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相继在深圳、苏州、北京、成都等地展开,在当地用户踊跃报名参与之下,数字人民币带来了群众热度、引发了行业的关注,但同时也成为了投机者和犯罪团伙的诈骗手段。3 V# b2 t+ I% n" }- x' E. V
去年315期间,移动支付网曾盘点了与“数字货币”相关的骗局和监管政策,彼时“数字人民币”还未正式落地试点,大多“数字货币”诈骗案都是借助数字货币热潮而进行的虚拟货币非法活动。9 F& U, ~9 V1 Y$ A5 b" Y. r1 ^1 E
今年数字人民币试点相继落地之后,我们来梳理一些和数字人民币有直接关系的诈骗套路。
9 g* d; s W$ d& F' h% z" }冠以“官方”之名,借数字人民币行骗3 Z3 {+ }7 F% \) |6 ?
数字货币、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近年来比较火热的概念,往往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包装成了一个个骗局。而“数字人民币”由于其官方背书的背景和近来火热的试点活动,出现了不少套路和诈骗的案例。
# ?! S2 q0 {, Z& R" w a案例一:2017年6月,个别企业冒用央行名义,将相关数字产品冠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发行”,或是谎称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推广团队,企图欺骗公众,借机牟取暴利。而去年,此番现象再度重演,借由“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热点,个别机构将相关产品冠以“DC/EP”或“DCEP”之名在资产交易平台进行交易。2 s- u! U5 H' a+ U8 N! W2 O% E
2020年5月,一对中年夫妇到中国银行武邑支行咨询央行数字货币(DCEP)测试相关问题。声称央行数字货币测试是其好友向其推荐的,并称央行将在雄安、苏州、深圳、成都四个城市进行数字货币测试,现在邀请其参加在雄安某公司的测试,但须先缴纳一定的测试资金,待测试完成后将向其返还双倍费用。鉴于两会期间,不允许公开测试,只能先缴纳前期测试资金。随后,客户出示了其好友发来的央行测试DECP的相关通知。幸好该行员工判定客户疑似遇到冒用人民银行名义发行或推广法定数字货币实施诈骗的风险事件。经过员工对客户耐心劝说,客户主动取消业务办理,并对该行员工耐心的查证推断给予了高度评价,成功为其避免经济损失。
; f8 K: }6 w+ z" i. f6 r案例二:2020年12月,移动支付网了解到某些社群的内部聊天信息涉及到“数字人民币”“e-CNY”“DCEP”等关键字眼,并在群内招收推广人员。其通过混淆真实的数字人民币信息,并将其嫁接到自身推广的“央行国际数字钱包PLUS”上,宣传其即将上线并将与数字人民币绑定,并向个人、个企私企进行推广服务获取收益。
, I, Q4 B0 W$ O, x9 G- Q& I+ D
7 o6 t3 j$ a! E. R
6 K0 P9 l0 e+ F/ X4 I7 I. L
5 o+ e/ z7 ^& H4 ?其内部分享的DCEP学习课件,很多内容都非常专业、正确,让人们误以为这是官方的宣传渠道,而且群里还会分享一些真实的“数字人民币” 资料图和内测现场,编造和杜撰新闻稿,甚至召开线下会议进行推广。众多信息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但实际上万变不离其宗,仅仅是为了拉人头以传销的形式,笼络资金然后跑路。9 l# ]) o3 D5 b, n/ a
此类形式还有更加简单的,即直接传播假的数字人民币App,引导消费者下载并充值,最终骗取资金。" I' w2 b) v# W# { H

" n. r. x1 d, h' u
$ d5 Y% Z2 C. ~1 i" r3 H# A
, g S& s' l# Z案例三:近日,苏州留园派出所接到符先生报警,其称自己被短信诈骗了一万元。据民警了解,2月11日,符先生看到一条数字人民币试点发行预约信息登记活动,便参加了。
) {) J: w: l. i : x0 v' v% z: o: P2 A4 Q4 I) L
. O0 H9 H6 I! ^" V; U5 I& [6 m% R) A: B/ d/ i! k
12日,符先生手机就收到一条“数字人民币预约成功”确认短信,还附带了一个网址链接。因为前一天符先生才登记,便相信了短信内容,并点开了网址。进入网站后,符先生按照提示信息,填写了自己的银行卡号、余额、密码、身份信息、手机号等个人信息。
4 [& ~" H) c7 ], x) w! V! V- l 7 N9 v @. d) w. _5 ^% b/ B
% S+ d9 d- T; b0 a2 @6 J+ C0 {9 Y
+ Q+ l: f [6 o, \, M4 w' ?3 J 6 ^5 p0 N1 |& i1 n% B" ? {: h! |
3 k' S0 I5 V6 }" K* s' G
' R( L- T5 W5 x) f2 q T
随后,系统提示卡内需要有余额一万元才可以体验数字人民币,当时信以为真的符先生,便将10000元人民币转入登记的银行卡内。最终,符先生被骗1万人民币。9 F# T K6 C5 X+ g
三大套路:理财传销、内测App、中签短信
% H* a3 ~) p/ A9 D5 [去年,移动支付网总结了数字货币骗局的几种主要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庞氏骗局、网络钓鱼、虚假交易所和非法钱包平台、ICO诈骗等。
. N) v2 O. }/ {- T# b; x" U而关于“数字人民币”的诈骗形式,则更加简单直接。根据上面三个典型的案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8 ^( z. G5 u1 f8 U. Y! j( b- J. ~
一、理财传销型。犯罪分子猜准了普通人投机取巧想短期内获得高额收益的心理,利用很多普通人对数字人民币不够了解,推广其“数字人民币”项目具有高额收益,并能进行层层分润。通过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混淆消费者的视听,骗取消费者的信任,最终收集资金后跑路。
: e( n5 {, N& N; [8 F. A二、内测App型。前期由于数字人民币试点未公开,各大运营机构均有自身的内测入口,导致数字人民币测试App众多。犯罪分子借此机会,推广号称官方的App,给用户抢先体验数字人民币的机会,并骗取用户资金。此类手段随着官方的“数字人民币”App亮相后,已经越来越少。
7 L' r: d6 N7 |三、中签短信型。在内测地区以及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前后,通过广泛发布相关预约短信骗取消费者的信任,待消费者上钩后,通过网页链接骗得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甚至银行卡号、密码,最终骗取用户资金。
3 f% @- ^: G- |2 f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可以说是与时俱进,从最初“数字人民币”还犹抱琵琶半遮面时直接虚构一套自身的“数字货币”框架;到数字人民币即将内测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抢先下载假App体验;最后到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后,直接发送假的预约和中签短信。2 N$ O' z0 k* b' y( s
因此,此后肯定还会出现与数字人民币相关的诈骗手段,这就需要消费者自身擦亮眼睛,认准官方渠道。5 a* m9 w6 ]! l% L4 L
“数字人民币”反诈骗提示指南# S( q% g* n$ G1 P4 ]: t
此前,为了提醒消费者在积极参与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同时,注意部分诈骗行为,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一份反诈骗提示指南,在此分享给大家。2 \1 M4 }. y: w6 e9 Z. d9 W
注意“五项提示”" w# c, C0 P8 [# e" l2 J. ^
一是数字人民币处于试点阶段,除数字人民币官方活动中签通知的链接外,不要相信和下载安装其它来源的所谓的“数字人民币App”。1 j9 l- n8 U& p# w; i4 X3 p) W9 E
二是数字人民币不会在数字人民币App及银行App之外要求您提供注册账号、密码、支付密码等认证信息。
/ q. Z: I$ @- c% |4 T三是数字人民币是法定货币,与纸钞和硬币等价。无论何时何地,提到用数字人民币获利、返现、参与“数字人民币交易所”交易均为欺诈。
' {/ p7 L+ F4 [+ s: m7 K四是警惕仿冒应用程序和仿冒银行信息,不要访问或回复仿冒网站、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息,避免感染病毒或泄漏信息。: e+ Y0 ]) J. i& x; [' T5 v
五是任何人、任何机构与任何组织无权知道您的密码,您可拒绝任何企图索取您数字人民币App登录和交易密码的要求。谨防不法分子冒充银行和公安机关工作人员骗取密码。
5 S2 S: H! N$ t. d* t9 A/ v- G" e谨防“四个陷阱”! ?7 G9 V8 F. H$ U5 C
陷阱1:借数字人民币名义开展的炒股、理财、推广、经营活动;
* L3 g! X, x; w" }8 D; ^陷阱2:以入会、入股、福利为诱饵邀请加入数字人民币讨论群组;
. z! |( h ^9 d% v7 F4 e陷阱3:在数字人民币官方活动之外的App、网站填写个人信息;& M& Q' H; e& e k/ Z
陷阱4:电话、网站、手机应用提供的假冒数字人民币App。2 u0 p& I0 N6 Z9 [( {
牢记“六个不要”. W/ o3 z+ M$ o& k/ b
1、不要下载仿冒App、访问仿冒网站;
7 m4 ^ s' [8 D( T0 X2、不要轻易加入以数字人民币为名义的讨论群组;
: R+ c0 n6 I, |! Q. H3、不要轻易填写个人信息;
: K: w; _1 B# Z4、不要随意将手机借给他人使用;0 X L; u' h( Q' |1 n6 Z4 w0 v9 _
5、不要轻易相信来电显示号码;
2 X, P( q' R+ ]4 K8 Q7 U6、不要加入打着数字人民币旗号的ICO传销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