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常州一名女子遭遇电信诈骗,被骗18万元。令人惊讶的是,这名女子曾配合警方写过反诈宣传标语、文案,策划过反诈宣传活动,并参演过反诈小品。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民警表示“电信诈骗”种类繁多,而且一直在不断更新,骗子的诈骗手段不可小觑,大家一定不要轻信任何让你转账汇款的人。3 t1 C" `( l5 W! m& b% C; [
( u8 Y8 ]6 h( `( \3 Q* s: I
这个案例不免让人感到诧异,或者说颠覆了人们以往认知。按说,反诈宣讲员相比一般人更具有反诈意识和反诈能力,更容易识破诈骗行为,不可能被骗。然而,这种难以置信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现实生活有时候比专业编剧虚构出来的故事更离奇。不过,我们不能因此嘲讽这名被骗的反诈宣讲员,也不能由此否认反诈宣讲的积极价值。- v; ] N! H0 [/ d
; c- |) @0 a! j 剖析这个案例就会发现,骗子得逞存在一定偶然性。据报道,骗子自称是某金融平台的客服,指出这位反诈宣讲员在大学时使用过该平台的校园贷,如果不注销就会影响之后的征信。巧合的是,这名反诈宣讲员在大学时曾把身份证借给同学或用于刷单,她把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由此掉进骗子陷阱。假如没有出借身份证这事,这名反诈宣传员未必相信骗子的话。7 B3 k( @$ b/ k: m1 V0 B' A
% g' C J# S# M) ]8 Q0 U6 d- d. o8 d 同时,我们要看到骗子确有“高明”之处,比如骗子深谙心理学,语速、节奏非常快,容易让人感到紧张,也不给人思考的机会。再如,骗子在诈骗时使用了云会议软件,对受害者操作进行监视,更容易掌控受害者。当上述偶然性与新骗术相叠加,即便是反诈宣讲员,也未必能识破诈骗。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位反诈宣讲员被骗的经历值得同情。
- F! Z* j, B0 `' g+ \0 K; E
) b; g, ]+ D/ c0 }; R- H7 b/ { 坦率地说,这位反诈宣讲员被骗18万元,也与其实际反诈“功力”不够有关。不少反诈宣讲员主要是进行反诈理论宣讲,未必具备实战反诈经验和反诈能力。真正有实际经验的反诈宣讲员,不管骗子如何挖坑,也不会轻易给骗子转账汇款。8 E( k" f0 z# z( B6 W$ r# \- `
+ _' k8 x% w1 g, G' w9 | 笔者认为,这个真实案例对我们更有警示性。首先,反诈宣讲员与反诈宣传活动要与时俱进。反诈宣讲员要想帮助群众提高反诈意识和能力,首先自己要对各种新型诈骗手段有更多了解,甚至要具备一定的反诈经验,这样才能避免自己被骗,也能真正提升群众反诈能力。6 k& M) x, y: r; d5 f
% b; k0 }3 P/ N1 [ 其次,电信诈骗的复杂性与更新性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近年来,由于警方打击电信诈骗力度越来越大,以及公众防诈骗意识越来越高,骗子的诈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升级,比如利用心理学,善于利用新技术。这提醒我们,反诈不能滞后于诈骗,警方的反诈手段要经常更新,公众防骗意识也要不断刷新,如此才能更好地打击电信诈骗。
3 E3 O- g7 Z( M. R2 ?3 q1 p/ e; U e+ F$ j
再次,不能因为上述极端个案,就否认所有反诈宣讲员的能力及其反诈宣传活动的价值。近年来,各地组织开展的各种反诈宣传活动,对于提升普通公众的反诈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护了公众财产安全,反诈宣讲员也功不可没。我们不能因上述个案小看整个反诈宣讲员群体,应该鼓励反诈宣讲员们吸取教训,提升实战反诈能力。(丰收) " F4 N, S% w% M$ o) h8 z! _
通商律师事务所 王家路律师 wqy080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