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A股的“此跌绵绵无绝期”,让一部分资金涌向美股QDII的两大指数基金,开始了全球平衡配置,在美股赚钱补贴A股亏损。幸运之余,也时常听到“美股积蓄了巨大的下跌风险”的说法,心里难免嘀咕,美股这几年涨得这么好,会不会未来几年就不行了?
$ W5 [1 Q% T! u. d5 Y! @, j5 Q; P- m7 l事实上,美股指数并不是这几年涨得特别好,而是一直都涨得很好。# i; F+ r( u1 d5 M
下图是标普500指数从1960年代中期至今60多年的走势,图中的阴影的部分是不断创新高的部分,占比约45%;白色部分是超过20%的回撤(以收盘价计),及其后上涨但不创新高的时间,占比约55%。, T. u% z1 W8 O H
- h0 C6 @5 h7 b& t0 x
) i7 Q: K- p9 L8 `& }( S9 \阴影部分可以理解为深度牛市,所以很多人的印象中美股一直在创历史新高,创新高后还能一路向上,说明这个市场已经没有长期亏损者,不管你是什么价格买的,只要不乱操作,都处于盈利状态。5 [& Y( `2 |6 |7 o7 s: k( d
而白色部分,可以分为两部分:6 j: K% ]8 w. X y% |4 R6 D9 K
1、下跌的回撤期,整体约占比20%;
~$ ?2 i/ J H) M5 Y2、上涨但不创新高的回升期,占35%。
. B5 u! ?& A1 w这两部分也很有特点,七次有六次都是回撤期短回升期长的“快熊慢牛”,形成一个“勾”型,比如大家熟悉的2008年股灾,回撤期1年5个月,回升期4年。0 O7 j- R& k0 c1 U, R
总体上看,美股的“创新高、回撤期、回升期”这三种走势的占比分别为45%:20%:35%,美股“回升期”的盘面慢牛特征与“阴影部分”的深度牛市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前半段风险偏好不高,靠盈利增长驱动,后半段风险偏好上升,靠估值和盈利双驱动,所以80%以上是牛市走势,整体可谓“漫长的牛市”。8 l2 |& n7 _" n9 E9 y0 m- P7 j
迄今为止,最长的深度牛市是整个1990年代,整整11年都在创新高且中途没有出现20%以上的回撤。90年代之前那一次为时三年的回撤,是1987年黑色星期一留下的,真正的回撤期只有两周,两周暴跌33%,但后面慢牛涨了两年,所以加上之前1982-1987的5年牛市,这是一个整整18年的漫长牛市。 `& {! w: y5 U5 K+ g7 Q! y. L
美股的最近一次深度牛市是2013-2020年,实际上早在2009年,美股就已经渐渐从金融危机的阴影走出,一路慢牛上涨,而2020年的疫情暴跌虽然暴烈却短暂,同样是一个月跌33%,之后又恢复上涨。这也是一轮漫长的牛市,从2009-2021年近13年。
0 \ k. I0 l% ~; P! n! P* T正是因为美股的这些特点,在1970年以后的任一时候买入标普指数,持有三年以上,平均年化收益为8%+,且2/3的概率会落在-1.32%到17.42%区间,持股体验非常好。8 [: z4 I% ~. T! P5 v ]2 ]+ B
相比之下,借用这个分析系统,再看一看对标标普500的沪深300,你会发现,完全没有办法分析:3 p/ l2 `2 z" l
2 W8 [5 b+ O4 ?& `1 z. E! x9 _
4 ]. {( d8 x, \
1、沪深300指数从2005开始的19年,三波牛市的最高点都是5300-5900之间,天天创新高的深度牛市只有2005-2007年这3年,其余都是“回撤期、回升期”,所以A股不用高点来分阶段,而是用低点来分阶段。, f4 k' t0 C- r- i+ N2 N0 @
2、回撤期和回升期分别为9年和7年,A股回撤期既有美式暴跌,也有中式阴跌,还有极度复杂的持续多年的波浪式下跌,多次打破波浪理论下跌级数的纪录。
) X4 r% m4 N9 f% YA股的“创新高、回撤期、回升期”这三种走势的占比分别为16%:47%:37%,这就导致A股整体呈“慢熊快牛”走势。
9 @0 C0 N7 a/ G4 p事实上,美股的调整也非常凶猛,08年金融危机那一次,从1576点回调到666点,回调幅度超过57%;另一次是科网泡沫破灭,从1552点跌到768点,跌幅超过50%,绝对不是很多人说的“自从炒了美股,感觉巴菲特也不过如此”。" S- I0 @, c$ n `2 t
另外,阴影部分也有多次回调幅度刚好卡在20%以内,时间一般都在3-6个月,相当于上证指数年初那一波的跌幅和时长,只不过美股都发生在牛市创新高的途中,投资者都利润丰厚,主要的感受是“得而复失”的恐慌,而非“绵绵不绝”的痛苦。, N6 C3 O( i' g2 k1 N+ C
美股真正的风险在个股,由于没有散户韭菜接盘,没有涨跌停板,个股如果基本面变化 ,一是跌得快,二是跌得深,亚马逊在科网泡沫破灭之后,你如果在跌了90%后抄底,后来还能再亏50%。大家更熟悉的中概股,阿里巴巴在跌了80%之后,到现在近三年的时间,虽然无数大佬前仆后继地买,但股价一直躺在底部。/ [7 R$ p- }7 {1 g+ X! F# r7 {" L
我们平时关注的区间涨幅,只看一头一尾的收益,有一定的缺陷。# [: H( [0 |8 o9 ^# y
比如说,从2005年以来的19年,沪深300年线为8涨11跌,年胜率仅42%,但年化收益率达到6.9%,远没有图形看上去那么不堪入目,这就是指数上涨但大部分人赚不到钱的原因;而标普500近19年年化收益8.9%,年线为14涨5跌,胜率为74%。- y; Q4 B J; L" M# A# U; C! x
美股和A股的区别非常之大,而其他国家的股市在美股与A股之间,要么长期收益一般,要么出现极长的熊市,要么估值长期低迷。4 I7 d4 @. i* w5 A
为什么全球资本市场,只有美股形成了这种长牛走势呢?
$ E% R8 J" j3 U6 J( W为什么只有美股走长期牛市?很多人喜欢用宏观分析方法,用美国经济、美元霸权、美国的货币政策,甚至经济体制、公司治理这些因素去解释。
- Y- [ {% H; g$ e不过,在我看来,凡事还是应该回归最直接的因素,美股的“漫长牛市”实际上是由两点特征决定的:) n [- A' e) g3 K; N6 Y' S
1、长期提供优秀的长期长大型上市公司,且不断推陈出新
9 ^9 \: }8 s6 c6 O8 B2、上市公司整体估值长期略高于其他指数(即估值溢价),但波动性不大1 x& z- J! E" o: p# q" W
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换成另一个角度分析:指数上涨的背后是优秀上市公司的数量和市值,而上市与交易本身就是交易所的两大业务,你可以把标普500指数看成两大交易所的“股价”,上面的走势是非常典型的“长期牛股”的走势。; S) |$ ^- {$ }4 U
0 d3 _. }& l5 M$ K
" I5 L, h* {6 [7 W* ]9 T: `, |
, @8 M' R. A: J) u: B
- f4 f" A" r _: e' {4 j6 r# }从估值上看,标普500指数近30年来,有50%的时间都处于17-23倍的狭窄区间,可以认为这个“漫长的牛市”大部分时候都是业绩推动的。
) F4 c( e i' Q. j c8 c4 I如果用公司基本面的分析方法,美股指数的长期投资价值期实是美国两大交易所的投资价值——虽然它并不是上市公司,但并不妨碍我们使用经典的公司价值分析方法得到一个结论:美国两大交易所的“护城河”极深,原因在于三点:
G) w% {( H( _5 V+ }- K' T首先,交易所的商业模式是一个典型的中介型业务,一头是上市公司,一头是投资者,而交易所的业务优势也是平台作用:
z5 w; E) |; d* i1 z1、能够向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优质且价格合理的上市公司资源* u5 J- H9 J/ S, N4 r- z/ [# e5 I# |1 y
2、能够向上市公司提供足够的投资者以保持估值及募资额. T+ |8 p2 t8 V2 A
交易平台是一个“强者恒强”的商业模式,资本的全球流动也打破了上市公司主要在本国上市的惯例,优秀上市公司喜欢到流动性好的市场上市,流动性好的市场又需要优秀的上市公司吸引全球投资者,美国的纽交所在二战后形成绝对优势,纳斯达克交易所是最早的科技长大型企业的交易所,其优势只会不断加强。! X c3 x0 `8 _; P4 W# G
为什么当年滴滴不惜冒着违规的风险,也要在美股而非港股上市?无非就是港股的流动性不佳,给出的估值不如美股当年给中概股的估值水平。为什么段永平买腾讯在美国上市的ADR而非港股?主要还是流动性更好,仅占比4%份额的ADR成交额可以达到港股的七分之一。
4 U: `, S) d& T- p6 F" K5 C! ]% b相比而言,沪深两大交易所得益于中国的资本管制,也受制于资本管制;香港交易所得到了中国,失去了世界;日本与欧洲的交易所,自身优秀企业资源不足;印度交易所太年轻……
; l# L$ s3 m* }- @0 v其次,美国的企业本身在五百强中的份额全球最多,以此为基础吸引更多其他国家的企业上市,突破了国家的界限,形成“美国+全球”的交易所。
2 ~# g+ U/ _3 X F6 d, Q这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GDP长期增速只有2~3%,但标普500非金融公司的ROE长期在9~14%,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指数,正是因为其集全球最优秀的公司。$ F: T1 l+ q5 E1 d+ Z4 ?& s4 F
就算是美国本土公司也不代表美国经济,标普500成份公司,40%以上的营收来自增速更快的非美国家,很难认为是完全的美国公司。8 C) D5 k9 r# d
事实上,美国两大交易所的竞争优势,远超美国经济本身,美国GDP占全球不到四分之一,但上市公司总市值占全球50%,全球市值前10大的公司都是美股上市公司。相对于优质资产的稀缺,资本永远是过剩的,资本市场是供给决定需求,持续优质供给决定持续需求。9 E$ T; u' T) p. g# j$ j6 S K: b9 Q
最后的一个原因,单个公司就算再优秀,其增长都是有极限的,其极限来源于行业空间、管理能力等不可抗力,而交易所代表的是一群公司,指数的市值加权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不停地进行优胜劣汰,真正能做到“基业长青”。
3 u; ^! ~1 M9 A# H4 a/ o/ ^4 K u
5 L, t9 B" f+ I* o9 R i) n下面是近60年美股前五大市值的公司变化:
! K; A0 g2 j: U1968年:IBM、美国电话电报、通用汽车、埃克森美孚、柯达6 @3 D) T2 Y% R# Y' F- S
1981年:美国电话电报、IBM、埃克森美孚、斯伦贝谢(能源)、阿莫科(能源); t4 H$ u+ N$ [. D9 d& F& O2 u
1987年:IBM、埃克森美孚、通用电气、美国电话电报、杜邦
3 \1 I. |* w) P8 F8 T1994年:通用电气、美国电话电报、埃克森美孚、可口可乐、沃尔玛
6 Z$ `$ v' V/ \9 ?2 t* L7 {4 I' o2000年:通用电气、思科、微软、埃克森美孚、辉瑞
% O# B+ j. f9 c& p' m& ?; e* O! |2008年:埃克森美孚、微软、沃尔玛、宝洁、通用电气
1 w* U$ _/ X2 N& R$ f9 ]; k& D9 ^4 Y; y2024年:苹果、英伟达、微软、谷歌、亚马逊、
/ Y8 N9 Y+ n) g/ n# r) \; p0 h其变化有两大规律:
* x4 ~5 Y) E: R5 w1、每隔几年其中一半的名额就会被替换
/ q. b& G0 B5 H2、有一些战略优势的公司可以长期停留7 F! W% F+ d( r, K1 g4 @ r. p0 e+ v
从板块的角度,前20名的公司,又代表当时最具投资价值的产业趋势:+ }2 B% F) _* p' [ r; u! O
60年代:以Zenith、福特、宝丽来、达美航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和“婴儿潮一代”的消费类公司;3 ?2 J- I! W9 u- u6 w/ S) Z7 X
70年代:前期是漂亮50,石油危机期间是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公司,后期是中小市值科技公司;. l' t. H& a6 |6 N' p# u
80年代:可口可乐为代表的消费股;
$ X& M' O3 e" K+ u$ h0 }90年代:思科、微软等科网公司,辉瑞等生物科技公司;
1 p M3 H& ?- }0 x00年代:埃克森美孚等能源类公司,沃尔玛、宝洁等必需消费品公司,甲骨文、IBM为代表的科技公司;( ?2 S& n. B: {& A
近20年:大家最熟悉的科技巨头的时代
3 z$ B1 i7 @7 \' t% H0 x0 U5 ~% v1 v虽然指数一直在涨,但投资者投资的是不同的公司。就像七巨头之前是FAANG,再往前是“FAAG”,后来多了特斯拉和英伟达。' o" @3 C) G/ k9 ?* f( ^
近十几年美股市值明显向科技股集中,前10大市值公司9家是科技类公司,相比之前大市值集中的能源、消费、公用事业这些行业,科技类公司的全球“掘金能力”更强,也造成了美国近几十年收益率明显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也就是说,美股的竞争优势是在不断加强的。# ^* Q7 b4 v" {3 B/ P6 w
总结下来就是资本与企业的良性循环,优秀的企业吸引了全球资本进入美股,美股也有能力提供较高且稳定的估值,吸引全球优秀企业来美IPO。比如,阿里巴巴不是美国本土企业,但市值一度超过Facebook。
# Z$ W$ i/ Q1 H T所以美股的长期走牛,并非因为美国经济就有这么强,而是资本与贸易全球化下,资源的集聚作用;
1 `. D" X; H% s. |资本市场跟宏观经济不一定完全相关,决定股市长期收益的,除了宏观经济外,还有制度与管理水平、市场化和信任度,交易所及其指数产品的竞争格局要稳定得多。投资美股的指数,并不是简单地投资美国,而是投资两大开放性、拥有绝对竞争优势的交易所,投资全球最优质的公司,投资每一个时代最有价值的产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