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品牌不仅是企业的脸面,更是核心资产。然而,很多企业直到权益受损才意识到品牌保护的重要性。近期,一起侵权案件引发广泛关注:某公司未经授权,擅自生产了大量印有“喜茶”字样的杯子、吸管等周边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公开销售。尽管侵权方试图以“不知情”或“非主营业务”为由辩解,但法院最终仍判定其赔偿喜茶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35万元。这一判决不仅为侵权者敲响警钟,更提醒所有企业——品牌保护不能“临时抱佛脚”。; }4 I3 Z: N" r
" Y' J( [# B+ L
2 l6 N- [9 m0 f) S2 o5 O. c' C% p' d
为什么仅注册核心商标类别远远不够?以奶茶行业为例,许多经营者误以为只要注册第43类(餐饮服务)商标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杯具、包装、吸管等衍生品可能涉及第21类(家用器皿)、第16类(印刷品)等类别。若这些类别被他人抢注,即便你拥有主商标权,依然可能陷入“合法生产却被诉侵权”的尴尬境地。更严峻的是,侵权者往往利用这种漏洞,以低价劣质产品冲击市场,既损害品牌声誉,又瓜分利润空间。 h- I3 n, _- X7 _. n" Y
那么,企业该如何未雨绸缪?首先,品牌布局需具备前瞻性。在注册初期就应通过专业检索,分析产品可能涉及的上下游类别,比如服装品牌需同时关注面料(第24类)和零售(第35类)。其次,定期监控商标公告,发现近似商标及时提出异议。最后,对线上销售渠道保持警惕,电商平台侵权往往隐蔽性强、传播快,可考虑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固定侵权证据。 |: c$ Q/ J b4 q$ ]
品牌保护是一场持久战,但投入的每一分精力都将转化为市场竞争的筹码。与其在侵权纠纷中耗费人力财力,不如提前筑起护城河。如果您对商标布局存疑,或希望定制专属保护方案,不妨从专业咨询开始——毕竟,35万元的赔偿金,足以支付多年的品牌规划服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