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全面撤离背后!是伤心还是害怕?
一个叱咤风云几十年的“超人”,一个被无数人奉为商业神话的顶级富豪,为什么会在97岁高龄,突然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清空在中国的资产,甚至不惜背上“卖国”的骂名?这背后,究竟是真伤心,还是真害怕?要搞明白李嘉诚现在的急迫,就得先看看他这十年都干了啥。从2012年开始,这老李头就有计划地在撤退。先是试探性的小动作,2013年26亿卖掉广州西城的都荟广场,76亿出售上海陆家嘴的东方汇经中心,看起来还像是正常的资产处置。
但紧接着,2014年北京盈科中心58亿卖了,2016年更是把刚建成的上海世纪汇广场以200亿的天价卖给中国人寿,这就彻底露馅了。这个项目在陆家嘴核心地段,刚落成就转手,简直就是急着套现的节奏。长实地产的公告里写得倒是客气:“出售事项能使公司变现……投资。”翻译过来就一句话:我要钱,急着要钱。
有人统计,自2013年以来,李嘉诚从中国内地和香港累计套现超过3500亿元。这3500亿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一年的GDP。而李嘉诚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把钱给搬走了,大部分投向了英国,买下了英国的电网、天然气、电信、供水等核心资产,以至于英国媒体都忍不住调侃,伦敦人每天支付的账单里,总有一份会流进李先生的账户。
很多人说,这是商业布局无可厚非。我一开始也是这么理解的。可你再看时间点,就不那么简单了。李嘉诚的这些操作,几乎完美地踩在了中国房地产的每一个高点上。等到市场转冷,人家已经安心上岸了。这种“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哲学,与其说是商业嗅觉,不如说是对这片土地一次又一次的抽身。
而到了今年,他的动作就更加反常了。5月份,他在北京捂了23年的御翠苑项目突然七折甩卖,这个盘2001年拿地时楼面价才1750元,现在就算打七折卖7万一平,也是几十倍的收益。7月21日,长江实业又突然抛出大湾区的400套房子,惠州的龙富花园一次性放出300套,一房总价低至40万,折算单价七八千一平,相比2020年高峰期打了将近四折。东莞的海逸豪庭更是从2.4万直接拦腰斩到1.3万。甚至坊间一度传出,连他在深水湾住了62年的祖宅都挂牌50亿港元出售,虽然后来长子李泽钜出面否认,但这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一个以耐心和精明著称的商人,为什么要在收获的季节半价抛售?答案只有一个:他急着走,他怕了。他嗅到了危险的味道,就像动物在地震前会躁动一样,李嘉诚的商业直觉告诉他:得赶紧跑!
致命的港口交易: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说之前的撤资和甩卖房产还只是让公众觉得寒心,那么今年3月4日的一笔交易,则彻底将李嘉诚钉在了“国家利益”的对立面。
当天,长江和记实业突然宣布,与美国资管巨头贝莱德(BlackRock)牵头的财团达成原则性协议,拟以228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在全球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资产打包出售。这其中,最致命的资产,就是位于巴拿马运河两端的黄金港口——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
这笔交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透露着一股不寻常的味道。
首先,买家身份特殊。贝莱德可不是什么纯粹的商业公司,它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手握超过11万亿美元的资产,其CEO拉里·芬克是犹太人,与美国政府关系盘根错节,被外界普遍视为美国推行其全球战略的“白手套”。特朗普政府时期,贝莱德多名高管进入财政部任职;俄乌冲突后,它成立“乌克兰发展基金”,趁机接管乌克兰的能源、基建等核心国有资产。可以说,贝莱德的投资方向,就是美国国家利益的风向标。
其次,交易时机极其敏感。就在交易宣布前,特朗普政府正推动《巴拿马运河防卫法案》,多次扬言要“收回”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更是亲赴巴拿马施压,要求其退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风声刚放出,李嘉城就宣布卖港口,这配合打得也太默契了吧?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价格太不合理。很多人以为228亿美元是高价套现,大错特错。早在2015年,就有消息传出,中国的招商局、中远海运等国企曾与李嘉诚接触,希望以1500亿港元(约19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其港口业务40%的股权。当时李嘉诚嫌价低,几次三番推脱不卖。现在倒好,给美国人80%的股份,只卖228亿美元,相当于打了近五折的“骨折价”。你给咱们40%股份193亿还不卖,给老美80%股份228亿还求着对方买。这什么操作?我看不懂!
这笔交易的危害有多大?巴拿马运河承载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而中国21%的远洋贸易都要路过这儿。一旦美国资本控制了这两个关键港口,就等于捏住了中国对美洲贸易的咽喉。他们可以随时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货船征收天价过路费,甚至直接限制通行。今年2月,美国就推出了个新规,中国船只要进入美国港口,每次都要交150万美金的特别费。这不就是前车之鉴吗?
事情爆出后,舆论瞬间炸了锅。香港《大公报》率先发难,连发数篇评论,措辞严厉地质问李嘉诚:“是否在助纣为虐?”“这是没有腰骨的跪低,是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漠视国家利益、民族大义,背叛和出卖全体中国人。”....................
随后,官方态度层层加码。国务院港澳办罕见地两次转载《大公报》的社论。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更是在社交媒体上不点名地批评:“有些香港商人误信‘商人无祖国’,以为一切都可以‘在商言商’。”3月18日,香港特首李家超公开表态,任何交易须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港府会依法依规处理。3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直接按下暂停键,宣布将依法对长和港口交易进行反垄断审查,并强调“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面对排山倒海的压力,李嘉诚一开始还想耍花招。4月16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长和计划将交易一分为二,巴拿马的两个核心港口依旧卖给贝莱德,剩下的41个港口则卖给与贝莱德关系密切的意大利航运巨头阿庞特家族。这明摆着就是换汤不换药的障眼法。
4月2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再次发出“黄牌”警告,措辞更为严厉:“长和港口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反垄断审查……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重压之下,李嘉诚的如意算盘终于打不下去了。5月12日深夜,长和发布公告,称“此交易绝不可能在任何不合法或不合规的情况下进行”。到了7月28日,长和再次发布公告,确认与贝莱德财团的独家磋商期已届满,并表示“拟邀请来自中国内地的主要策略投资者加入成为财团的重要成员”。有消息称,中远海运集团正在谈判,要求在收购财团中持股20%-30%,并拥有一票否决权。
这场围绕巴拿马港口的博弈,看似是中远入局扳回一城,但李嘉诚“在商言商”的遮羞布,算是被彻底撕了下来。
大厦将倾:被踢出局的接班人与被调查的民生工程
港口风波的涟漪效应,远未停止,它正以一种更直接、更具符号意义的方式,冲击着李氏家族的根基。
6月27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第二届特首顾问团成员名单。这个顾问团可不是什么虚职,而是汇聚了诺贝尔奖得主、全球商界领袖和顶级科学家的香港核心智囊团,能直接为特首决策出谋划策。能进这个名单,就意味着在香港最高决策层里有话语权。
然而,在这份34人的名单中,唯独李嘉诚的长子、长和集团主席李泽钜,没有续任被精准剔除。
要知道,李泽钜去年5月才刚连任香港总商会理事会副主席,正值壮年,突然被踢出这个顶级的政商圈子,信号再明确不过了:李家,已经没有上桌的资格了。
《大公报》的分析一针见血:李泽钜未被续任,或因在处理出售码头一事上“不顾及香港,不顾及国家”。新加入的三位成员,都是来自内地人工智能和高端制造领域的科技新锐。这标志着香港的权力结构和发展方向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传统地产财阀的时代正在落幕,硬科技与新兴产业才是未来。
你不是一直说自己只是个纯粹的商人,在商言商吗?那好,特首顾问这种涉及政治的东西,以后就别碰了。
如果说被踢出顾问团还只是政治上的“软隔离”,那么同时期发生的另一件事,就是实实在在的“硬打击”。
5月21日,香港廉政公署突然发起代号为“战鼓”的执法行动,目标直指长实集团在观塘安达臣道开发的一个“港人首置盘”项目。调查发现,该项目的钢筋工程分包商为提高利润,涉嫌向工程监督人员行贿,换取对工程质量的宽松监管,导致6栋楼的钢筋“疏咗、少咗、幼咗、冇咗”(稀疏了、少了、细了、没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廉政公署先后拘捕了10名涉案人员,并明确表示调查仍在进行,不排除有进一步的执法行动。
这事儿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戳破了李嘉诚家族多年来精心维护的“商业信誉”光环。安达臣道项目是港府为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而推出的惠民工程,长实集团当年以优惠地价拿下。结果,本该是民心工程的项目,却成了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作为开发商,长实集团一句“高度关注、支持廉署”,就把责任全推给了分包商和顾问公司,想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你以为的“经营之神”,可能只是手段通神。过去,因为关系通神,大家对李家在房地产项目上那些捂盘惜售、龟速开发的猫腻,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现在,时代变了。当政治上的保护伞被撤掉,任何商业上的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
港口卖不成,接班人被踢出局,民生工程被调查,甚至连次子李泽楷旗下保险公司富卫集团进军中国大陆市场的谈判,也因港口风波而陷入停滞。这一连串的重锤,标志着李氏家族的衰落大戏,已经真正拉开了序幕。
精明算计的背后:一个时代的终结
李嘉诚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偶然吗?绝不是。回顾他几十年的发家史,你会发现,他所谓的“商业智慧”,本质上是一种依附于特定政治经济体系的套利模式。
从上世纪50年代卖塑料花起家,到60年代抄底香港楼市,再到70年代末在中英谈判前夕,靠着与英资汇丰银行的特殊关系,低价吞下和记黄埔,掌控香港的港口、电力、零售等命脉。李嘉诚的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了时代和政策的红利点上。
改革开放后,他又把这套“囤地捂盘、坐等升值”的玩法复制到内地。北京的御翠园捂了23年,成都的南城都汇捂了16年,上海的世纪汇广场捂了12年……他几乎不创造任何实际价值,只是利用信息差和政策宽松,像一只趴在中国经济巨龙身上的“吸血虫”,坐享土地增值的巨大红利。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一针见血地评价他:“李嘉诚可有制造一件行销世界的商品?没有。他投资地产、收购港口、超级市场、电讯公司,全靠垄断和结盟……他不过是顺势而行,什么行业当红,便进入该市场。”
这种模式能够成功,是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外资,需要他头顶“爱国港商”的光环来做示范。但当中国经济逻辑发生根本转变,从资本友好型转向创新友好型,从追求GDP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时,李嘉诚这种纯粹的地产投机模式,就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了。
更重要的是,国际环境变了。中美博弈进入深水区,美国要求盟友选边站,李嘉诚这种脚踏两条船的投机资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一边是他的西方伙伴要求他明确立场,所以他要把港口卖给美国交“投名状”;另一边是中国不再容忍他的投机行为,所以他的儿子被踢出顾问团。
在两面夹击之下,这位97岁的老人,最终还是算错了一件事:财富可以转移,资产可以变卖,但历史的审判无法逃避。当一个商人把企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对立起来,把个人的精明算计凌驾于民族大义之上时,他也就失去了在这个时代继续存在的根基。
李嘉诚的全面撤离,不是因为伤心,而是因为害怕。他害怕那个靠囤地、靠垄断、靠权力勾兑就能发家致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他害怕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自己和他的那套旧玩法,注定要被淘汰。
当未来的历史书写到这一页,人们会记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有人选择了坚守和奋斗,比如华为的任正非,比亚迪的王传福;也有人选择了逃离和套现。
李嘉诚选择了后者,这是他的自由,也是他的悲哀。因为他永远不会明白,真正的财富不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而是你为这片土地、为这个民族留下了什么。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只想着自己钱袋子的人,终将被历史遗忘。这,就是李嘉诚用他的“世纪大撤退”,给我们所有人上的最后一课。 李老以身入局,李老大义 罪名是人给的,资产是自己的。取虚名而弃实利那是诗人不是商人 商人没有伤心 只有利益和风险的权衡 伤心?害怕?你知道疾速追杀么,一个被大陆酒店除名的杀手会是什么下场?还伤心害怕呢,实际上港口这事儿传到国内他是个有脑子的就只有滑跪共和国一条路 等着没收钱才爽是吧 不跑的下场看杰克马就知道了,被四十大盗偷家 李在香港没有位置了,商业帝国都是权力赋予的,他的商业模式,跟安吉拉北鼻一样。将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会问他收税,他的家族就不停下落,世界上哪里还有地方给他吃权力红利的地方? 中国实质上超越美国的时候,2016年,经济PPP,军事(南海),他选择了脱离中国,倒向美国。 动物嗅到危险也跑,人也一样。只是很多人跑不了而已。爱国?虚头巴脑的东西。谁压迫你?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