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依据来自于低迷的经济先行指标,11月官方PMI下跌至49.6%,创三年多来新低,而同月财新PMI也连续9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下方。分析人士称,目前经济仍在底部运行,特别是从业人员指数连续下滑,将倒逼政策发力。
' _* ]" X2 |: ?4 Q中国经济仍在探底过程中。
/ o, B9 G9 f1 D. d7 @# B最新的依据来自于低迷的经济先行指标,11月官方PMI下跌至49.6%,创三年多来新低,而同月财新PMI也连续9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下方。分析人士称,目前经济仍在底部运行,特别是从业人员指数连续下滑,将倒逼政策发力。
) j: H/ U6 V; X0 D; F; j经济筑底中震荡
4 w# U8 |( ]! r! N3 n$ w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数据显示,11月份制造业PMI为49.6%,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创下2012年8月以来新低。
" `2 N" M, O6 K0 f从分项指数来看,新出口订单、积压订单、原材料购进价格、生产活动预期4个指数降幅均超过1个百分点。
1 G% n* ~9 `4 e5 |4 u6 _: K“在上个月PMI指数持稳后,11月再次掉头向下表明经济触底过程中存在一定波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说。% p* _6 R( v2 O& Z1 c' c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指出,11月官方PMI仍在荣枯线以下,且萎缩呈现加速趋势,加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进一步大幅走低,年末制造业形势非常严峻。“我们认为,目前经济仍在底部运行,企稳还要靠政策效果发力。”他强调。
; l! s( t& ]! h1 A同一天公布的财新PMI虽略有回升,但48.6%的数值仍是连续第9个月徘徊在荣枯线下方。这也表明经济仍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 T( I) O3 @+ h/ S" B; s, l
宽松政策仍有空间% r8 F0 l5 Z& g4 Z
从官方制造业PMI细分数据,或可窥见实体经济的难点。( M0 d4 u: m2 }! L' p
数据显示,迄今大型企业PMI指数已经连续3个月维持枯荣线之上,复苏趋势良好;相反,中型和小型企业PMI指数继续恶化,在11月分别跌至48.3%和44.8%,创2012年2月有观测值以来的新低。
/ X; m' E7 }* i% j/ o# H/ t“这说明目前以拉动基建为主的稳增长政策依然只能惠及部分大型国有企业,而广大中小企业依然面临巨大的困难。”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上证报记者分析说。4 @+ Y$ `) O# K9 M! A O
值得注意的是,就业作为滞后的经济指标已经逐步开始反映经济增长低迷的现实。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从业人员指数跌至47.6%,已经连续第5个月下滑,这表明企业用工量持续减少。
, E" i R: N! x' P! G8 Q章俊对此认为,“鉴于中央稳增长背后的大逻辑是为了保就业,政府会密切关注就业形势的发展方向,由此相机调整稳增长政策的力度。”
" w$ S1 j! n* C- H; g' {2 A( o李慧勇也认为,稳增长政策未来仍会继续发力,财政和货币政策都有相当大的空间。货币政策方面,预计未来12个月降息还有25至50个基点,降准空间比降息大,平均每两个月一次,共降6次。
$ q& i, ]' _: |$ H$ t市场普遍认为,未来财政政策将是稳增长主角,预计财政赤字率有望提高到3%,包括降税等诸多措施有望推出。9 Z0 j, w0 K: X Y( u
新动能加速成长- v# d9 |! f" c9 K% ?; V
其实,尽管制造业疲软,但经济新动能已在加速形成。当前制造业处在分化调整、优化升级阶段,传统产业加快调整,新兴产业在孕育中成长。4 M, j$ Y1 x. `1 \+ H/ m
这些特征在数据中早有体现。数据显示,11月高耗能行业PMI指数大幅下滑,而装备制造业PMI则继续回升,高技术产业、消费品行业PMI也高于制造业整体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
2 s9 {/ A8 l; U! R5 T此外,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11月非制造业PMI环比上升0.5个百分点至53.6%。
, q9 Z( E& m7 \# U' ^3 }; H3 h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11月份服务业继续向好,电信、互联网等新兴服务业持续活跃。“双十一”催生邮政快递业活动明显上升,网络消费仍保持较快发展趋势,成为引领消费增长的亮点。他预计,临近年底,节日消费预期将继续拉动居民消费热情,以消费为主导的服务行业具备继续拉升基础。
; t7 G0 I8 Z- c这些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将会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而强化。
* q( A* m' [* q9 g9 w% C$ G最近一个月来,中央多次提及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 V7 z, j/ p; H- ?3 [' {2 R; ?1 ~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副总经济师陈中涛认为,供给侧改革一方面要对传统增长动力进一步挖掘,通过模式重构,结构调整、路径优化、产业升级优化“存量经济”;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新兴增长力量,发展“增量经济”。+ _4 i8 t& P$ R- I) C8 h' R6 b) T0 C
李慧勇则表示,未来供给侧改革发力点或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针对旧经济,淘汰过剩产能、房地产去库存和国企改革;二是针对新经济,促进供给带动需求,包括基础技术创新、优化投融资环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