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大学时,我也曾短暂地迷失过。( c) t D( [4 q
undefined3 _. L& A# {0 N1 G& S, z! @& k
第一次走进繁华的商场,看着同学们随手买下的名牌球鞋;第一次参加聚餐,听着他们讨论假期出国旅行的计划;第一次收到各种社团聚会的邀约,面对AA制的人均消费暗自盘算...不知不觉中,我开始模仿他们的消费习惯,偶尔也会为了一时的面子超出预算。直到某个月底,看到银行卡余额时才猛然惊醒:我似乎已经很久没有想起,父母是怎样省吃俭用供我上学的了。1 U7 w$ E& |3 ]9 w5 _1 |+ M4 ~
undefined$ \4 C& G% H8 E% R# }
那些渐渐忘记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往往是因为:
" ~. H. { e! C& b) mundefined, s. R U; h! _
环境的巨大反差
% H) ~# g7 |: V. a) m; J7 \/ u大学就像一个小型社会,把来自不同经济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当身边充斥着各种消费主义的诱惑,当"精致生活"成为社交媒体的主流叙事,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很容易产生认知失调。我们开始觉得人均100元的聚餐是常态,觉得最新款的手机是必需品,却忘了这些可能是父母半个月的生活费。
, m$ x6 C9 u& q: r% l) Tundefined+ u9 h# k6 h1 @9 _& N/ Z
同辈压力的隐形绑架: K+ b1 A {5 E, O. ?* p
"大家都这样"是最具迷惑性的理由。为了合群,我们不得不参与各种消费活动;为了不被看不起,我们勉强维持着表面的光鲜。这种压力让我们渐渐模糊了"需要"和"想要"的界限,甚至产生"暂时透支没关系"的侥幸心理。
2 T2 ~+ W/ v# d0 @4 Dundefined- P+ a: Y7 e4 D2 a* c
独立生活的认知偏差1 e7 c7 F ~7 y7 g. s% [$ d
离开父母后,很多人第一次拥有消费自主权。但缺乏财务管理经验的我们,往往把"独立"误解为"随心所欲",把"自由"等同于"不受约束"。看不到父母赚钱的具体过程,消费时就更容易失去分寸感。: j3 V' ` p( j3 L" s
undefined
# ~3 t# H q8 i; {0 x8 V重新找回清醒认知的方法:5 @$ I' y# ?0 ]6 o! P
建立财务可视化系统% `: r: `* Z; Q2 @
在手机里保存一张父母工作环境的照片0 O- G! t: e E5 D& R
每月记账时,把支出换算成"相当于父母工作多少小时"6 `2 a _- n2 m
设置消费冷静期:超过200元的非必需品,强制思考3天& b9 d: L' ~% v" o; t% h4 H3 U3 g
重构社交方式
& q$ j$ v: x1 @; c; `6 P( U4 r. \主动提议低成本活动:图书馆学习、操场散步、免费展览
7 [- h" X7 N4 _* e; h) |学会礼貌拒绝:"最近在存钱计划,下次一定"& U k: f+ {6 ]& A, N3 H
寻找价值观相近的朋友,远离攀比型社交圈; H' z( j9 N- @2 J& ~/ w5 W& u
培养生产者思维9 J) E" k& H4 D5 Z" z" B) O" L
把兼职/实习收入分成三份:必要支出、储蓄、反哺家庭. Z6 z9 i: ]" o5 C) z: ?
学习理财知识,哪怕只是基础的基金定投 [3 c! ]. y1 h& O5 {: z$ P
用技能变现(家教、设计等)替代消费快感
; ` U. p: S6 Z9 W4 {undefined
7 n! Z& x" n; k现在的我终于懂得:记住自己来自哪里,不是要我们自卑或吝啬,而是要保持清醒的消费观。父母给予我们的已经足够多,真正的长大不是学会挥霍,而是懂得珍惜。
2 r/ ?" b8 r( Tundefined( ]+ q8 G8 {- M3 v
大学四年,我们可以不穿名牌,但一定要充实头脑;可以不去高消费场所,但一定要拓展视野;可以没有奢侈的享受,但一定要培养独立的能力。这才是对家庭最好的回报。
6 J1 U5 |# X1 g: K0 E' o如果你想学习了解更多可持续关注我噢
5 u/ h% Z* G% C4 e我组啦个大学生暑假自律信息差群,想加入的宝子可以佳薇Ysweet22mh5,备注【贴吧】更快通过噢5 h3 G4 h- B- q6 o0 B
' Q6 x& R' D, r+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