行人和承销机构根据市场报价协商确定。如许的政策导致了上市公司团结承销机构一起团结抬价,催生了“三高”:新股高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超高的召募资金。 2 {( T' t0 g1 }' T$ C! ]7 O
这次三高发行的集大成者就是当时身披多个光环,彼时股神王亚伟站台的概念之王海普瑞(002399.SZ),148元发行价,原来只操持召募8.6亿元,IPO召募资金总量却达59.35亿元,超募近5倍,市值最高时达752亿元,乃至还凌驾2009年**额为600亿的地产龙头公司万科的市值,三高发行的结果就是一地鸡毛,股价大幅下跌,现金在账上躺着无所事事。 % d2 H/ G- s2 K$ K3 O/ B) W' |
2011年,新股开始出现较大面积的破发情况,即时谓的“破发潮”,个别新股乃至出现了询价机构数量不敷导致的发行制止,以后,二级市场次新股大面积破发的局面出现,“三高”更为投资者所诟病,随着发行市场的恶化,2012年11月16日IPO再次停息。 * U( q& ~2 K- N/ J
厥后2013年就已经提出了注册制的思绪,加强披露,取消行政定价和市盈率管制,但为了顺应形势,定价的“窗口引导”不绝一连到了现在。
0 J6 a2 T& b6 J7 J6 u 到了2016年下半年,为了包管IPO的速率,“窗口引导”对融资规模举行了再次压缩。这次压缩新股融资额度,新股不败的走势,点燃了打新热情,共同上市值打新的政策,导致大量的打新资金沉淀在大盘股中,稳住了股市的根本盘。 # R6 Q) ?" c) T# |3 V7 C: w
▌三、“IPO” VS 再融资:谁才是真凶?
2 R8 q8 M6 R+ \; m2 ^4 @ 上面也说了,从2013年开始,证监会就已经在准备注册制的事了,但是由于假如一下子放开,直接按照注册制来搞,怕是整个A股IPO市场又要被玩坏了。以是证监会就接纳了一种迂回战略,在答应制的掩护下推行注册制,就是只要公司没有庞大标题,控制IPO代价,控制IPO融资规模,先上市再说。 * q$ J6 | D1 X
但是对企业来说,IPO是用来融资的(另一个平常点的说法是圈钱)。 * `% }: \. N( D2 Z3 v% i
结果被证监会这么一引导,企业固然上市了,但是没有融到太多的钱。历尽艰辛冲上市,不给圈钱,这游戏还怎么玩... 5 I; c' F( P) W& ?% y& k$ V. [; R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是上市公司就把眼光放到了再融资上面。
/ o: a2 `# t% b. s 数据统计,2013年再融资规模约3700亿,2014年再融资规模约6900亿,2015年再融资规模是1.34万亿,2016年这个数据就到了2万亿的水平,险些都十倍于IPO。 2 C3 L3 i& b1 T2 s( G; f
以是说IPO什么的,真的弱爆了。 ) I+ s; k; R+ e! D E5 _
也就是说,每一个赴中国资源烧烤盛宴的客人,是吃两顿:第一顿,IPO。第二顿,再融资。两者相加,才是每个客人的食量。 3 Y6 x/ J4 V1 z
对企业来说,IPO不敷的,再融资来补。一开始这个标题好像没有引起市场的过多关注,近来由于媒体的报道,市场也渐渐熟悉到了再融资原来才是改变市场供需的最大首恶。
Q: c! b8 Z6 D4 i B$ Z 果不其然,证监会立刻对再融资也下了杀手。
" }5 l6 ^& ~7 g% w( o8 ~+ J* A& f 2月17日证监会发布了再融资的新规: 5 U) ]. m3 @ v8 H4 ^( G. d
1.上市公司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数量不得凌驾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 2.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本次发行董事会决定白天隔前次召募资金到位日原则上不得少于18个月。前次召募资金包罗首发、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不包罗发行可转债、优先股和创业板小额快速融资。 3.上市公司申请再融资时,除金融类企业外,原则上近来一期末不得存在持有金额较大、限期较长的生意业务性金融资产和可供**的金融资产、借予他人款子、委托理财等财政性投资的情况。 ▌四、管理层的羁系思绪:统统为IPO家数让道 9 ]* \" y7 B, s- @9 e
至此,各人就应该看到了证监会的思绪是什么了:限定IPO融资规模,限定企业再融资,把全部的供给增量让路给IPO数量。 T) h5 k8 {4 ]0 Q# ?* {$ Y$ I! H
着实这背后也是转达了羁系层对注册制的态度,即可以在答应制的制度下,先把注册制的一部门功能实现起来,好比说:符合要求就能上。 8 X7 ^: T9 j2 C0 L
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巨大,以是符合上市要求的企业肯定也会非常多,已往的答应制度肯定不能符合新形势下的要求,如许就要求向西欧先行的注册制靠拢。但是都说国人爱耍小智慧,每次制度弊端都会被人捉住而且搅得市场鸡飞狗跳,以是推进肯定也是一步一个脚迹,就比方之条件到的20多年IPO定价的汗青,就充实分析白新制度通常须要很久才华实现制度订定者最初的初志。 , P1 }4 p/ [ @8 b' p2 w" l, C9 o
在接下去的至少三年任期内,无疑会优先包管IPO的家数。为了防止IPO对市场和和股价的打击,在其他地方(好比IPO融资额、再融资额等)严格控制供给。
. Y5 r! n7 h+ x1 U3 r$ B ▌五、投资的鉴戒
9 z+ I4 d2 N1 |9 {0 |' k 由于市场供给全部让路给了IPO家数,已往困扰各人的超额供给(尤其再融资),现实是受到了控制,整个资源市场的融资总额,是会降落,而不是上升的。
2 X* U: ^+ ^4 u1 C 以是对整个股市,更多的方向利好,而不是利空。 4 s; S. s8 x+ i& X
但是上市企业数量大幅增多,对壳股将是个不折不扣的噩梦。而且最新的环境是,IPO从申报到上市的时间越缩越短,本年创业板企业从申报到上市匀称所需时间预计将紧缩至12个月。已往IPO项目从申报到上市少则两三年,多则三五年,但随着客岁底IPO发行批文加快,及IPO扶贫、西藏或新疆‘VIP’绿色通道的政策支持,最快一个IPO项目从申报到发行只花了6个月。如许对比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也会选择IPO,而不会选择借壳。 9 `( T3 L2 R6 [, F$ Z+ g
对再融资的打击,则打击最大的是急于圈钱的企业,而如许的企业多半处于转型期,也就是业务存在很大调解的企业。以是我信任,限定了融资渠道,也变相打击了企业搞事的动力,那这类讲故事的企业,故事在将来会越来越难讲,末了资金就会从这类企业撤出。而相应的,资金会流入自身造血功能美满的企业,这类企业也多半是所谓的白马股。 ) w4 B4 h! [1 ~# K' K
简而言之,上市公司不再是稀缺身份,物盛则价贱,那些讲故事的,“创业的”、高估值的,卖壳的,根本玩完。 3 i# j: U) h% Z" [
▌总结 + [% P! I# D% V% X0 `& x2 f) j3 I
四句话: ) ~" \) Q8 {" G" D
1、羁系层的思绪是紧缩统统可以紧缩的供给,给IPO家数让路,这表明是增长了供给,但在限定了IPO融资金额,尤其是限定了再融资之后,股市现实的供给是紧缩的,以是对股市团体是利好。 2、这个利好,恩泽不会雨露均沾,实打着实服务的白马股将显着受益,讲故事的、抱“壳”囤积居奇的中小市值公司,估值会一下再下。创业板、中小板多数股票的下跌,从一个长周期来看,只是刚刚开始。 3、羁系层这个动作,并不敷以支持A股一个牛市,但对到场PRE-IPO的资金,无疑是场会一连很久的、堪称牛市的IPO盛宴。对已经苦不堪言,无退出渠道的中国风险投资资金,也是久旱后的甘霖。 4、A股中小票上资金的溢出效应,将直接惠及港股,尤其是沪港通、深港通名单内的港股。将来三年,港股团体牛市的几率已经越来越清楚和显着。 【作者简介】卖报生手家 | 格隆汇·专栏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