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香港高等法院判令由中国恒大清盘人接管许家印资产,并委任Keith Ho为监督律师。
6 S% T1 Q0 B+ f# T4 p报道称,法院已经对许家印名下资产发出全球禁制令,禁止其处置价值不超过77亿美元的资产。
; G9 h) j# h% E0 T& z2025年9月16日,香港高等法院作出一项史无前例的裁决:恒大创始人许家印藏在海外的 77 亿资产被全面接管,那些曾经被视作 “永不陷落” 的离岸信托,第一次被司法利刃狠狠刺穿。$ v/ T c. j& R
这事儿不仅让躲在背后的富豪们坐立难安,更让扛着房贷等交房的 600 万业主看到了一丝光亮。; O% W8 T9 D1 w2 Z4 m& B% j) _
, ~. y, k2 c8 d0 w0 K3 D( ^
6 W! h# s7 c! e$ I1 y谁能想到,恒大留下的烂摊子有多离谱?截至 2025 年 6 月,光是到期还不上的债务就有 3592 亿,逾期的商票堆了 1910 亿,算上各种隐性负债,总窟窿直逼 2.4 万亿港元。可就在恒大一步步滑向深渊的时候,许家印早就给自己铺好了 “后路”。+ X4 U. }1 |( r, K
早在恒大暴雷前,他就悄悄给两个儿子设了 23 亿美元的家族信托,这笔钱儿子们能拿利息却动不了本金,明眼人都看得出是在搞 “债务隔离”。更让人咋舌的是他前妻丁玉梅的资产:2022 年砸 4.6 亿在伦敦买了 33 套高端公寓,加上伦敦、加拿大的其他房产,光物业就值 2.85 亿美元。. a# q ?+ t/ L
$ L* a" Y- v' O0 C
- w X9 @3 U" U! }
这边是许家印家族的海外豪宅和信托基金,那边却是普通家庭的血泪:600 万业主付了首付还着房贷,房子却烂尾停工;近万家上下游企业被拖垮,供应商拿不到货款发不出工资;还有超 10 万名投资者买的理财产品血本无归,法定债权人最多只能收回 9.34% 的本金。这种强烈的反差,难怪大家对 “海外信托” 四个字恨得牙痒痒。2 ^. G+ b+ g! ]* @; I( z5 L
过去这些年,离岸信托在富豪圈里快被吹成 “财富诺亚方舟” 了。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这些地方的法律宽松,设立信托后资产名义上归受托人管,既能避税又能躲债,还能把财富传给子孙后代,简直是为高净值人群量身定做的 “隐身衣”。可这次香港法院偏要撕开这层伪装。
8 ]" ?/ ~& G: f# H" x( ?
, B9 Z& ^, C1 m
. [# Y' Y. a' Y8 k' D! ]$ m面对许家印律师 “接管资产干涉私人事务” 的辩解,法官直接回怼:“我不接受这一主张”。判决里明明白白写着,许家印转移资产的行为符合 “欺诈性转移”—— 早在 2017 年恒大就开始财务造假,他明知公司要出问题,还把资产往信托里塞,这明显是想坑债权人。
9 {# d" v! D3 b更关键的是,这次接管的范围堪称 “地毯式”:从香港的豪宅到私人飞机,从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公司股权到美国的金融资产,只要是许家印直接持有或通过信托控制的,全被纳入接管池。法院还签发了全球禁制令,相当于给这些资产上了 “全球锁”,不管藏在哪个国家,都别想动一根手指头。' D6 n# u2 d1 s4 P' I
/ }8 u6 j; [; q0 Q
* L9 L/ Y- v/ c$ K/ ?6 r% ]6 |负责接管的清盘人也不是软柿子,就是 2024 年 1 月接管恒大清盘的杜艾迪和黄咏诗。这俩人早就摸透了恒大的套路,去年 3 月就追讨过许家印等人 60 亿美元的分红,今年 4 月正式申请接管个人资产,步步紧逼终于等到了判决落地。接下来他们还要跟开曼、英国等地的法院对接,把这些海外资产实实在在追回来。
2 X5 u: n4 S4 E( x
5 Z3 A* U. \% [5 i d
2 {/ R! t3 D, u许家印的信托被击穿,表面看是他个人的败局,实则藏着三个让所有人警醒的真相。# P# S* o0 H# G
第一个真相:海外信托不是 “避债神器”。以前总有人说 “信托一设,资产无忧”,但这次判决彻底打破了幻想。法律明确规定,要是设立信托的目的就是坑债权人,不管藏得多深都能被揪出来。就像库克群岛的信托法以前对债权人特别苛刻,要举证到 “排除合理怀疑” 的程度,可真碰到欺诈性转移,照样没用。& b! s! [" o" p" a9 d
第二个真相:600 万业主别高兴太早。虽说 77 亿美元不是小数,但跟 2.4 万亿的总负债比起来,简直是杯水车薪。更关键的是,这些被接管的是许家印的个人资产,跟恒大项目公司的资金是两码事。烂尾楼要复工,还是得靠地方政府协调和资产管理公司纾困,短期内这笔钱到不了购房者手里。3 D, b& R8 q, ?, n, r/ O4 [
第三个真相:富豪们的 “安全垫” 要重算了。这两年不少高净值人群跟风设离岸信托,现在估计都在连夜自查。有信托行业的朋友说,以前有些客户还想 “突击设托” 转移资产,现在没人敢这么干了 —— 债务危机苗头一露,再搞这一套就是自寻死路。以后信托公司对资金来源的审查肯定会更严,想靠歪门邪道躲债根本行不通。# v7 M2 I; T2 j# k9 @4 m1 P* J7 ?
( [$ u3 u& b/ A; U6 l
+ k9 L5 }. l* I6 K& o9 W# m
有人算过一笔账,就算 77 亿美元全追回来,分给 2.4 万亿的债权人,每人也分不到多少。但这事儿的意义早就超出了钱本身 —— 它给所有想靠 “离岸架构 + 信托” 耍小聪明的人敲响了警钟:法律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U! N4 d6 d$ x
许家印的刑事案还在审理中,42 人已经被公诉,证据链里就包括转移信托资产的关键文件。不管最终量刑如何,这场信托被击穿的判决已经写下了最重要的注脚:靠钻法律空子攒下的财富,终究要连本带利还回去。
5 S( n$ B* @- S7 K" \# j/ k对普通人来说,这或许是最解气的一件事:哪怕你把资产藏到天涯海角,哪怕你把架构做得再复杂,只要伤了老百姓的利益,就迟早会被拉回阳光下算账。这不是童话,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