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去工业化:一场被中国打乱的全球种姓计划
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制造业开始踏上去工业化之路。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劳动力占比从1965年的28%一路跌至1994年的16%,取而代之的是服务业占比从56%飙升至73%。
这一转变并非偶然,美国精英阶层盯上了金融行业的暴利:
比如美国学贷市场规模达1.76万亿美元,4360万借款人每年贡献的利息毛利,相当于5-6亿苹果用户的盈利水平。
当坐在办公室就能靠金融收割全球,谁还愿意守着流水线闻机油味?
美国的算盘打得很响:
通过产业转移,构建一个全球种姓制度。自己当婆罗门掌控金融和科技,盟友做刹帝利负责高端制造,其他国家沦为吠舍搞低端生产,不听话的就当贱民。
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美国GDP是10.58万亿美元,中国仅1.3万亿美元,没人想到这个世界工厂20年后会撼动霸权。
观点碰撞:去工业化是战略失误还是制度陷阱?
有观点认为,美国去工业化是主动为之的阳谋。
冷战时期,为了瓦解康米阵营,美国必须证明私有制能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精英们放弃制造业转向金融,用去工业化向苏联精英展示:
不搞计划经济,照样能活得滋润。
结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似乎印证了这套逻辑的成功。
但另一种声音指出,这本质是人口不足的无奈。
美国劳动力撑不起全产业链,高利润的金融、科技行业挤压了制造业的人力。
产业转移初期,美国优先把工厂搬到欧洲、日本等驻军控制区,可苏联解体后,盟友们开始闹独立,恰逢中国以龙吸鲸吞之势承接低端产业。
1美元10双的袜子、10美元一打的衬衫,让欧美过上了躺着赚钱的日子,却也埋下了隐患。
以下是摘选自一些网友的精彩评论:
网友屠猪之枪说道:
因为金融来钱太快了,实际上任何国家都有这个过程,只不过中国给遏制住了。
08年我去温州,那里很多工厂荒草都比人高,你觉得是破产企业么?
人家是上市公司,市值很高,因为实业来钱慢,索性把工厂关了,炒房,炒股(内部交易)来钱快,所以没人愿意搞实业。
后来国家打击了,制造业慢慢就正常了。
而美国没有管,因为当时是里根,崇尚小政府,所以大量上市公司把产业放到国外,甚至跑去炒楼,这样利润高,久而久之就去工业化了。
网友huyumars说道:
我一北航
同学,航空系
的。毕业去英国名校,本来应该是国家栋梁吧。结果留在英国,那好歹是英国栋梁,结果去搞金融。你说为什么,无非钱多。
好消息是他现在回来建设祖国了,坏消息是建设祖国金融。
网友舞长空说道: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美国的布局堪称完美。
谁能想到世界上还有一个吃苦耐劳几十年还没崩溃,还能成功工业化的超级赛亚人。
不偷不抢不氪金,就纯肝到游戏榜一。
这完全不符合西方人的思维,在他们眼里这是什么怪物!
网友那个秃头说道:
美国没有去工业化,美国的工业产值排名全球第二,第一是中国。
大家认为美国去工业化了,那是因为世界老大的底色就得工业化能力第一。
所以美国搞了一大堆什么微笑理论,什么工业实力在研发,来强调自己依旧是工业产值质量第一,依旧是老大,中国只是数量高质量不行。
很多人信了这个,然后俄乌战争把这个理论打出了屎。
中国工业能力超过美国那是技术扩散的原因,儒家文化才是工业化最适配的文化,中日韩越,有一个算一个发展速度都算奇迹。
当年日本人才一亿人工业产值就快干过美国佬了,何况中国。
深度分析:被低估的中国与种姓制度的崩塌
美国去工业化的致命漏洞,是低估了中国的不按剧本出牌。
按美国设计,中国本该永远做低端打工仔,但中国把苏联的重工业底子和欧美的轻工业经验一融合,硬是从富士康的17连跳和温州的断指工厂里,一步步摘下了工业明珠。
2010年后,美国发起重返亚太想困死中国,却发现中国从低端家电杀到高端芯片,如今除了光刻机,几乎啥都能造。
关键是美国以为去工业化能解决生产过剩,却没料到中国成了异类。
当中国在2021年GDP突破17万亿美元,全球工业产能过剩的老问题卷土重来。
现在工业化国家更多,产能更恐怖,就像全球气温离临界值只差1℃,留给美国的时间不多了。
总结
美国去工业化的核心,是冷战时期瓦解对手的制度武器:
用金融霸权和产业分工,给全球套上种姓枷锁。
但中国的崛起像一把钥匙,撬开了这个看似完美的体系。
你搞金融收割?我就把全产业链捏在手里;你想锁死低端?我偏要啃下高端科技。
如今美国想搞制造业回流,却发现产业链断了、工人没了,连修个高铁都得进口中国零件。
这不仅是产业的崩塌,更是霸权逻辑的破产。
当婆罗门发现自己连袜子都造不好,所谓的全球种姓制度,不过是一场被现实戳破的幻梦。
而人类终究要回答那个问题:生产究竟是为了资本增殖,还是为了让所有人活得更好?
中国用40年的工业化实践,正在给出另一个答案。 大型的设备制造才有用,像日化和民生低端制造并没有什么用,炼钢船舶机电设备这些 本来全都定制好了,没想到底下怎么还有几个不听话的,更要命的是,如果反对吧,就和自己提出的最高理想——自由的理想相违背,一根筋变成两头堵了 分析得很透彻,牛人!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赢麻了 我们这么牛逼了吗?看看现实 现代跨国企业通过国际分工和构建全球价值链,在较有利是国家集中进行研发、制造、营销等生产经营活动,由此形成成本效益和区位效益,提高竞争力。在楼主这种文盲眼里竟成了去工业化,却不知道中国是领先企业也在实施这个战略。 国产既不能妄自菲薄,又要认清差距,奋起直追。
芯片设计行业:从EDA,到指令集、架构、芯片内核核心设计、芯片配套软件(比如显卡驱动/英伟达cuda)、芯片配套操作系统平台(比如win平台/安卓平台/linux平台/苹果ios平台)都是国外占有优势。国外占90%以上。
芯片制造行业:从晶圆硅料、晶圆切割、晶圆长制造成芯片(比如台积电)、晶圆封装(台积电)都是日美台占据优势,70%以上。芯片设备:asml,应用材料,东京电子,也都是欧美日占据90%以上。
其他软件行业,比如工业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各行业软件,也都是美欧日占据90%以上份额。
其他机床行业(前二十都是欧美日)/控制产品行业(比如西门子plc)/电机行业(比如安川电机)/医药行业(比如拜耳/辉瑞)化工行业(巴斯夫/杜邦,3m就是杜邦的一个下属公司)/医疗设备/石油巨头/矿业巨头/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小松)/汽车巨头(丰田,大众,现代起亚,福特)/飞机(空客),都是欧美日占据优势。
我们有优势的地方:用欧美日的工具硬件和工具软件制造的成品硬件和应用软件有优势。比如汽车/家电/消费电子(手机,电脑,平板)/应用软件(比如腾讯的各种游戏,阿里的各种网站,抖音的各种手机app软件)/造船。
就算是汽车行业,前10只有比亚迪一个。 东拉西扯,狗屁不通 是因为人工成本太高了,美国人已经不适合工作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