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诈看这一篇应该就够了。不是说这篇有多厉害,而是这个方法如果用不上,普通人可能很难有其他更有效的预防措施了。但好在简单,直接,足够实用。虽然会衍生一些新的问题,那就自己权衡后再中间找个平衡点,自己把握,不复杂,一看就懂了。4 |/ Y3 b3 z- M# {% E) q7 _: C2 w5 d
有个朋友做建材批发的,批发为主,批零兼营,主要是板材和相关辅料。公司在当地经营几十年,从最开始一家小店,楼下卖货阁楼住人,到现在辐射大半省份,中间是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难题的。比较普遍的就是赊销,这在建材行业尤其是做批发算很普遍的情况。这个可能大家不太了解,因为板材属于大宗商品,已经非常标准化,价格透明利润空间小,但仓储成本却非常高,批发商必须靠走量来盈利。赊销本质其实是用资金周转来换去市场份额,但传统做法容易陷入两个难点,要么过度收紧丢失客户,要么宽松导致坏账。和面对诈骗时勉强有些相识之处,过于警惕会错失机会,稍微放松就被趁虚而入。现在的环境一般商家听到赊账更是畏之如虎,生怕货打水漂,但这家公司长期的应收欠款占比达百分之90以上,没接触过的想都不敢想。直到去年遇到聊了几句,虽然现在环境不是那么理想,但他们好像还没有遇到特别大麻烦,一切照旧,稍微多了一点坏账但也在接受的范围内。
: e+ d9 F: e: v# f说一下他是怎么控制的吧,虽然是赊销,但也不是无脑的到处铺货。首先是对客户按风险等级进行分类,从下游零售门店,家具厂,装修公司,小包工头,木工师傅,业主采购,工地。大致这么下来。# Y0 t6 ~2 d* E! r
比如下游的零售门店,刚接触的时候,也是钱货两清,现金结算。但凡你一开始就有赊账的想法,心里已经把你标记了,以后都会注意,毕竟正常人第一次接触根本不会开这个口。正常现金交易几个月以上后,双方都熟悉了,这期间也会在同行的聊天侧面打听下面拿货的店家的人品和经济情况,企查查之类也会看看有没有太大的风险警告。如果一切正常,那可以考虑压一趟货,下次进货再结账之前的。而且会控制金额,一般几千块钱到一两万,让下面店家在周转上的资金压稍微缓一缓,通常情况也够用了。再合作个三两年,进一步熟悉,关系也更密切了,起码情感上比新客户就有一个偏向,那可以考虑一两个月结一次账。不需要花里胡哨的技巧,就单纯的看时间,以此类推。很多合作十年以上的客户,可以让他拿货先卖,甚至半年结一次。当然了,期间金额上会设置一个上限,比如以往平均每年拿一百万的货,半年一结,可还没到年中,已经50万了,那就先结一部分再说,而不是等到年中的时候让金额更大,会根据对方规模也会有个上限。唯一一条,也是一直坚持的底线,年底必须清账,做生意各个人都有压力,自己解决,哪怕是大年三十11点59分把钱发打过来都行,如果哪一年这条没做到,年底账没清,合作停止,什么时候把账清了再玩,而且再合作就是重头开始了,回到原点,给钱拿货,但是再有个十几年交情,也不可能有这么优惠的条件了。所以各行各业这几年生意不好做,欠款跑路屡见不鲜,他们也遇到一些,但是并不影响,因为下面店家遇到周转困难的时候,甚至把别家的货款的先放一放,都先解决这家公司的欠款,毕竟这份长达几十年时间建立起来的信任太不容易了,轻易不敢舍弃。为什么?哪怕自己这家店经营不下去,但凡有这个关系在,万一以后又继续做这行,资金不够的情况下,让你压几躺货说不定马上就翻身了,而且这样的事情这老板确实做了不少,确实帮了很多人的。4 j5 x; [4 h; Z* E2 Y/ M3 s
风险等级下一层是家具厂,其实并不绝对,家具厂的风险并不一定就比装修公司更低,比如规模稍大的家具厂依赖大宗订单,资金链甚至更脆弱。但是对于辐射范围有限的板材批发商,所接触到的大多数家具厂,是没有货销全国的实力的,就粗略这么看看吧。也是按之前流程往下,但是会稍微收紧一点,这里面的问题所在主要是工厂的性质决定的。比如板材门店的商家,在当地经营很多年,而且这么长时间的了解,对方的资产、人品、社会关系基本心里有数,更何况零售业务直接针对业主居多,大一点的装修公司接触不上,小装修公司就算赊账也金额有限。本质上还是现金结算,没有太大的欠款压力,对于货款的支付会好很多,他们赊销更多是为了周转,甚至是反向在行业树立信任度,比如我在某某公司拿货直接用到年尾结账,同行或者其他合作方听到这样的说辞,各方面都真实可查,这就够了,相当于这家公司已经帮你做了背调筛选了一遍,信任度更高一点。但是家具厂显然不具备这样条件,家具厂的下游情况要复杂一点,稍微收紧一点也正常。7 I! C# P2 ]+ E( R" ]
再下面是装修公司,装修公司大多数都是以轻资产的模式运营,你可以把他看成一个中介或者是运营商,通过整合市场资源,吸引客户后再通过加价,将业务外包给施工队赚取差价,是非常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我们常说的皮包公司,市面上的装修公司虽然不全部是这样,比如更正规一点规模更大一点的公司,通过供应链的集中采购,好像还有一个什么监管还是监理体系之类的,是可以降低一两层业主成本的,但这中基本上都是当地耳熟能详的一些公司了,并没有普遍性,板材店接触的装修公司很难涉及这个层面,涉及到了再根据情况灵活处理就是了。这个群体是赊销风险相对就比较大的了,这是装修公司本身的性质和定位决定的。没个一两年接触和了解一般不会让你赊账,就算赊账也是短期周转,比如完工后多少天内必须把货款结清,合作时间很长以后可以月结,而且拿货的总金额也会有限制。
! K" _1 z6 r. I" v$ B5 p% q小包工头和木工师傅虽然有个区别对待,但情况其实差不多,都没有固定地方,手机一换估计连人都找不到了,只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了解建立信任感了,让你在下面完工后付货款。之前的那种赊账根本不可能,几个月货量的价值本身就和身份不匹配了。尤其是木工师傅,你的身份在这里(没有贬低的意思),这种话一说出来就让人感觉动机不纯,除非能拿出十足的让人信服的原因来。下面是闲话,了解一下就行了。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业主自己装修找木工师傅,建材城不管任何一家店,只要看到是师傅带过来的基本上都会预留10%的点数出来,大差不差吧。业主怕装修公司太坑,选择自己装修,然后自己找师傅,比如找了个报价低的木工师傅,看上去又老实的那种。去建材城买建材的时候,木工甚至会跟业主会非常诚恳的说,您也知道我们这行带到指定店里老板都会有回扣的,我赚自己本分钱就行了,我不推荐店铺,您自己看,看好了我把关质量就行了。很实在,对吧。4 C# h5 I6 M7 |/ e2 `- W. P K
但是卖板材的老板,但凡业主带过来的人,都会把点数预留出来,一般10%,不是哪一家,都清楚,默认的行规,板材店要是没这个动作,以后传开可能就没有木工师傅带人上门了,甚至还会背后说坏话让业主不要去这家。很多人做生意看到还不错就一头扎进去,但这些情况不摸爬滚打一段时间是不可能知道的,外行不了解,同行也不会告诉你。也有些黑一点的木工,看到业主不那么精明还有钱,可能会提前跟店主打招呼,这个业主很信任我我想多赚点,10个点少了点,把价格再提一提给我多留点出来。板材店老板是无所谓的,只要你自己把握得住就行了。业主如果被木工师傅带过去,就会被赚一笔,相当于工钱上面还的价被赚走了,甚至还更多。如果业主也知道这个潜规则,那么好玩的来了。不管业主知不知道这个情况,但凡业主自己一个人去,确实反倒会买个低价,但是问题也来了,后期施工的时候木工师傅各种刁难各种借口,毕竟计划中的钱没了,甚至把损耗加大,双亏。你如果知道这个情况,想尽量避免损失,提前跟师傅说在材料上不要赚自己的钱,尽量把价格还到最低,你这边的工价我给你加一点起码是把你少的这个回扣补上。木工师傅听到这种话当然同意了,但是更好玩的来了,把业主带到某个店里后,当着店老板的面说,这个是我亲戚,不用给我回扣,一分钱不要,直接给实在价格。但是店老板鬼知道你说的是真话,还是说给业主听的漂亮话,一样会把回扣的点数给你留出来,反正就是你怎么说都没用,万一真的给实价后自己利润不高,事后木工师傅又跑回来开口要回扣怎么办?你给师傅加了工价,买材料依然有可能多花钱。除非你打算装修时做过功课,对各种类型板材价格有一定了解,对方报价的时候能马上发现问题。但是这里面内容太杂,一个普通装修房子的业主也不可能了解太细致,板材价格了解了,辅料、五金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随便加点价又赚回去了,一点察觉都没有。那我再了解细致一点呢?那得下多深的功夫啊,时间成本就不划算了啊?我自己都觉得绕来绕去很好笑。
& a; Y2 V: c7 f3 D$ c# w: L其实很多问题都感觉是无解的,因为衍生的问题还有一大堆,符合客观条件的最优解倒是有可能。里面有个问题里面你们没注意,为什么会有部分业主不找装修公司而是自己装,哪怕只是一少部分,因为他们心理上就有估计,自己面对装修公司可能遇到的问题,是自己无法解决的,比如合同上的一些障眼法,价格永远无法匹配自己心里的预算等等,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很大可能就是往下传导,转移一下。当然是为了省钱,但这里面问题就更多了,说到底还是普通人没有太多规避风险的能力,趋利避害,已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导致踩得坑越来越多,思考方式太过于主观,不做客观思考,也很难客观思考。反正压力给到木工师傅这边了,所以早期其实这些木工师傅是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的,直接耍无赖不给钱毕竟稀少,更多的是事后找点麻烦,结尾款的时候扣你点零头,不一定会太多,但是对他们来讲可能几十块都会很心疼。而且看前面说的对应的人群这种概率还不小,木工师傅的工作本身就很辛苦,还时不时遇到这种小状况的时候,就特别搞心态了,只能把可能的损失提前想进去,虽然板材店给回扣也是一个拉拢的销售手段,但上面那些才是是形成的原因,最终成了行业默认的规则,不合理,价值观也不那么正,但是都在精心维护,很市井的生存智慧。/ p, D( r% G) N2 [% }+ i
其实你们看我写了这么多故事,你们应该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我对于一些事情的容忍度其实是非常高的,所以面对这种情况,一个是本事无解,再一个出于同理心,因为表面上看只是自己想省点钱而已,人之常情,不算过分,但你是在跟几个行业几十年下来形成的规则在做对抗了,这就不那么现实了,这种情况各行各业都有,甚至一些看似很容易解决的事,一直到成为了社会的普遍现象,解决办法却始终遥遥无期,无非了解还不够深入,提出的解决办法过于表明而已,所以更多的是在中间和自身利益上面找一个平衡点。像刚才这个,比如提前做点功课,对价格有个简单了解后,不被当傻子宰被赚太多就行了,只能这样了。至于回扣没赚到故意刁难,已经无所谓本身的工价是否合理,那就是人性了,习以为常后便觉得理所当然,甚至更甚一步。很多问题,真的没办法。
9 D- _6 V4 ?& e8 V/ I z1 n! o业主当然都直接收现金了,再下面的工地一层,对于批发商来讲风险是最高的了,主要是金额一上来就超出自身规模的承受极限,最稳妥的办法当然是现金交易了,宁可把价格和本来就微薄的利润再降低一点也不敢轻易赊账,不难理解。' r; [$ y+ N. g; O8 \2 X% \
其实这里面深究的话你可能会找出很多问题,哪怕你本身就从事这个行业,也会发现很多和自己身上不同的地方,因为这样的方法是基于这家公司这个板材批发商的规模和市场定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间遇到过无数问题后,不断总结优化,最后才有了这样一个还算不错的方法一直坚持下来,甚至和老板本身的性格都有很大关系(稳重或者冒进),所以很多事情其实既看事也能看人,肯定是不能照搬照抄的,比如你也是做板材批发,但你可能之前是零售为主,时间长规模大了以后开始涉足渠道做起了批发,零售占比依然很大,显然是不能能相同的方法赊销,自身资金也承受不住,各个情况都有。无非通过这个故事然后再结合自身情况去调整,变成适合自己的东西。落到最后无非四个字,实事求是。* J& H) E: C3 h+ \- u$ M
跟防骗什么关系?意思其实很清晰了,实在无法辨别的情况下,就两个字,时间。但是里面会加入一些参数再具体分析,后面会讲。很简单的一个逻辑,吃饭去开了十几二十年以上的店,味道、服务、环境等等先放一放,大概率是不会踩坑的,当然了,也不绝对,但是在这个前提下把剩下可能情况就再分析一下,基本问题不大。首先当然是对自己所能接触的人也做个风险等级的划分,一般被骗,比如网上聊了几天,被对方营造的虚假人设蒙蔽,入了杀X盘。或者遇到个人有个什么项目,说的天花乱坠,回报诱人。很多人被骗后被对方拉黑后才发现,对对方其实是一无所知的,甚至去报警都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就能提供一段聊天记录当证据,再没有其他的了,甚至聊天记录都在对方的引导下删掉了,那叔叔们也没招啊。很多情况下,真的不要急,但凡涉及钱的事,先放一放,可能隔段时间回头再看,自己都会笑话当时的自己。遇到诱人的人或者项目,尤其是网上或电话接触的,最起码对对方有一个基础的了解,细致一点,慢慢了解,了解几个月再说,最起码的得验证过姓名真实,或者能说出对方两三个社会关系人,甚至实地到访过其经营场所,都算个手段,很简单,但可以直接剔除掉起码百分之七八十的骗子了。现在随着反诈和断卡行动的不断深入,诈骗分子的生存空间其实也越缩越紧,各种诈骗套路都在不断缩短周期,比如以前的茶叶小妹,以前一般一套话术走完差不多一个月时间,然后有了信任感后劣质茶叶卖你几千块,后来周期越来越短,甚至现在很少见了,因为这种搞诈骗的账号都不见得能撑一个月时间。你要是放一两个月再看,说不定等你还有兴趣的时候对方根本就联系不上了。: h/ L- e/ s# m% z1 G! q
当然了,可能衍生的问题其实不少,比如说过度收紧又确实会损失很多机会,再一个就是完全通过时间这一单一指标来判断,那亲戚、发小、同学这类通常都交往时间比较长的人群,可能会让自己的警惕心里降低,一旦他们有什么坏心思那可能会吃大亏的,而且很多情感类的诈骗可能会把时间线拉很长,甚至半年以上,还是那句话,时间只是一个维度,维度之外的接着分析。 ]8 B$ S) ]4 `2 H; W0 `/ D
那可以考虑在时间维度里加入一些参数,做成阶梯状的一个信任机制。现实接触的认识1月内不涉及资金,一月以上可小额试水,不过这个自身经济条件也应该是个参数,以10%的月收入为上限应该问题不大,比如一个月几千块的收入,真有个几百块的损失虽然也会心疼,但对自己影响不会太大,网上接触或电话推销没见过面的,那就把这个时间拉长一点,两个月也足够了。起码3个月才考虑中等金额的支出,比如月收入的30%左右,按平均月收入也是起码一两千的金额了。和之前的压单批货原理一致。以时间为核心,把各种情况考虑进去,比如自身经济条件、个人对被骗损失的敏感度,自身阅历经验对风险的判断力,甚至对自己的三观也要有个简单的判断(喜欢打牌,色色等等),但是核心是时间,而且是硬性的,后面说的可能的情况,只能是在这个核心上面做微调。再就是像那个板材批发商,就算全部都合理,金额也得设个上限,不能说遇到个人或者好的路子把全部身家都丢进去,甚至还全部撸一遍,这肯定要特别注意的,要知道自己能承受的极限在哪里。很简单,但是把握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自己做平衡吧。
/ B3 ~8 Q/ s1 D- W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很简单的一个小故事,但是被限制仅好友可见我就直接下架了。也不是特别简单的那种小故事,有点宏大,然后被自己写的乱七八糟,不过还是可以稍微感受一下的。里面提到的观点也是我一直的态度,丢下面随便看看。“避无可避之下,能做的我认为只有两点,第一,同一个坑绝对不要踩第二次;再一个就是保持冷静千万不要上头,就是骗小钱无所谓但是不要被骗太多,不要因为被骗把自己逼入绝地,能做到这两条就足够了。这估计是现有环境下,普通人最可行的应对策略了。反诈宣传更需要从理想主义转向更现实的减损止损,这才有教育意义,也更实际。至于除恶务尽,天下无诈这种话听听算了”。其实你们看了我这么多内容,哪有什么离谱的东西,毕竟一个公开的公众平台也不可能瞎搞的。比如这段话明显有点不那么正能量了,偶尔还有调侃,时不时下架一些就很好理解了。这篇就不重发了,言语间确实有一些不合适的地方,而且也涉及一些手法,我丢到群里面,真的感兴趣去群相册翻一翻,两篇文章对照着看一下。只能这样了。
4 I$ Q5 C% s3 o9 q$ L: L( a. t所以反诈真不用太在意技巧,何况各种套路层出不穷,刚好遇到一个你没听说过的呢?立马抓瞎了,通过上面说的自己心里建个模去套就是了,时间够不够长?底细摸没摸清?损失扛不扛得住?特殊情况再稍微多想一想,够用了。到这一步,其实你对诈骗是无所谓的态度,一种心理上的蔑视,因为就算被骗点钱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不痛不痒,偶尔和朋友聊天甚至是把它当个闲聊的段子。自身的格局和气度自然就大了,周围的人会感受到的,对自己的心态也好一点。, l. O/ q6 a1 _ O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敢为人后,后中争先。人稳了自然一片云淡风轻。
5 \( T, \& d+ W: S F(以上原创文章来自抖音博主暗墨惊风,更多内容可以自己去看一看,很厉害的一个大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