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单位复工复产,恢复正常工作状态。上班期间,我们的反诈不能结束,以下为大家总结出疫情期间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希望广大群众能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7 q' T( I7 \. O9 k* }% Z# M: [: j/ R
1、虚假售卖口罩& b% h6 f1 ~# {& l$ P5 P
疫情发生后,口罩成为了“紧俏货”。不法分子则谎称可以代购或囤有口罩,骗人购买。当受骗人付款后,不法分子就拒不发货或拉黑对方,以此骗取钱财。3 V+ g" n' j+ D0 N( X$ W4 Y! u
) l: G$ l, {$ D3 j" }& p2 Z5 S# O$ A2、车船机票退改签
' x% y- p; P1 b( ~不法分子通过发送短信,谎称受骗人的航班或列车因受疫情影响被取消,办理退改签可获赔偿,诱导受骗人拨打短信中的电话或登录相关网址。通过这步操作,不法分子可以进一步套取受骗人的银行卡账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信息,进而盗取其卡内余额。6 g0 z- p6 U+ N" f: @$ {
$ A% M! K/ |' F9 g3、虚假“献爱心”
2 N$ ?' X7 _5 A( i1 f不法分子冒充慈善或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发送虚假短信或者搭建虚假网站,利用民众同情心骗取捐款。(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T' m, P, I$ t0 g+ b
K2 I% {1 m! g% E5 F7 \/ _' k* U% J$ w4、冒充医护人员实施诈骗* V1 B3 L+ K* r3 T- f m
不法分子通过在二手交易网站、社交网站等散布虚假信息,称可帮忙联系医院、提供住院床位等,诱导受骗人进行转账汇款来实施诈骗。
# U& D& z/ m" _/ R. a3 ]" e+ B! O
5、“强身健体秘方”骗局
2 f C. J B( E) J7 i不法分子假冒政府部门或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机构工作人员给受骗人打电话,推销假冒的防疫药品;或假冒药物研究(医疗)机构的名义,在网络上推广所谓防疫情“新药”。
0 y" {3 c; ? ?, E+ U4 K4 ~甚至,他们还会给假冒伪劣药品贴上外文标签,冒充国外研制的新药,故弄玄虚实施诈骗。1 C0 G. e( H H3 s4 m
3 A% j' h+ d" v0 g( ?' z* }8 @
6、网络刷单诈骗( x8 B Z9 b2 w. h
不法分子利用疫情发生以来,大量民众“宅在家中”的情况,通过发布“足不出户、工资日结、工作轻松、报酬丰厚”等虚假刷单广告,引诱受骗人付款后,拒不退款,骗取钱财。
U1 ?- }9 I# y' o& l4 w6 K3 S( `% ~
7、网络贷款诈骗
& B1 W$ `- i- p, X# A- y k- ]8 s不法分子抓住疫情期间人们急需还贷的心理,通过电话、短信、各社交群发布小额贷的诱导广告或冒充某些正规网贷平台客服,打着无抵押、低利息、放款快的名义,引诱受害人下载安装非法网贷APP,填写个人信息、绑定银行卡、签署协议等一通操作后,又以缴纳保证金、手续费、银行卡流水等理由要求转账,甚至称将你拉入征信黑名单实施恐吓,要求不断转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