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日,监察部对国家统计局核查移交的5起统计题目举行了严肃查处,并做了转达。固然2010年开始《统计法》已在我国正式施行,为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地方GDP弄虚作假的违法案例仍时有发生,极大地陵犯了统计公信力。为何统计数据造假屡禁不止?是造假太容易,还是打假不给力?
0 L9 S: p5 O" h! i! w$ M
w# O! k" E V5 B7 W( O) I
% X" n: O# x& ~# H7 [; O) c文︱瞭望智库特约宏观经济观察员桑言、瞭望智库研究员王芳
7 k6 S' H& v- J Q* ^( n* w8 M+ M6 t5 x1 n
+ s% L& ^! h; S+ e, r1 \) D8 C1统计为何不一样?
+ q2 r' j r$ ^: x- @5 c. |5 r( E5 M* M1 ^( w
地区GDP不是想怎么报就怎么报,这要符合国家统计局的规范和考核:一方面,各地区均要按国家统计局同一订定的GDP核算制度方法和有关规定举行核算;另一方面,地区GDP核算所用底子数据需经国家统计局考核,所需的比重、系数均被限定。 $ ]$ j" W. F# L4 B1 a4 I' c
# }9 y3 G' ~. `$ ?/ Q! } / H1 B1 T2 k! w( F
可既然用的是一套方法,又颠末了细密考核,怎么国家GDP就不便是地区GDP之和呢?2015年,天下GDP67.7万亿,而31个省(区、市)之和到达了72.3万亿,相差4.6万亿,险些相称于京沪GDP之和。
( \3 z* N( A+ ?' m: e
2 S G7 T# A& j. ^) ^$ Q
`( m! j+ w# R* Q9 t& s! d此中大概的缘故原由是:地区盘算GDP的底子资料和天下并不完全类似。
4 n' b1 J: Z" ?- n* e6 _# e" Y% Q( ]* F$ i
" a. v0 \( m. @' g8 Q
国家一级GDP核算,利用的是企业联网直报数据、天下性抽样观察数据以及其他中央政府部分数据;而地区GDP核算,除了与国家共用数据外,尚有相称一部分源自地区统计资料。
@8 t' E2 `. t) t! b
& a P0 |+ i* W$ G) n! O" d 3 l# G* p' U w0 H
固然大概存在一家企业被多个地区重复统计的题目,但并不是说地区统计数据就肯定“虚”,有些数据,地区资料的泉源状态就是好于天下。比方,我国服务业统计底子比力单薄,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较早、较快,其把握的服务业底子资料更加具体和全面。 9 t8 F4 O3 d: d6 X( Y
9 h; ^# d5 h V0 E' L2 C! P
& f( L# p9 x, u3 s
固然,这并不清除个别地区存在造假举动。
; g0 t1 { k: l. P% I
' v) `8 E$ X6 s: ?1 w2 h
. M# I+ k5 }# _5 }0 X2地区数据怎么造假? 5 N6 Q: {5 t- }2 Z3 I
# ?' @# \6 f) w/ j4 E9 w
比年来,国家统计局在打假上没有少下功夫。 T# j1 E ^% C& p/ o5 O% d
" [( @3 u+ G; f' v- k
# H2 f) J8 [6 o' l一是引入了评估机制,将统计数据与货运量、用电量、税收等相干性较强的外部数据举行比对;
/ Y7 h( W$ q5 X5 C6 ~8 z& G+ X1 X4 q! ?5 g% D
" Z3 F0 R; j0 c9 Z$ g
二是收紧了汇总权限,如住民收支数据由国家统计局直接汇总天生分省数据;
0 ~* C% }% J2 C! Y* V/ N1 H% j3 F! ?" i% ^5 ?* f5 S
1 s! e* e0 N$ ]9 H; X
三是提拔对源头数据的把控,实现企业联网直报(简朴地说,就是利用网络直接从观察对象收罗数据),企业填报后地方无法修改。 & Y5 n& j2 S; V6 s8 `& Z R I! D( u
' \- c" [7 H$ q9 k' {5 [ P 8 H3 ^& s! `( `( m
那么,地方到底是怎样造假的呢?
d2 K; I7 t' ?6 I1 P# o& g" y7 P* {
) M% S9 H! K2 a4 d$ N1 M2 J
从转达的五起题目来看,均是下层造假。随着中心造假通路被堵死,现在地方数据造假,重要采取在联网直报端虚伪填报的做法,代填企业统计报表大概授意企业填报指定命据。 : h4 J4 P9 X* I5 l
T7 {9 Y/ F( c2 J d8 k# a 5 t* v! s- _% v7 |* R" S
比如转达中表现,“2014年至2015年5月,卢龙县虚报联网直报工业企业主业务务收入7.4亿元,虚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9.3亿元。”这种原始数据造假,假如不举行实地核查又无人举报,很难被上级统计部分发现。 8 h! `; z* f4 n! a- m
8 H2 n. X; X' V: N) J$ h " ^4 ^5 J! |1 S1 _, b/ y. _# S
别的,由于一些行业增长值核算中须要用到部分数据,某些部分统计职员也经常反映“压力山大”。而国家统计局,对于部分数据是毫无控制力的。
+ `4 E( r7 k9 n1 G& z! s9 ^/ [& E- q0 S; X8 d
& c9 U/ D. p- e) ?( T8 l以是说:造假不易,打假更难。 # J2 a7 b- h/ z- I7 Q
; z: ]1 q& M9 I3 P, X5 W# d1 w & G4 b1 K: s5 s1 D
3地方造假动力安在?
$ P" ~2 h: L- e4 c2 d0 u# \* P+ z2 `( p- I, b4 M
造假越来越难,地方为什么还要费经心力地去对数据动手脚?
" m& C N8 L: C9 ^7 r& L( s1 g2 v
, t. g8 d U$ y- _第一,考核机制决定了造假需求。为了使跟政绩考核的硬指标大概与地方长处有关的指标看上去更优美,父母官员不吝铤而走险,在统计数据上做手脚。各级政府都有来自上级的考核指标,完不成任务,受品评是小事,扳连到政绩是大事,因此,为了拥有瞩目标政绩,偶然候不得不通过数据造假来告竣。因此,GDP掺水的环境才有了生存的来由。 2 ]9 B0 e; R/ ]7 r% c
* }" u! B" w3 @2 X
0 G! D7 G9 y; R4 M第二,造假资本不高。在实际中,《统计法》威慑力不敷、执法力度偏弱,指引作用和逼迫作用尚未得到充实发挥。一方面,《统计法》2010年才开始施行,与我国其他部分法律相比力新、公众认知度低;另一方面,统计部分没有专门执法队伍,又受到多方长处关系掣肘,逼迫实行困难重重,统计法经常被戏称为“豆腐法”。正是由于统计法的束缚效力不强,处罚力度较轻,进一步助长了统计数据造假之风。
" b5 e1 z+ d+ w4 e6 z+ V8 h$ N, O& Q9 ^6 Z% {5 G- r
' ~' W' g1 i6 S' h4怎样杜绝地方造假? * q% z/ N" ]4 \( T1 x
* G' H# C0 K% b9 b- F) h& w对于统计部分而言,统计造假最大的危害是粉碎了数据之间固有的平衡关系,而且随着时间演进偏误会不停累积,正所谓“一年不平,年年不平”。 $ N* |2 Q8 K( r, y& x/ {% e( x- Y
+ S4 B8 H9 p& C$ j7 P, i% C5 w
: L j- Z* p" v- |, f3 p而从更深远的意义来看,虚伪的统计数据,会影响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从而影响国家宏观政策的衡量考量和订定,从而进一步影响经济。
- `: r- q# F4 O! o" v1 [/ X( a! O# l* W" o% k) ?, c+ V( [* g
: t# n/ s/ g/ E; N: `统计造假影响深远,要防止造假,技能本事是辅助,告急的还是要依赖制度创建。 ; e5 d/ Y! G& W
$ ^: }+ K2 u; U. C1 }
) `' [0 ?( t; n( m0 a2 x2 m, G从国家层面看,只要有考核机制的存在,造假就难以完全制止。而从更本质的内容来看,这一点涉及到统计独立性的题目。在制度层面,将官员的考核同数据统计工作举行隔离,将有效解绑数据-政绩二者之间的互生关系。 % |8 n3 _$ |& l3 H9 f; X
% ^* U/ O R( u& }$ C# e
. y' Z! h3 V. T从法律层面看,要增强羁系和处罚。严酷按照《统计法》的要求举行监视和管理,对于造假的题目,要加大惩处力度,追究相干负责人的责任。
3 A# D) l; J, p7 Y& B
, H0 b; ]2 }0 u5 I) B b3 @
7 b) D: q% t; |9 Q' l# _6 F+ \# H因此必须要树立权势巨子,科学订定国家统计观察制度和国家统计标准,严酷督导国家统计政策和指令的实行,积极维护统计数据真实精确,提拔统计部分团体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