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东阳一名年仅12岁的女生在某短视频平台上遇上了个“网络警察”突然被告知自己的账号涉嫌诈骗心慌的她听从“网络警察”的吩咐开始了指定操作,结果……
% b( O, H6 F7 Q3 @( K) r1 v, H2 ^# ?
5 ?* G4 h- [- q
* S2 N3 K; K% L7 Z- R# i6 c! h3 }1 C. j6 C$ {/ l
近日,租住在东阳城区白云街道的小学生小花(化名)在住处刷短视频时,突然有一个昵称为“啊”的人给她点了赞并且还关注了她,她也同时关注了对方。' v4 N0 a7 B- w, q
之后,“啊”就开始用文字跟小花聊天,过了一会儿,小花收到了“啊”发来的一张“警官证”照片,照片显示“啊”是一个姓朱的网络警察,照片上还附有他的警号。看到这个证件照片之后,小花确信了对方真的是个警察。0 C: F i8 s7 i+ ~+ W+ B
; ]2 v& q/ n9 e; Q6 S

1 }$ b) k7 d$ |3 c0 y) N/ h% \( A% w0 D Y1 f: M4 X( W
) r1 Z( _( v1 ]% o紧接着,“朱警官”和小花开始进行语音聊天,“朱警官”告诉小花说,有人举报她的账号在骗钱,让她积极配合调查,及时把事情搞清楚,不然的话后果自负。. B: ~) ?% M6 x4 g4 _. [
“当时我就有点慌了,因为之前也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就解释自己没有骗过其他人。”小花说,她当时的反应就是要听“朱警官”的话,按照“朱警官”说的做,否则警察可能会找上门。
$ T Q8 H+ M6 R" Q8 p+ L1 C1 }2 g$ I接下来,小花毫无悬念地上了骗子的当,开始按照“朱警官”的吩咐进行指定操作,最终取来了父亲的手机,往自己的微信钱包里充值了1000元钱,并通过“朱警官”发来的一个二维码,进入了一个微信群,在群内发了单个金额为79元的6个红包“配合调查”。
2 n4 M O7 l L9 P; g/ @- i
( n4 L' r! F. R0 ]1 j
; B% M2 V) u/ s' p
/ L n% n2 p2 e3 D- k) v" U6 t) n* h7 G
实际上,“朱警官”让小花拿家长手机的那刻,小花还是有所警觉的,但年纪轻轻的她哪里是骗子的对手:“家里人也和我说过不能用他们的手机,特别是操作与钱有关的事情,可‘警察’说这个只是配合调查,只要按照步骤操作就没有事情了,不会把爸爸的钱转走的,还说如果是诈骗早就把我的钱转走了,我就相信了。”小花说。+ f, c! X% q* N0 L p9 L8 _
小花按要求操作了一波发红包之后,“朱警官”要求她将微信群及平台上的所有聊天记录全部删除,称如果不删掉后果自负,已经慌了神的她又一次选择了相信。( G3 @+ Q6 j; y% ~% ?- N. H0 j/ V
/ Y% Z3 T; K, m" ]3 H& C1 M& D( I % V! ~1 J) ~6 Q! {, B
" c' j5 b/ A+ u
3 e G' G# G. `* z8 u% r- B
那时的小花还想着“朱警官”会把钱退回来:“我知道爸爸那些钱被转走了,问他什么时候返还给我,他说在第二天凌晨0时之前就会把钱退还,还说要做一个实验,叫我把他拉黑掉。” V! |/ {) h C: d
天真的小花一直等到第二天上午10点多,可还是不见“朱警官”退钱,就去联系了对方,发现对方早就将她拉黑了,意识到不对劲的她连忙将此事告诉了自己的家人,才确信自己被骗了。
. Q7 n) B% U5 ?* d$ t0 k
4 @* g/ o5 |1 \% c! a) E2 ~警方提醒9 d% m! o- h" i7 M% ]: @
* S b* S1 _# C- t
: L) [! s% q8 K D/ m. H
此类骗局大多瞄中了未成年人下手,一方面是因为未成年人在家期间经常会使用家长手机,因此很容易给骗子下手的机会。其次是由于未成年人缺乏一定的防范意识,很容易轻信他人,落入骗局。
6 v/ t2 F# C2 M8 a$ s( [# i; A# Z9 e( ~! u
一方面,对孩子的防骗教育十分重要,要让孩子们在潜意识中警惕任何网络上的陌生人,对网上所有主动接近的人打一个问号,慢慢地形成风险意识。/ b4 q7 P7 ?7 U& X2 \
& q4 _2 _: J( o! d
另一方面,家长们要做好自身手机支付的安全措施,设置相对安全性更高的支付密码,不要轻易告知孩子手机支付密码、银行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告诉他们不要盲目扫描二维码,更不要随便点击陌生的链接,以防被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