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关于养老金制度的争论中,一种声音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共鸣:既然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在省级统筹中形成地域性盈余,为何不能优先用于补偿本地农民的历史贡献?这一主张看似挑战现行制度,实则触及了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深层的公平性问题。
1 ^/ S" s7 X) X3 }4 A历史贡献与制度鸿沟
8 h7 J, b0 S. f; _2 E: h- O计划经济时代,农民通过“工农剪刀差”、粮食统购统销等制度,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超过万亿价值的原始积累。他们与国企工人一样都是国家建设的功臣,却未能获得同等的养老保障制度关怀。当前城乡养老金水平相差近二十倍,这种差距不仅反映现实收入差异,更反映了历史贡献的制度性忽视。
$ Y1 a2 Q j- k9 K$ n1 e地域盈余与地方正义
" u0 ?6 S8 P7 t% E8 H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形成的是地域性积累基金。浙江、广东等地的基金盈余,既得益于当代职工的缴费,也根植于本地农民历史上的牺牲——他们为地方工业化提供了土地、劳动力和农业剩余。让地方盈余反哺本地农民,符合“谁贡献、谁受益”的公正原则,是实现历史责任闭环的最直接路径。2 }4 w( {/ t0 K
应对三大质疑的现实解答8 v& a/ X7 }) H. |7 t% U2 O
针对可能产生的质疑,实践中已有应对思路:
U0 o1 I [0 T( l其一,通过“缴费地”而非户籍地原则,确保外来务工者同样享受务工地盈余反哺;; _ z1 D R- U
其二,设定盈余提取比例上限(如不超过年度结余的20%),保障基金可持续性;4 j/ w+ L: A, T% c, V4 k" R
其三,在推进地方试点的同时,中央通过转移支付调节地区差异,逐步走向全国公平。+ F2 F) }/ J' ~/ T6 {$ x
从地方实践到全国方案! @0 t4 }: o9 H6 j/ W" u7 `
这条路径的价值在于其阶段性特征:允许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为全国性解决方案积累经验。地方试点不是要否定全国统筹,而是要通过实践探索,倒逼顶层设计加快步伐。事实上,只有地方先行动起来,才能打破当前“全国公平”口号下实际无所作为的僵局。
2 @$ I' T$ F3 z$ M) _% M结语
6 W9 Q& j- `6 x. V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全国统一、公平可持续的体系。但在实现这一长远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不应以“全国公平”为理由,继续拖延对农民历史贡献的补偿。“盈余优先本地农民”不是完美方案,却是在现实条件下走向正义的务实一步。它提醒我们:制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设计的精巧,更在于它能否正视历史、回应最基础的公平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