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算是首批"房奴"吧,当年敢在银行贷款几百万去买十几套房的人,绝对是别人眼中的"疯子"。就连我自己也以为特殊疯狂。”年过五十的徐芳(化名)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讲起当年投资房地产的故事,不免感觉荣幸和自得。2 L$ b0 k: G' d9 ?( m3 M
* A( x) n+ D7 M 徐芳是地隧道道的北京人。2003年,她决定拿出自己和丈夫的全部积贮,与亲戚朋侪凑钱投资房地产。于是,在谁人尚不知作甚房地产泡沫的年代,徐芳和亲朋好友凑齐100多万元,在北京东边的三环至四环地域的三个小区购置了十几套房产。
- U% A+ A. ]* C. b4 v9 T& H* k" n* Y$ h+ Q5 [
“其时间,在银行做按揭贷款只需首付20%,利率也比力低。”徐芳表现,但即便云云,十几套房子也需贷款三四百万,月供将近四万元。“四周的人都以为我们很不可理喻,其时我们一个月的工资也就2000多元。”. X2 r" M6 |6 u, ]* E$ B% p
/ r( G$ _. S: w. e4 G8 u9 c, R
她表现,其时没有所谓“炒房团”概念,自己和亲朋好友只是想找到一条可以使资产增值的出路。在谁人炒股盛行的年代,她不懂也不敢轻易进入股市。
7 x g" z4 F: t& L- m* q; v9 e$ h- w4 S
固然遭受着月供款的重压,但投资收益相称可观。在颠末了几年的等候后,从2007年开始,北京房价开始快速上涨。徐芳和她的“炒房团”在2007年至2008年,一连卖掉此中三套房子,并用卖房所得还清此前全部银行贷款,收益相称可观。
) X+ q2 ?* u, ]) {3 t1 ~/ u0 E1 B. u
徐芳和朋侪们当年购买的十几套房子,如今还剩下一半。思量到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将来一段时间他们都不会思量再卖房子。“我们买的那些房子地段都不错,将来肯定还会升值,而且如今通过出租房子得到的收益相称可观。”徐芳说。! W2 e0 O2 `1 W* r0 y, P; C* P
5 R- w9 I: a$ [0 m% p
当各人对徐芳当年大胆“炒房”的举动深感敬佩时,徐芳却表现,那批人虽是“炒家”,着实也是“房奴”。“"房奴"的日子欠好过,我们当年都遭受着极大的压力,投资失败的大有人在。有的人由于还不起房贷,没赚到钱就把房子卖了。有的夫妻两口子意见不合仳离了。”徐芳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自己只拥有这十几套房子中的一小部分,但还贷压力仍逼得她喘不外气,每月除用饭和一样寻常开销外,全部收入都用来还房贷。! K" P: R4 x( h) V
$ e# o: n d/ _# v7 \4 K3 Z 最大的压力来自数轮房地产调控。对“炒房团”来说,只要拥有1000万元自有资金,使用银行贷款买房,再通过抵押贷款套取资金,然后再买房、再抵押,就可形成1亿元的炒房规模,但相应的资金风险也很大。2005年国家出台的干系政策规定,个人住房购买不敷两年后再贩卖,须全额征收业务税,2006年则将这一年限上调为5年。购房谋利本钱蓦地进步,房地产市场一度低迷,这给不少和徐芳一样的“炒房”者构成致命打击。 T+ o6 _4 ^3 ~
3 }7 `1 e( _/ L2 n “买房时只顾着涨,从没想过会下跌。2005年至2006年,有些人不得不亏本卖房。”追念其时旁人割肉卖房、到处筹钱还债的景象,徐芳还是心有余悸。
! c8 C5 I. D6 |0 ~) j5 j C
6 o6 Z3 D/ q/ n4 m% u2 g6 A 徐芳表现,他们也曾计划卖掉几套房,于是先将东四环外的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挂牌出售,其购入价是60万元,出售价是80万元,而这80万元还预留了还价空间。“其时想的是少赚点没关系,只要不亏本就行,但如许的代价挂牌半年都无人问津。”) t! @! ]1 H; r
* U, b, U# j3 I 楼市限购政策实行后,徐芳和丈夫在燕郊买了一套别墅用作养老。她表现,如果以后政策答应,自己还是会选择购置房产投资,由于“着实找不到更好、更稳妥的投资渠道”。7 n1 w% _9 J8 a( m& S' k, Q! q5 z
( Q" H9 Z2 ]8 R* P) M+ W: ?$ @ 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以为,2003年前后的那批购房者不能称为“房奴”,由于其时房屋代价绝对值较低,而且其时房屋代价相对康健、租售比公道,一套房屋的出租收益完全可抵补月供。别的,个人收入的连续上升也令这些购房者的压力相对较小。
3 M4 B- y$ T$ d4 }' X$ L) Q7 R6 j& {# a0 l4 w, M; E' Q
针对“炒房”举动,业内人士表现,除限购、限贷政策对新增投资、谋利举动举行限定外,将来必须通过房产税等财税本领,增长谋利“炒房”者的本钱,克制谋利“炒房”举动。研究体现,房产税率均匀增长1个百分点,住房自有率就会降落5-6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