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成熟市场有些投资者采用了这个方法,依靠基金的分红来支付日常的开支,或者说是改善生活,而本金长期不动。 ; e4 G  ~* |9 ?' F1 y& y
 * i" t; F6 v! ~在中国这种方式能否行得通?我认为注意好几个方面的投资细节,也是可行的。
 $ o, {! d/ n0 M# D
 % n* [/ X+ V4 J+ x! }' J中国市场不是猴市吗,上窜下跳大起大落的。长期不动的话那收益不是吃进去了,一到熊市又全部吐出来了。这个说法放在上证综指这个指数上似乎是对的,打开上证指数的月K线可以看到在十年前收盘在3059点,PE为27倍;而到2020年3月22日,却收在2745点,PE为12倍。也就是在手上放了十年,不但把2015年牛市高点5178点赚的收益全吐回去了,并且还是亏本的(这里只看指数点位,忽略了指数的分红收益)。
 ; ^5 |& \3 K- b/ z4 }$ Q/ [; T
 0 s/ B7 Z! b7 `6 C; m, i说明长期持有上证指数不是个好主意,虽然放在很长的时间长河里看它是长期上涨的,等个二三十年当然是上涨的,但是收益太低。原因在于上证综指包括了所有沪市上市的股票,良莠不齐,不少垃圾公司也混在其中。% e6 z; ~" F1 K
 * y! Z  S. j( Y" ]8 J0 n5 v; a
 反之看一下沪深300指数,情况会有所改善。沪深300十年前收盘点位3275点,PE为21倍;2020年3月22日收在3653点,而PE却为11倍。7 Q/ m$ h- e3 C& y6 h) O+ e1 o
 : t0 o0 F+ c7 ?! O) q" a$ {
 图中指数点位还不包含分红收益,如果是含分红的全收益,收益率会更高一些。也就是我们实际持有基金产品,收益比图中的点位数增加值更高一些。
 9 R" f2 G; E/ [7 t8 `7 w/ A- r% Y2 ]# Q1 M
 可以看出,收益率与所选择之品种相关。如果持有某些策略指数、主动基金、或者优秀的行业指数基金,大概率收益还会超过沪深300。4 U+ g' ^8 Y$ Q& _' v4 N! g
 
 4 p  L# G6 ~8 s/ O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买入时估值的高低,从图中的绿色线条可以看出,十年前沪深300估值在21倍,而如今估值却在11倍多,换句话说就是如今的价格比十年前便宜了近一半。十年前买入的沪深300至今收益不理想的主要问题在于当时价格太贵了。
 , U6 ^  n/ c% ~9 f+ W
 * P" S( o- A1 \' ]3 ?; K4 t所以再好的品种也必须买得便宜。买的又好又便宜是投资成功的必备条件,具备了这个条件也就有了长期持有的底气。也就是有了足够的安全垫,遇到市场大跌时,也是回吐一部分收益,很难伤到本金。
 , E  Y; G) E3 h' Y9 U& b2 B9 E' K  \  {5 d+ z7 B
 那么另一个问题又来了,买入的问题解决了。还会面临卖出的困惑,也就是要做出两种选择,是长期持有不动,还是做一些大波段操作?大波段操作就是在低估时买入,上涨到高估时卖出获利了结。
 . h3 o, [5 `$ m; |! h( v# J# b% e0 b4 i/ O& ~( A
 高估卖出获利了结从理论上讲看似不错,非常符合逻辑。但实际操作中准确度很难把握,它其实是一种模糊的正确,有可能会卖在半山腰。在股市牛市的疯狂阶段,往往在进入高估后还能上涨一大段。虽然高估卖出会牺牲一部分收益,但也不失为一种稳妥的做法。
 ) R: R# d4 x  J0 o$ P0 w3 C# ~9 C; w2 i8 B
 那么长期持有的逻辑又是什么,它必须以低价买入优质资产为前提,优质资产我对它的理解是:盈利能持续稳定增长的企业。所以在选择品种时,我尽量选择好的宽基类指数、优秀的行业指数、或者是优秀的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基金。这些基金长期来看上涨的核心逻辑是背后企业的盈利增长,企业的利润不断增长,股价必定会相应的上涨来与之配对。短期的波动乃是情绪和资金所推动,合理性的上涨只会迟到,而不会缺席。
 ; A- o; e) Z3 Y& r6 Y3 d; n% ^. v
 有了这个核心逻辑,长期持有便是放弃猜测顶部,大智若愚,忽略短期的波动,把精力放在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省心省力的策略。) k+ P. g! n4 L+ q2 g* g/ e! w
 : \! E! p7 }; @
 而长期持有也并非一毛不拨似的放着,完全可以每年取出一小部分,比如4-5%的份额用来支付生活开支或者改善生活。有些基金会定期分红,那么可以现金分红的方式取出;有些基金不设置分红,则可以手动的方式赎回这部分来获取。# a* r8 h# [9 ^$ i2 }' x
 
 , V' M+ w- O: h; G我也基本是以这种长期持有的方式来理财的,但我的“长期持有”并非一成不变的。在遇到以上几种情况时会适时赎回或切换,比如牛市的疯狂阶段,进入到高估后还在拼命的上涨,明显嗅到了牛市顶部的味道,那我还是会分批赎回,避避风头,等跌到至少正常估值时,最好是低估时再分批杀回来。另一种情况是发现手上的品种不再优秀,或者有其它更低估优秀的品种时,我也会适时做些切换,没必要为了长期持有而持有,适当的做些调整和改善。
 % u6 O, q7 U( v& z6 n7 J8 l& i8 I2 S% n  f! [' E3 d$ \
 这就是我的大致感想了,我的大部分持仓是在17年至18年分批定投买入的。这段时间收益回吐了一大半,但还有约百分之十的收益。面对波动还算平静,并没有赎回和卖出,只是做了一些品种的更换。+ I  z* `+ B* F% q# L
 p1 R$ f5 |0 y4 p; Z! m5 H# t6 C7 w
 还有一点忘了说了,就是周期类的品种不适合长期持有,比如原油、建材基建类,还有黄金等,这类品种没有长期上涨的基础,赌的是风口和突发事件的博弈。黄金虽然非常长的长期也是上涨的,但涨幅实在够呛,这些只能做做波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