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通”2016年12月5日开通至今已有月余。业内人士以为,只管如今逐日额度利用量较低,但“深港通”运作顺畅安稳,将来买卖业务量有望上升。( ?% b% i4 \5 F5 i' }6 u, @9 g. f
回顾开通首日,“深股通”虽未及两年前“沪股通”开通时火爆,但逐日可利用额度(130亿元人民币)用去约21%,“港股通”逐日可利用额度(105亿元人民币)用去约8%。到第二日,买卖业务降温,“深股通”及“港股通”逐日可利用额度分别用去约16%和约5%。% V6 j) r* Q8 s0 K" y
5 h+ g; Z1 b# {7 U 克制2017年1月6日港交所和厚交所的最新数据表现,“深股通”逐日可利用额度用去约5%,即6.44亿元人民币;“港股通”逐日可利用额度用去约2%,即2.07亿元人民币。
& ]" y T# X+ w$ G/ q
/ _* ?! h5 b4 y* e 彭博经济学家陈世渊说,与“沪港通”刚开通时相比,“深港通”资金流显着稳固,折射出投资者已从“沪港通”中罗致了履历,投资操纵更为理性。$ T- p; o: ~3 E) ]9 N- H
+ f$ ?( z5 p% t+ {5 B: `
香港资深投资银行家温天纳称,“深港通”运作顺畅,但从市场角度来看,额度利用并不高。一个重要缘故原由是多数投资者年底不会举行巨大投资调解,因此市场不会出现特殊火的情况,将来一系列举世政经因素稳固后,“深港通”买卖业务量将攀升。
2 |) d. |& f1 l/ `/ ~- B% e3 {! ^! J$ d) g
华大证券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杨玉川以为,“深港通”运行安稳,虽成交量不大,但买卖业务和交收过程顺遂,取得开端乐成。随着外资对本地经济担心的渐渐化解,经“深港通”北上深圳的资金将增长,而随着香港市场见底回升,经“深港通”南下的资金也将提升,“深港通”远景非常光明。+ z, k: B5 T' q' }+ B9 N, i
0 @2 F E4 m3 W- u! ]4 q& |2 z! M9 w
业内人士广泛以为,如今“深港通”运作安稳,未发生巨大技能故障或市场失序,反映出该机制是可复制的。市场表现慢热对“深港通”并非倒霉,相比“沪港通”开通时的火热,“深港通”推出时投资者更成熟,不急于“一窝蜂”地入市,而“细水长流”更有利于久远发展。* X; W$ M; P: G: J2 J
- p4 k; c) p" q! l
从南下香港和北上深圳的资金量分析,经“深港通”北上的资金量显着大过南下资金量。开通首日,北上资金近27亿港元,约是南下资金的3倍。后期,资金北上旺过南下的趋势或将一连。8 x" V n% _$ m& f2 {
% H9 Q. n& M! |) a- q5 y, I 这与“沪港通”在已往一个月的资金流向恰好相反。尤其是2016年12月30日,“沪港通”南下香港的资金达61亿港元,创近期资金南下新高,而同日北上上海的资金却为负数,净流出2.8亿港元。- ~4 T0 C2 q/ j; k- c5 W6 t2 ~
6 L* w% d2 K: S
陈世渊以为,经“深港通”北上资金多,分析外洋投资者对深圳市场代表中国新经济的创业板块和科技板块较有爱好。
8 a# F$ E- y8 c1 [* T; S0 @" Z$ c! I$ u, Z- y. x6 u
杨玉川以为,造成“深港通”资金北上旺过南下、“沪港通”资金南下旺过北上的一个缘故原由是,“沪港通”比“深港通”早开通,有爱好入市的外资多已入场,且沪市多是大型国企和金融企业,很多同时在香港上市,对香港投资者来说,缺乏稀缺性;而深市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代表本地新经济,香港市场缺乏类似品种,对投资者形成吸引力。
/ {5 f/ n( I' m, P( I0 k, i# i& m x- I7 _- `
另一个缘故原由是,经“沪港通”和“深港通”入市的投资者范例有肯定差别:经“沪港通”南下资金多来自保险业,寻求低估值、高派息的稳固回报,对市场氛围和短线动力相对不关心,因此市场低迷时常见到“沪港通”内大量资金流入香港;而经“深港通”南下资金多为个人投资者和私募基金,较关注市场氛围和短线动力,在市场低迷时倾向观望。
; T9 J+ ~" \, f# E2 }; T, J7 N, v7 m5 {4 x# V0 \% w+ U
杨玉川以为,“深港通”不温不火、资金北上旺过南下的状态,仍将一连一段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