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国文化电商正迎来黄金发展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 1-6 月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达 6.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3%。其中,通过电商平台实现的文化产品交易额占比首次突破 40%。从故宫文创年销售额突破 50 亿元,到敦煌数字藏品单日交易量超千万,文化与电商的深度融合正在创造前所未有的商业价值。
, I: A. U; Q# o" h/ z# s在这个万亿级蓝海中,有鱼生活 APP 以两年斩获 4000 万用户的速度异军突起,成为文创电商领域的一匹黑马。
* A6 H/ T# E& W& s# l! L
) K4 u# X7 W& ^3 }2 R; R' x9 e一、差异化定位:不止于卖货的文创生态
8 R' z; i. L+ l& C/ j5 a与多数传统电商局限于“卖货平台”的定位不同,有鱼生活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构建一个“广告分佣 + 电商消费 + IP 赋能”的多元生态体系。这一生态化思路,使平台从单纯完成交易的中介,升级为连接文化创作者、品牌商家和消费者的价值枢纽。) G' t }$ G2 I! G
相比之下,不少传统电商平台仍陷于“负和博弈”的竞争困境——频繁的价格战推高了商家运营成本,也导致消费者难以享受到真正的实惠,最终形成双输局面。
8 i- y4 p9 C! Q$ z! Q% I- i( F5 O, g& Y
/ p6 d( D1 \4 D4 ~8 d9 @二、三大核心引擎:构建增长飞轮4 O3 W: G9 H: @$ ~8 ?0 a
有鱼生活的快速长大,离不开三大核心引擎。' N' p; \2 N9 a+ s
一是平台对广告模式进行了创新,将广告观看转化为用户、品牌和平台三方共赢的机制:用户可以利用通勤、午休等碎片时间观看广告获取奖励;品牌方则能精准触达愿意耐心观看广告的潜在客户;平台通过连接双方,逐步培养用户“用得越久、赚得越多”的使用习惯。
! C# a* L: Y+ U二是有鱼生活建立了一套“贡献金体系”。用户在平台上消费、看广告等行为均可获得一定比例的贡献金,积累后能直接兑换商品,实现“买一兑三”的消费体验,增强了用户粘性与复购意愿。
S/ t, B6 a0 \) i# b' p此外,平台持续加码文化 IP 的开发与运营。从 2024 年推出首个 IP“中国数字”,到后续引入《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经典文化符号,再到悟空、哪吒及京剧紫脸脸谱等多元 IP 矩阵,有鱼生活在内容层面不断夯实竞争力。这一策略,与泡泡玛特凭借“盲盒 + IP”模式实现年营收超 80 亿元的成功逻辑不谋而合。
# s$ u0 B. Q! _- ^& c/ f
& L, W% _( v8 U
三、IP 商业化:从符号到生活的转化
/ ^1 \' k: ~% H. s# K( f在 IP 商业化方面,有鱼生活也展现出独特思路。它打破了传统文创产品“礼品化、小众化”的局限,推动文化元素深入大众日常生活。例如,《清明上河图》IP 衍生出黑花生油,哪吒 IP 赋能长粒香大米,《千里江山图》则跨界联名习酒、陈皮白茶、阳澄湖大闸蟹等消费品。
) b5 b; V- T! [6 H( R0 Q这种模式与青禾纪“偏爱”手账本在抖音电商热销超 70 万册的现象类似,都是通过场景化落地,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用户的真实生活。
5 r- A5 M( }; [ P7 d1 r四、技术赋能:科技保障发展
6 p) f3 c; z& u) o9 Z8 l3 Z除了商业模式的创新,有鱼生活也注重以技术为文化产品保驾护航。平台引入区块链技术,为每一件文创产品植入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消费者通过扫描即可查看工艺传承、原料来源等全链路信息,从而将过去“真伪难辨”的传统文创,转化为“可验证的文化故事”。6 `* M( s+ i b
可以说,有鱼生活的成功,在于它真正让文化走进了普通人的日常。在这个平台上,每一次消费成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每一次分享也成为文化价值的传播。0 B5 F1 K' t v& T4 S
. s' K. L, b; c& }' F6 d
正如故宫文创年销售额突破 50 亿元所证明的,当电商平台成为文明传承的基础设施,当每个消费者都成为文化创新的参与者,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诞生 —— 一个文化即生活、交易即传承、消费即创造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