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叱咤风云几十年的“超人”,一个被无数人奉为商业神话的顶级富豪,为什么会在97岁高龄,突然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清空在中国的资产,甚至不惜背上“卖国”的骂名?这背后,究竟是真伤心,还是真害怕?
$ {5 g0 }# Z- @* ]要搞明白李嘉诚现在的急迫,就得先看看他这十年都干了啥。从2012年开始,这老李头就有计划地在撤退。先是试探性的小动作,2013年26亿卖掉广州西城的都荟广场,76亿出售上海陆家嘴的东方汇经中心,看起来还像是正常的资产处置。
' l' ]6 @4 H) ?7 }! z但紧接着,2014年北京盈科中心58亿卖了,2016年更是把刚建成的上海世纪汇广场以200亿的天价卖给中国人寿,这就彻底露馅了。这个项目在陆家嘴核心地段,刚落成就转手,简直就是急着套现的节奏。长实地产的公告里写得倒是客气:“出售事项能使公司变现……投资。”翻译过来就一句话:我要钱,急着要钱。. n4 [& c7 C6 U$ q6 W) \, u
, L2 t; x, \# j# `; P7 Y8 W
# t, O; L+ {2 v5 F1 T) U4 F! ~8 b
有人统计,自2013年以来,李嘉诚从中国内地和香港累计套现超过3500亿元。这3500亿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一年的GDP。而李嘉诚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把钱给搬走了,大部分投向了英国,买下了英国的电网、天然气、电信、供水等核心资产,以至于英国媒体都忍不住调侃,伦敦人每天支付的账单里,总有一份会流进李先生的账户。
* Y# P. R% ]4 q' W+ G8 M很多人说,这是商业布局无可厚非。我一开始也是这么理解的。可你再看时间点,就不那么简单了。李嘉诚的这些操作,几乎完美地踩在了中国房地产的每一个高点上。等到市场转冷,人家已经安心上岸了。这种“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哲学,与其说是商业嗅觉,不如说是对这片土地一次又一次的抽身。: H+ c6 L/ B0 |
而到了今年,他的动作就更加反常了。5月份,他在北京捂了23年的御翠苑项目突然七折甩卖,这个盘2001年拿地时楼面价才1750元,现在就算打七折卖7万一平,也是几十倍的收益。7月21日,长江实业又突然抛出大湾区的400套房子,惠州的龙富花园一次性放出300套,一房总价低至40万,折算单价七八千一平,相比2020年高峰期打了将近四折。东莞的海逸豪庭更是从2.4万直接拦腰斩到1.3万。甚至坊间一度传出,连他在深水湾住了62年的祖宅都挂牌50亿港元出售,虽然后来长子李泽钜出面否认,但这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_4 r: A6 C: a P
* t! m2 Z1 z7 d% M, \) N
) x! ?4 N. i4 w, |: ~8 F0 R一个以耐心和精明著称的商人,为什么要在收获的季节半价抛售?答案只有一个:他急着走,他怕了。他嗅到了危险的味道,就像动物在地震前会躁动一样,李嘉诚的商业直觉告诉他:得赶紧跑!4 J4 Q8 z7 T5 d2 F" E
致命的港口交易: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c! k$ l* a4 b" X4 x8 a如果说之前的撤资和甩卖房产还只是让公众觉得寒心,那么今年3月4日的一笔交易,则彻底将李嘉诚钉在了“国家利益”的对立面。7 K( v7 D. F& O2 [1 u } k0 U8 N
当天,长江和记实业突然宣布,与美国资管巨头贝莱德(BlackRock)牵头的财团达成原则性协议,拟以228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在全球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资产打包出售。这其中,最致命的资产,就是位于巴拿马运河两端的黄金港口——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
: l! ?& z* I+ G7 w# d1 G/ }1 \这笔交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透露着一股不寻常的味道。
5 O; L/ m5 o" L% J3 V首先,买家身份特殊。贝莱德可不是什么纯粹的商业公司,它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手握超过11万亿美元的资产,其CEO拉里·芬克是犹太人,与美国政府关系盘根错节,被外界普遍视为美国推行其全球战略的“白手套”。特朗普政府时期,贝莱德多名高管进入财政部任职;俄乌冲突后,它成立“乌克兰发展基金”,趁机接管乌克兰的能源、基建等核心国有资产。可以说,贝莱德的投资方向,就是美国国家利益的风向标。3 W8 Y+ V1 W* }. u! [2 Z4 |- K, o
其次,交易时机极其敏感。就在交易宣布前,特朗普政府正推动《巴拿马运河防卫法案》,多次扬言要“收回”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更是亲赴巴拿马施压,要求其退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风声刚放出,李嘉城就宣布卖港口,这配合打得也太默契了吧?" J7 j# b( y3 s4 Q- x
# i% @! Y1 w8 z9 \# R
4 `, j, c4 I1 w0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价格太不合理。很多人以为228亿美元是高价套现,大错特错。早在2015年,就有消息传出,中国的招商局、中远海运等国企曾与李嘉诚接触,希望以1500亿港元(约19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其港口业务40%的股权。当时李嘉诚嫌价低,几次三番推脱不卖。现在倒好,给美国人80%的股份,只卖228亿美元,相当于打了近五折的“骨折价”。你给咱们40%股份193亿还不卖,给老美80%股份228亿还求着对方买。这什么操作?我看不懂!
) D5 {0 N' r+ ^9 l' ^) y4 s$ \这笔交易的危害有多大?巴拿马运河承载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而中国21%的远洋贸易都要路过这儿。一旦美国资本控制了这两个关键港口,就等于捏住了中国对美洲贸易的咽喉。他们可以随时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货船征收天价过路费,甚至直接限制通行。今年2月,美国就推出了个新规,中国船只要进入美国港口,每次都要交150万美金的特别费。这不就是前车之鉴吗?
: J1 y. `1 k1 |% \事情爆出后,舆论瞬间炸了锅。香港《大公报》率先发难,连发数篇评论,措辞严厉地质问李嘉诚:“是否在助纣为虐?”“这是没有腰骨的跪低,是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漠视国家利益、民族大义,背叛和出卖全体中国人。”....................0 O1 L! g- G2 }" y: W/ d% p) z% B9 N
. k7 A3 @) L$ o% O
3 T: j7 S8 f: q4 m# r" X" Q随后,官方态度层层加码。国务院港澳办罕见地两次转载《大公报》的社论。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更是在社交媒体上不点名地批评:“有些香港商人误信‘商人无祖国’,以为一切都可以‘在商言商’。”3月18日,香港特首李家超公开表态,任何交易须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港府会依法依规处理。3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直接按下暂停键,宣布将依法对长和港口交易进行反垄断审查,并强调“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0 D2 e g5 ^" e% y7 f) T面对排山倒海的压力,李嘉诚一开始还想耍花招。4月16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长和计划将交易一分为二,巴拿马的两个核心港口依旧卖给贝莱德,剩下的41个港口则卖给与贝莱德关系密切的意大利航运巨头阿庞特家族。这明摆着就是换汤不换药的障眼法。
) c- `- S9 e7 r( I+ N4月2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再次发出“黄牌”警告,措辞更为严厉:“长和港口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反垄断审查……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8 M' O! i7 D, Y/ o4 n
( r$ R& x/ e$ }/ o% a) d, ?
5 h1 }; d% T' R: W7 _0 K9 Y2 r
重压之下,李嘉诚的如意算盘终于打不下去了。5月12日深夜,长和发布公告,称“此交易绝不可能在任何不合法或不合规的情况下进行”。到了7月28日,长和再次发布公告,确认与贝莱德财团的独家磋商期已届满,并表示“拟邀请来自中国内地的主要策略投资者加入成为财团的重要成员”。有消息称,中远海运集团正在谈判,要求在收购财团中持股20%-30%,并拥有一票否决权。
0 c2 v% S/ m K L8 B7 \* M$ m这场围绕巴拿马港口的博弈,看似是中远入局扳回一城,但李嘉诚“在商言商”的遮羞布,算是被彻底撕了下来。0 Q; B$ i4 d0 p9 T. Z8 m9 J
大厦将倾:被踢出局的接班人与被调查的民生工程4 V) Z2 k5 T( {, u" R# o
港口风波的涟漪效应,远未停止,它正以一种更直接、更具符号意义的方式,冲击着李氏家族的根基。
( m9 D$ O) h1 w! A& ~8 r6月27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第二届特首顾问团成员名单。这个顾问团可不是什么虚职,而是汇聚了诺贝尔奖得主、全球商界领袖和顶级科学家的香港核心智囊团,能直接为特首决策出谋划策。能进这个名单,就意味着在香港最高决策层里有话语权。
% i8 C, C: f2 b0 s然而,在这份34人的名单中,唯独李嘉诚的长子、长和集团主席李泽钜,没有续任被精准剔除。6 R6 w. d, L2 q- O; Z
要知道,李泽钜去年5月才刚连任香港总商会理事会副主席,正值壮年,突然被踢出这个顶级的政商圈子,信号再明确不过了:李家,已经没有上桌的资格了。
" n4 Q' Q6 `2 n5 O* q# V1 p, O4 h《大公报》的分析一针见血:李泽钜未被续任,或因在处理出售码头一事上“不顾及香港,不顾及国家”。新加入的三位成员,都是来自内地人工智能和高端制造领域的科技新锐。这标志着香港的权力结构和发展方向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传统地产财阀的时代正在落幕,硬科技与新兴产业才是未来。* U) ?! V9 E8 e4 u$ E% |$ E' K
- i: ?, f ~$ i4 N0 ^" A/ a: _) R
. r$ p, J; I& h" ~
你不是一直说自己只是个纯粹的商人,在商言商吗?那好,特首顾问这种涉及政治的东西,以后就别碰了。# w! N/ H1 r0 i. s5 p! s
如果说被踢出顾问团还只是政治上的“软隔离”,那么同时期发生的另一件事,就是实实在在的“硬打击”。
9 U$ [3 b8 o3 t! O# Y& T5月21日,香港廉政公署突然发起代号为“战鼓”的执法行动,目标直指长实集团在观塘安达臣道开发的一个“港人首置盘”项目。调查发现,该项目的钢筋工程分包商为提高利润,涉嫌向工程监督人员行贿,换取对工程质量的宽松监管,导致6栋楼的钢筋“疏咗、少咗、幼咗、冇咗”(稀疏了、少了、细了、没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 ?# h, d6 `9 o) Q! Z5 S& D廉政公署先后拘捕了10名涉案人员,并明确表示调查仍在进行,不排除有进一步的执法行动。# r# Q( o: i, @3 G9 {* J6 p
这事儿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戳破了李嘉诚家族多年来精心维护的“商业信誉”光环。安达臣道项目是港府为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而推出的惠民工程,长实集团当年以优惠地价拿下。结果,本该是民心工程的项目,却成了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作为开发商,长实集团一句“高度关注、支持廉署”,就把责任全推给了分包商和顾问公司,想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a& i/ q* D, Z m7 ~
1 t0 e- S+ H6 b. ?0 J9 N7 Q
' q, V6 U L% r7 K7 z
你以为的“经营之神”,可能只是手段通神。过去,因为关系通神,大家对李家在房地产项目上那些捂盘惜售、龟速开发的猫腻,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现在,时代变了。当政治上的保护伞被撤掉,任何商业上的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 D% [5 w; e; H! v. T# q2 q
港口卖不成,接班人被踢出局,民生工程被调查,甚至连次子李泽楷旗下保险公司富卫集团进军中国大陆市场的谈判,也因港口风波而陷入停滞。这一连串的重锤,标志着李氏家族的衰落大戏,已经真正拉开了序幕。
; Y. J& S; }! q( z( K' P0 c+ s精明算计的背后:一个时代的终结
3 M* V0 P' [3 a( ^* C/ F李嘉诚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偶然吗?绝不是。回顾他几十年的发家史,你会发现,他所谓的“商业智慧”,本质上是一种依附于特定政治经济体系的套利模式。
& E4 l- A. d3 O% u从上世纪50年代卖塑料花起家,到60年代抄底香港楼市,再到70年代末在中英谈判前夕,靠着与英资汇丰银行的特殊关系,低价吞下和记黄埔,掌控香港的港口、电力、零售等命脉。李嘉诚的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了时代和政策的红利点上。/ x; |/ P8 Y: ]0 Q% Y
改革开放后,他又把这套“囤地捂盘、坐等升值”的玩法复制到内地。北京的御翠园捂了23年,成都的南城都汇捂了16年,上海的世纪汇广场捂了12年……他几乎不创造任何实际价值,只是利用信息差和政策宽松,像一只趴在中国经济巨龙身上的“吸血虫”,坐享土地增值的巨大红利。
6 w6 k$ |& l; n' G% R Y! s
. O, Y& N& I' T
5 P4 \4 l9 s/ ]% I& _: e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一针见血地评价他:“李嘉诚可有制造一件行销世界的商品?没有。他投资地产、收购港口、超级市场、电讯公司,全靠垄断和结盟……他不过是顺势而行,什么行业当红,便进入该市场。”
4 v+ z2 Y/ N% x$ h; \1 {这种模式能够成功,是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外资,需要他头顶“爱国港商”的光环来做示范。但当中国经济逻辑发生根本转变,从资本友好型转向创新友好型,从追求GDP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时,李嘉诚这种纯粹的地产投机模式,就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了。
6 [# P: o9 }' s# B, Z2 d更重要的是,国际环境变了。中美博弈进入深水区,美国要求盟友选边站,李嘉诚这种脚踏两条船的投机资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一边是他的西方伙伴要求他明确立场,所以他要把港口卖给美国交“投名状”;另一边是中国不再容忍他的投机行为,所以他的儿子被踢出顾问团。
$ V; Z! T- b2 k- o在两面夹击之下,这位97岁的老人,最终还是算错了一件事:财富可以转移,资产可以变卖,但历史的审判无法逃避。当一个商人把企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对立起来,把个人的精明算计凌驾于民族大义之上时,他也就失去了在这个时代继续存在的根基。1 q' u( {0 m- j, A
+ D( {* D- e$ ]9 b' \8 w
+ M" r6 s) U8 I, e李嘉诚的全面撤离,不是因为伤心,而是因为害怕。他害怕那个靠囤地、靠垄断、靠权力勾兑就能发家致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他害怕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自己和他的那套旧玩法,注定要被淘汰。6 z0 @; \: M! G2 H: I. l4 a
当未来的历史书写到这一页,人们会记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有人选择了坚守和奋斗,比如华为的任正非,比亚迪的王传福;也有人选择了逃离和套现。5 A' T1 G) r, O- x& D! ]1 z
李嘉诚选择了后者,这是他的自由,也是他的悲哀。因为他永远不会明白,真正的财富不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而是你为这片土地、为这个民族留下了什么。1 i8 J2 c" o/ d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只想着自己钱袋子的人,终将被历史遗忘。这,就是李嘉诚用他的“世纪大撤退”,给我们所有人上的最后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