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手头上可支配收入也增加了,不少朋友便开始偏向于理财投资,打理手头上的闲余资金,但由于不了解市场行情,此时就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行骗的对象。现在就让柳州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的网警小编带大家看一些相关案例,希望能有助于大家增加一些防骗小知识。* W; P$ T: u, ~* o# H5 }7 F( |# N4 a: B
$ ?+ `$ ^/ ?" y8 m; n' _
" i C" ^! _/ k" t' b
01 一、“外汇理财”诈骗5 @& o. S# v7 j& K
案例:市民张女士称,其添加了一位微信陌生好友,对方连续向她推荐外汇理财,并自称其是做行情走势图,稳赚不赔。张女士心动之下便登录了对方推荐的某网站,按照对方的提示注册充值,充值1万元后,便可提现1千元。初尝甜头之后,张女士消除了顾虑,加大投资。当累计充值到400万时,张女士在全部提现的时候被平台客服告知要交税。在对方的指导下张女士交付了所谓的税款,之后客服又以之前与张女士联系的公司员工涉嫌公司泄密为由将张女士账户冻结,需等内部调查结束才行。此事张女士才意识到被骗。! q! P/ L' q* _

4 M5 |0 b7 L( `) `
' x- x% \& [) r# ~5 u% P$ b特点:不法分子会通过社交软件以“投资高手”、“懂行情”的虚假身份接近受害者,然后推荐受害者进入事先搭建的互联网投资平台,前期给受害者一些甜头,然后在受害者追加投资之后,以各种理由拒绝提现,转款跑路。
N/ O7 m4 T: Z. ~9 P网警提醒:不要轻信所谓的高息、高回报诱惑,尤其是外汇投资。如有投资需求请到国家认证的正规机构进行办理。
) e- D, l5 y% @" x* R; ]1 A02 二、“炒股内部消息”诈骗5 I( x( A* B _$ M# Z: f$ Y! I
案例:倪先生是一位炒股爱好者,不久前他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声称掌握上市公司内部消息,保证会“稳赚不赔”。于是倪先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到名为“万和财经”的微信群。他发现这个群里有“老师”、“助理”,和近百位“股友”。他随即添加了“老师”的微信,在“老师”的建议下,倪先生下载了老师推荐的炒股APP,并充值购买了部分股票,小赚了一笔。随后倪先生不断加大投资,可仅20余天他便亏了22万元。但面对“老师”以内部消息的再次蛊惑,倪先生不愿意继续投资。而时隔不久,当倪先生再次登录APP时,发现该平台已不能再登录,此时的他才幡然醒悟,自己落入了诈骗陷阱。
% d ?1 d; S1 C
. X8 ~( E [ e& B2 |9 P& p* w
7 O% q* |) d! K# G- D2 I: v F特点:不法分子首先建立APP虚拟平台和炒股微信群,然后给伤害者尝些甜头,让其误以为信息是准确的,进而继续蛊惑受害者追加投资,最后对受害者关闭交易平台和微信群,骗走资金。
! [' s. c5 H& {, s0 S警方提醒:请市民在进行投资理财的时候,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找正规平台,才能保障自己合法权益。一旦发现资金被骗,应当第一时间报警并提供相关证据。
8 V! l# d% `$ r$ j2 L" U8 c& T03 三、“注销校园贷”诈骗7 H2 i- Z3 C$ I. A
案件:大学生小杨称,最近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支付宝的客服,需要帮小杨注销校园贷记录做结清证明,并说出了小杨的许多个人信息,小杨称自己从未办理过贷款,但对方说是朋友或者学校的人帮忙办理的,而且提供的信息非常准确。于是便按照对方的要求开启腾讯会议功能共享屏幕,在对方的指导下,小杨向各类网贷平台申请贷款,将贷款分别转到四个陌生人的账户。操作完之后小杨拨打支付宝客服电话,却被告知自己并没有校园贷等记录,当他再次打开之前的贷款APP一一核对,结果发现损失近4万元。
4 b s0 A6 ~9 H/ g* w0 M9 Q& X 7 [: h3 C6 Y/ f/ o' w/ [9 y. E
8 O8 s& C, \ Q9 P" U特点:不法分子事先非法获取受害者个人信息,以便在交流中获取受害者信任。随后以指导操作为由要求受害者通过软件共享手机屏幕内容,进一步窃取账户密码,实施诈骗。7 h) I7 h( C6 L _
警方提醒:凡是接到自称贷款平台客服,提到“在校期间贷款记录”、“影响个人征信”“注销贷款账户”“清空贷款额度”的关键字,均为诈骗。时刻牢记:不轻信陌生来电,不轻易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和二维码,捂紧“钱袋子”。& Q6 ^* u: J: u/ Z; g; c
责任编辑:石瑞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