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1120 发表于 2025-4-21 08:16:20

政策速递: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

2025年4月1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虚拟电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实施路径及配套机制,标志着我国虚拟电厂从试点探索迈向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结合近期多地虚拟电厂建设案例,本文分析其发展现状、政策意义及未来趋势。
一、政策核心:目标明确,机制创新
《指导意见》提出两大发展目标:
1. 2027年目标:建成成熟的虚拟电厂管理机制,全国调节能力超2000万千瓦,初步形成省级与地市级协同发展体系;
2. 2. 2030年目标:调节能力提升至5000万千瓦,虚拟电厂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调节主体,并拓展跨省交易、需求响应等场景。
政策亮点:
商业模式创新:允许虚拟电厂通过电力现货、辅助服务、碳交易等多渠道获取收益,推动“聚合资源+市场交易”模式。
技术与管理突破:要求建立统一接入标准及资源聚合平台,强化数据安全与应急响应能力。
社会资本参与:鼓励民企、能源产业链企业投资运营,形成多元化市场主体。
二、实践案例:多地虚拟电厂加速落地
1. 成都高新区虚拟电厂(中西部示范标杆)
入选国家发改委《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聚合25万千瓦可调资源,通过物联网、AI技术实现“源网荷储”协同调控。
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最大响应能力达4.65万千瓦,相当于两座小型火电厂,有效保障电网安全。
2. 湖北黄石磁湖虚拟电厂(城市级创新样本)
聚合分布式光伏、储能、充电站等资源22.6万千瓦,占全市最大负荷7.5%,节省土地投资8.5亿元,年减碳4万吨。
通过分路监测和柔性调控设备,实现工商业负荷精准管理,用户参与市场交易可降低用能成本。
3. 山东泰安“光储直柔”园区(绿色微电网典范)
依托泰开集团技术突破,建成虚拟电厂创新服务中心,新能源装机占比达63.8%,绿电就地消纳比例显著提升。
探索“聚合式”电网友好型模式,为全省虚拟电厂与微电网协同应用立标杆。
4. 山西虚拟电厂(市场化交易先锋)
规模突破200万千瓦,优化“分时价格+红利分享”机制,2023年以来累计结算电量3.84亿千瓦时,用户收益超259万元。
全国首家以现货模式参与交易的虚拟电厂,聚合资源覆盖工业负荷与电动汽车。
三、发展意义与挑战
核心价值:
提升电力保供能力:通过聚合分散资源缓解峰谷矛盾,减少弃风弃光,助力新能源消纳。
推动能源转型:虚拟电厂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级。
经济效益显著:用户通过参与调峰、调频服务获取收益,企业降低用能成本,社会减少碳排放。
面临挑战:
技术瓶颈:跨区域协同调度、资源聚合效率仍需突破。
市场机制待完善:现货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区域资源禀赋差异需政策平衡
标准统一性:各省接入标准不一,需国家层面推动技术与管理体系整合。
四、未来展望:迈向万亿级市场
根据预测,2025年我国虚拟电厂市场容量将达700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1900亿元。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电力现货市场成熟,虚拟电厂将从“邀约制试点”转向“市场化运营”,成为能源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载体。
五、建议关注方向:
技术创新:AI算法、区块链技术优化资源调度;
商业模式:探索碳交易、绿电认证等增值服务;
区域协同:推动跨省资源聚合,提升调节能力。
参考资料:国家发改委政策文件、地方能源局报告、企业公开数据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政策速递: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