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和国企具有较强的信贷本领,这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现实。各人知道,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停放出贷款,是“货币创造”的紧张构成部门。如许看,要明确中国货币供求的全貌,少不了要探究当局和国企投资运动的货币效果。6 w- J0 `& ^" T. Y
6 a _/ X$ ^# t, ]0 _9 s: x& u
本日无论是中央的条条照旧地方的块块,无论是央企照旧地方国企,要向商业银行借贷,重要的条件是有资源金。资源金越雄厚,可借贷的贷款规模就越大。这就是说,当局和国企的自有资源构成杠杆银行贷款的“支点”,是放大贷款和货币流量的条件。
- t& t+ B, [" x4 T+ j8 d6 O& Z: y. X
) x+ j7 C, g3 ]' E+ b- L1 e 粗看起来,这与平常人家没有什么两样。平常住民家庭买房买车,要是不能一把掏现金全额付款,也可以向商业银行借贷。车价10万,你先付6万,别的每月还本付息,这6万就是你借贷那4万的“支点”。房价100万,你首付30万,你便是凭30万就杠杆了银行的70万。有了名誉的支点,贷款才气发生,至于杠杆的力度——资产负债比率——那是由商业银行在羁系政策下由竞争形势决定的。上个专栏提到,我国当局和国企的资产负债率广泛比力高,由于在我们的银行体系眼里,当局和国企项目的风险比力低。
7 A% O0 o0 B. f! k8 Q8 C6 m$ H: U6 b0 _' ~1 i& C3 T. P
住民家庭借贷的支点,通常来自于过往的储备。即便是家人亲朋帮我们一起凑成的“首付”,一样平常也来自他们的储备。回到最微观的个人活动,月入1万,开销9千,省下的那1千,集腋成裘,就构成借贷购车购房的自有资源。简单地说,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减去开支的“盈余”,是日后发生借贷的根本。
- p% F& R2 T( G5 {/ m! P9 l% p. e, m7 H" [; x
当局和国企贷款的支点,固然也有一部门来自于收支的盈余。譬如2010年央企的年度利润高达1万亿人民币以上,除了10%上缴财务,别的部门据国资委负责人公开辟表的发言,大部门用于投资。央企的投资,按我们举过的电力案例,资产负债比可以很高,杠杆力度极大,不外就其支点而言,也可以来自其筹谋的盈余。* D* e: {* k6 G2 \, ^# T3 w4 s2 N h
, q# S, Y" k/ r, y4 P4 P2 [ 但是,当局和国企得以实现借贷的自有资源,除了他们的收支盈余之外,尚有其他泉源。此中最大的一块,就是舆论沸沸扬扬、社会高度关注的“地皮财务”——当局通过出让国有地皮、以及征收农民团体的地皮再向市场出让所形成的净收入。对此我先注明两点:第一,“地皮财务”的收益范围不限于当局,也包罗国企,由于国企使用的国有地皮,岂论是已往就占据的,照旧新划拨或新购入的,也都进入地皮资产增值的通道;第二,地皮财务不满是地方性的,由于地方的地皮出让收益要与中央分成,而在中央各部委——譬如铁道部——的自有资源项下,地皮资产都占了不小的一席之地。* f, f' O% D3 o$ Y
$ E F; d, F& B) O- W 地皮收益是当局自有的资产收益。当局拥有资产,就有收益,这没有什么特殊的。各国当局多多少少都拥有资产,也多多少少都享有资产收益。至于当局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职位,那是由汗青、传统和法律架构决定的,反正当局资产的数目多、质量好,收益高就是了。我的看法,中国特殊的地方不是当局拥有资产,以致也不是当局拥有的资产比力多,而是在汗青形成、尚未改革的现存法律框架里,当局可以在公益用途之外的广阔范畴,动用征地权把农民团体的地皮变成国有地皮,再在已经相当发达的国有地皮市场上,实现这部门地皮资产的收益套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