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为帮信罪存在不合理的观点8 Z" [: y. D. y* }8 Q* {- M! P
1.主观故意认定模糊 j! U4 X6 ]0 u: B
○问题阐述+ Q3 P8 l. K2 ]# M! K
●在帮信罪的司法实践中,主观故意的认定存在一定难度。部分行为人可能并不确切知晓自己所提供的网络帮助会被用于犯罪活动。例如,一些年轻人因贪图小利将自己的银行卡出售给他人,他们可能对后续这些银行卡被用于网络犯罪并不清楚。然而,在司法认定中,有时会依据一些客观情形推定其具有主观故意,这可能导致一些实际上并无犯罪故意的人被错误归罪。, n4 k: k! E9 Y" M
○案例2 v: W5 `0 C# T/ n
●某大学生将自己的银行卡借给同学使用,同学承诺给予一定报酬。该大学生并不知道同学会将银行卡用于接收网络诈骗所得款项。当公安机关追查时,大学生因出借银行卡这一行为被初步认定涉嫌帮信罪,尽管他声称自己不知情,但在认定过程中存在争议。' i/ M+ O+ `4 Y
2.可能导致打击面过宽
, u' m8 A/ c! z. ^& X3 q○问题阐述7 ^( w3 b& d* k( n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一些普通网络用户可能在不经意间实施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的行为。比如,一些小型网络服务提供商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可能因技术防范措施不到位,被犯罪分子利用其服务实施犯罪。如果按照帮信罪严格追究,可能会使大量这类边缘性、非恶意的参与者被纳入刑事处罚范围,给社会带来较大的冲击。$ D0 F+ ]# D+ u3 z8 R8 R# a; j
○案例% K2 W( X. z; N4 J
●某小型网络公司提供网络存储服务,部分用户利用该存储服务存放网络诈骗相关资料,但公司在初期并未察觉。当犯罪行为被发现后,公司可能面临帮信罪的指控,尽管其并没有主观上帮助犯罪的意图,但因其业务上的漏洞被卷入刑事诉讼。% f1 ^" K# Q( ^& @# O' [& G" p5 R' r
3.与相关罪名界限不清. W( z5 B- J2 l7 M3 H
○问题阐述+ N: N' G6 g% q% s- V
●帮信罪与其他相关罪名,如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在某些情形下界限不够清晰。在一些网络犯罪资金流转案件中,很难准确区分行为人到底是单纯地提供支付结算帮助(帮信罪)还是在明知是犯罪所得的情况下进行资金处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这可能导致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混乱。; u/ Y$ n" Z% j
○案例1 q" F/ B& y3 J/ u" k
●某人帮助他人进行资金转账操作,其知道转账资金来源可能不正当,但不确定是否是犯罪所得。这种情况下,到底应认定为帮信罪还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存在争议,不同的认定会导致不同的量刑结果。
" x" d" q7 H9 P$ y T; N* V5 s二、对废除帮信罪的必要性分析
3 @' l* T" O5 x' N) X. G1.鼓励新兴网络产业发展2 j. ~, X2 L0 Y" G: E
○理由阐述
" L }+ E7 E+ S$ B# H7 i" m3 k●如果企业和个人在网络业务开展过程中,始终面临帮信罪的潜在威胁,会抑制网络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一些新兴的网络技术和商业模式在发展初期,可能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但并不意味着其有帮助犯罪的主观故意。废除帮信罪可以减少这种法律不确定性对网络产业的束缚,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 `! U, o0 L$ h6 d- p* w _& y6 s○举例+ Z& E) Z- ?0 o* K) N6 u, L
●对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领域,企业在探索过程中可能会因技术的新颖性和复杂性而无意中卷入一些涉嫌违法的网络活动。如果没有帮信罪的压力,这些企业可以更加自由地发展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合规措施。" S; L- d8 E) O' \5 N
2.优化司法资源配置; U; ]! A9 Y1 Y: b6 u4 p: F. C: F2 Z
○理由阐述
( m8 T6 @1 e7 L●目前帮信罪案件数量较多,耗费了大量的司法资源。在一些案件中,由于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的认定争议,导致司法程序冗长。废除帮信罪可以使司法机关将精力集中在更核心、更严重的网络犯罪案件上,提高司法效率,确保对重大犯罪的有效打击。
% k: Y- F! w3 x○举例
\/ ]: B' x' W6 `( z7 h●在某些地区,基层法院处理的帮信罪案件占据了刑事案件相当大的比例。法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审查每一个帮信罪案件的细节,从证据收集到主观故意判断,这可能会影响对其他如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更具危害性犯罪的审判效率。4 ^ l# y @! x3 L* G8 @7 G
3.推动多元社会治理手段
1 Z, k1 \( [" \/ u, t/ M3 f○理由阐述
% z+ D' g- X1 N* G1 J# w5 Y9 ]2 v●废除帮信罪并不意味着对网络犯罪帮助行为的放任。而是可以促使社会采用更为多元的治理手段,如加强网络行业监管、强化网络安全教育、完善民事和行政制裁措施等。通过这些非刑事手段,可以在早期预防和纠正网络犯罪帮助行为,达到维护网络秩序的目的。 c* f% T. \3 h3 p# z1 X4 Z
○举例
; |2 A, N7 D9 S% K( S6 d/ t●可以由网络监管部门对存在潜在风险的网络服务提供商进行行政指导和监管,要求其限期整改技术漏洞;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对网络犯罪帮助行为危害的认识,从源头上减少此类行为的发生,而不是单纯依赖刑事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