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土木行业还有未来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5 08: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在前面:全文概要,共计7200余字。从投资逻辑、市场需求、消费意愿、资金来源等方面入手,系统分析了土木行业的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重点发展方向,谈到了一些大家平时可能关注的问题(比如大家为什么不敢消费了?真的有那么多存款吗?现在地方债务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了?),最后还就当下情形土木人能做什么聊了一些个人看法。
5 |7 u: s  K, g6 h0 c正文开始
7 }, q+ k, n) g前面在写职场经历时,若谷对土木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一些分析,也简单聊了聊自己的看法。后来有不少考友来找我交流,说本来单位情况就不太好,然后又每天都看到网络上各种土木崩盘的信息或者新闻,就特别焦虑。
. G. ?5 j# w, w" x其实,大部分土木人内心是非常期盼这个行业能够好起来的,但是呢,又拿不出说服自己的依据,心里也没有底气。
- \+ U9 W; e! |# u8 q1 i, @% t4 I今天若谷就好好和大家聊一聊这个事情,看看土木行业到底能不能好起来?如果不能好起来,又会坏到什么地步?/ S: S7 Q$ S- i+ C' c
从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说起,作一个系统的分析,我也尽量把自己所了解的事情都讲清楚、说明白。
/ ]2 d+ w3 ?% w2 J3 B. w  C
* g2 o( y$ b5 b* }6 y土木行业项目为王,有项目大家就有事做,就能养家糊口。那有项目的提前是什么?7 I; K6 u$ q8 p/ u5 G5 Z$ i* l
得有投资。
: ^3 a5 v* C, j3 X那投资的底层逻辑又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实现投资循环,不断产生项目呢?
7 g- @% i" E2 G& {, n! e; k% z$ s很简单,至少得实现投资回报>投资支出才行。( W$ n' X7 M# o3 o$ ~
从目前的大环境形势来看,涉及土木行业的投资主要有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制造业3大类。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些投资的底层逻辑。$ @3 m+ P: U1 t' A1 F5 H
No.1 基础设施类:政府为什么要搞地铁、搞市政道路、搞雅江工程?除了少数政治意义主导的项目外,大部分都是为了盘活经济。1 S$ O% e6 W- J$ h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起点,先把基础配套弄起来,这样土地就能增值,然后引进工业、商业,推动经济发展。一方面政府卖地挣了钱,然后经济发展又会带动政府财政收入增加,这样就又有了钱进行新一轮投资,如此循环反复,形成良性发展。# U' B& H( ^/ ?1 |) N+ P' Y
目前的统计数据,地方的财政收入基本来自土地和税收,2024年底统计的这个占比已经超过了90%。
2 }# X2 M; P  y) B$ {' L! R4 k如果没有基础设施建设,一片荒凉,地自然没法卖,也不可能有好的经济发展。反过来看,如果投了大量的基础设施,但是地却卖不出去,又吸引不来其他经济体,那基础设施投资就很难维持下去。
6 w2 C2 z0 D' s( s0 t# j+ @& K而且,以前投1块钱能拉动5块的经济,现在投5块才能拉动1块的经济,那在目前这种高负债率、严管控的情况下,政府还会去举债投吗?) j2 }' c2 J+ h9 Q+ m; H
答案显而易见。
  U7 f0 R/ X7 b6 w7 {5 _/ uNo.2 房地产类:房地产作为一种高价值商品,投资逻辑更加清晰,得有买房需求,才会有人投。
! x/ K  |' p: u: V以前的市场需求是什么?一部分是买房来住,更大的一部分是买房投资。但是现在的房价,除了部分稀缺资源外,不跌已经很不错了,更别说涨价了。换句话说,现在大部分的房产都失去了投资的价值。, }7 z- b% [, B  T# w( K
既然没有价值,那房地产建设需求就会大幅缩减。况且我们大部分人的心态都是买涨不买跌,房价一旦停止上涨,那些买房来住的刚需也会进入观望状态,进一步导致购房需求减少。6 P, Y8 S  N' @" l. t, V/ j
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只要某个城市的房价不再上涨,那么这个城市的房子必定就会有多余,地产投资自然也会大幅下降。8 h) y4 o2 e  C& y( E( y4 v
No.3 制造业类:制造业的投资逻辑同样是需求驱动,企业为什么投资建厂搞生产,无非是市场有需求,能卖出产品、挣到钱。) c1 Z: g) ~* B  }6 u! m: u  C  a3 {
但是现在的市场需求是什么状态,大家应该都有感受。先不说别人,你自己有以前敢消费吗?4 V, |: _& O: I
对于我个人来讲,刚毕业那会,我觉得自己以后挣钱肯定会越来越多。但是到了现在,可不敢有这种非分之想了,内心的预期已经变成不降薪那就是福报了。
- A) x: D5 {9 h6 A% D由于缺乏对未来的信心,大家只能把为数不多的积蓄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u6 S& Z5 ^4 ?. e' I& g" S4 r5 C2 j
对于这方面,大家都在调侃消费习惯。以前行业好的时候,项目部饭后商K那都是常规操作,而现在呢?食堂的鸡腿、猪头肉能不能管够都不好说了。
  ]3 t8 J6 [7 S, G1 e- a
) ~4 }! s& t) \前面讲投资意愿,其核心就在市场,在大家的消费欲望。( H9 F, r. R# t( }1 t) e
那么,口罩过后,我们现在的消费怎么样了?未来又会好起来吗?
% ]( Q0 G5 h6 x8 m& I这个问题,若谷想通过两组数据来分析:1 |) \) [; l  C
No.1 旅游业发展情况。我们先来看五一节后,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一组数据(为什么以旅游业来分析,因为目前看起来这个行业还比较不错):
0 @* A9 w  H& y: _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2024年增长6.4%,较2019年的1.95亿人次增长61%;5 \# [% F1 o! `& i# Q3 i# Y
旅游总收入1802.69亿元,同比2024年增长8.0%,较2019年的1176.7亿元增长53.2%;! _7 B+ ~6 O0 x: F, e
人均消费574元,略低于2019年的603元。
& h: }5 \3 o, R/ v1 R& A是不是有点意思,出游的人变多了,但是每个人花的钱却变少了。消费降级,即使在这个少数能打的行业同样如此。: V, ]4 F5 ?* V9 i9 G
记得口罩刚放开那会,媒体各种鼓吹大家要报复性消费,很可能会带动经济新一轮增长。那最后经济增长了吗?统计局的数据倒是稳步涨,但是大伙的感受好像不是那么回事。1 y! x6 x  f+ v4 C
不知道大家有么有了解过“口红效应”这个词。大致意思是说,在经济增长乏力、生活压力增大的时候,大家由于收入减少,对未来的预期变差。
- ~$ B. c" X: c* H: `一些“负担得起的奢侈品(比如口红)”会卖的很好,但是那些“房、车、家具家电”这种大宗消费却大幅下滑。7 J- C8 {& w: _3 t& d+ a
现在的房地产市场疲软,旅游市场火热不正是这种状态吗?
" Y; c5 R! d6 a  T1 I# E# o更何况旅游市场也算不上是火热,仅仅是量大了那么一点点,平均消费还变低了,实质上质量还是下滑的。
! h: W8 u" Z4 K1 L" N况且旅游市场的体量相对建筑业还是小很多,上下游能带动的产业也远不如建筑业广泛,想靠旅游业替代建筑业的经济拉动作用,还非常有限。
1 I: t% ~3 d5 n4 w# C4 Q6 _: v3 C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公报,2024年国内居民出游56.2亿人次,总花费5.8万亿元;而2024年建筑业的总产值是32.65万亿元,是旅游业的5.6倍。
& R0 a' ?* D& j. h2 g' t也就是说如果旅游业要赶上建筑业的影响力,全国14亿人口,每人每年得出去玩22次,这是什么概念?可能吗?/ T9 p+ `5 d6 k$ D
No.2居民储蓄情况。我们来看看,大伙是不是真的有钱,还“恶意不消费”。根据央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报告:
, _9 ?4 ^( \- l' {5 G8 |“十四五”期间,2020年人民币存款为213万亿元,到了2024年底增长到了302.25万亿,足足增长率41.9%,即使口罩也没能影响存款的持续上升。( {0 D& @; K5 N2 h
从存款结构来看,住户存款规模达到151.61万亿,占比50.16%,已经历史性突破了人民币存款的一半;而另一方面,财政性存款仅5.55万亿,占比1.8%。7 i  q" \) y) l5 c; p! U! b
嗯,你没有看错,你就是有钱,就是“恶意不消费”,不过政府倒是真的没钱。0 Z  l$ d$ O# z: q+ n3 s1 o
至于为啥不消费,这还用说吗?工作不稳定,对未来没有信心,也没什么好的理财产品(疯狂暴雷),股市又是割韭菜,房地产更是无人问津。6 f: p# |5 l6 O1 U" s
那就自然只能把钱存银行,或者去消费一只“口红”来奖励自己。
; |( M$ B! Q! \9 l/ P所以说,短期内想通过消费来拉动市场需求,那还是很难的。$ }, f$ P3 h% |$ L4 Q5 v

4 g0 j3 q4 P  }  F9 q( g. {" R前两部分和大家一起说了投资意愿的事情,我们再来说说投资能力。* |# N$ l3 Y1 e+ T/ B* n
也就是说,咱到底还有没有钱来投资?2 c0 h$ b' {+ ?8 u1 }) }
为了更好的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下地方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都有哪些?
* o2 H* u! S/ ^9 ^7 |+ f主要有4个方面: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地方债务+社会资本。简单说一下分别是什么:: Y5 K* U7 X) w; b
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主要就是税收(有中央和地方共享的,也有地方独有的)和非税收入(罚款、国企经营收入之类的),非税收入里面国企收入占大头,这就是地方政府都保护自己属地国企的原因。
# Z7 ~2 T, X$ ]6 t. P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这个很简单,央妈自己不怎么花钱,每年都结余,那就给有需要地方分点。就好比我们集团看哪个子分公司发展比较困难了,给帮扶帮扶。
: I# ]- f/ v- w8 e- ~地方债务(含专项债):这个量非常大,可以说是政府搞建设的主要经济来源,现在说化债主要说的也是这个。主要有贷款、政府债券和地方融资平台(典型的就是各个地方的城投)借的钱,其中风险最大的就是这个融资平台借的钱,管控难,深不见底,搞不好要暴雷。& `) |" E5 {" n) a
社会资本:这个就不说啦,也很好理解。咱们搞PPP模式,就是想借社会资本搞投资。
) {. ^7 q: S+ z' c! M那这4类资金中,谁对建筑业的影响最大呢?毫无疑问,地方债务(含专项债)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
1 j2 L& `& ~5 Y据央行统计,2024年末,中国政府债务余额合计约82.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34.91万亿)比重(负债率)约60.86%。
# i1 g4 W8 X5 n$ q- O/ _这个60.86%大概是个什么水平呢?
" V! [! J! {& U) B# |-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2023年末G20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其中:日本249.7%、意大利134.6%、美国118.7%、法国109.9%、加拿大107.5%、英国100%、巴西84.7%、印度83%、德国62.7%;G7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23.4%。
6 j6 d+ V# w+ F  u单从这个数据来看,咱们好像举债空间还挺大的。但是咱要知道,这个数据都是各地政府报上来的表内显性债务,那些规模巨大的表外隐性债务都还没计算呢。
& c2 B7 y. m% ^" N+ [/ E9 e隐性债务:最常见的就是那些通过融资平台举债,然后由政府兜底担保的项目。比如以前的PPP项目收益担保、政府承诺回购的(我们现在就有不少这种项目)、还有投资平台为了搞建设向银行借的各种贷款。
5 \) k* z5 C+ p9 T% p有资料说这个数据至少有20万亿,还有人分析说隐性债务已经到了和显性债务持平的规模。
/ A2 Z2 u9 q! ^0 ~/ H- ^2025年全国政府债务限额合计约99.85万亿元,其中中央政府的国债限额约41.8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57.99万亿元。- D8 G" N7 P5 {
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就还需要再加上55万亿元左右的隐性债务,这样整体实际的负债率就达到了101.63%[(82.11+55)/134.91],如此算下来也就没太多的举债空间了。4 l: V# R- Y5 t3 ~. Z" S( ]  ^- ]
大家还记得2023年底国务院叫停了12个重点省份的基础设施建设吗?
9 G7 f' \& ^+ e" g$ H6 E0 f0 P他们其中就有5个负债率超过了60%,负债率最高的青海达到了88%,其次是贵州72%。这都还是可以在表上看到的数据,加上隐性债务后,这个数据会更惊人。
0 q! m" q0 H! d0 P( }( M0 J  k; X不过,从2025年的政府预算来看,今年的投资资金应该相对去年还是会宽松些。今年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了,也显示出国家对提振经济的决心。
: n2 h: |' A, h3 x4 }当然,这些资金大多都指向明确,特别是专项债,主要是投向两大类。$ ^4 P. g/ P8 g2 A' z- I3 \7 Y
第一类重点投向:国家重点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的安全能力建设,比如说咱们前些天聊到的雅江工程。8 t2 I. `! ~  J' T$ n
第二类重点投向: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现在买家电国补政策就一直在持续)、新能源基建(储能电站、充电桩)、城市更新(民生工程、应急保障工程之类)、消费基础设施(文旅设施、冷鲜物流)。9 G1 m8 X( u- w/ P3 \! g1 X
如果说咱还想在土木行业里混,那估计就得多顺应政策趋势,将关注点从传统基建转移到这些重点投资方向来,这也算是一个转型方向吧。
% D9 ~+ e. b9 r总的来说,整个行业的投资能力是趋紧的,毕竟这2.9万亿相对于全国建筑行业规模来说,实在是太小了,甚至都抵不上几家大的平台公司的举债规模。' Z: u7 o* I' o/ {5 \, v
所以说,土木行业投资能力已经越过顶峰,逐步下降。! A2 t8 i" E, J' r' I4 z0 |
) L2 ^9 k9 ]9 e# G# [% H; q
既然从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来看,行业都呈现出下行趋势。
9 a+ O+ i/ I  n" r那么行业到底会下滑到什么状况?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人又会先被淘汰呢?0 `1 v7 ~; U! J0 a- o: ?
No.1 会下滑到什么位置?
- o: r# q% Z* P$ j' P, P这个问题我还是引用GDP占比和城镇化率来预测,毕竟这两个指标还算有迹可循,其他都是拍脑袋,更多的是臆测的味道。
% k/ T9 @/ s+ D首先,从建筑业增加值在GDP占比数据角度来看:即使在欧美等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建筑业占GDP的比重依然很高,其中英国、日本在5.0%以上,美国、德国超过4.0%,建筑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呈现出下行趋势,但市场体量依然会存在,具备生存和发展空间。
! w) ^4 s; ?+ p& L, Y2024年,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6.67%,假设比例降到4.0%,降幅就是40%。单纯从数据上来看,要维持现有的行业现状,至少需要减少40%的从业人员,如果再考虑现在本身冗余度就很高,那么就要减少60%的从业人员才能保持一个相对正常的行业水平。
5 h( v% l# n' I4 x5 M+ i其次,从城镇化率角度来看:行业观点认为建筑业的市场空间与城镇化进程息息相关,从这维度来讲,中国建筑业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5.2%,2024年这一数字已经到了67.0%。' |' w) P% N# N/ ]. j2 g/ R
如果对比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数据能够发现:当城镇化率达到65%后,城镇化进程会放缓,建筑业发展增速会下降,这个规律与我们现在的情况也基本一致;当城镇化率达到75%时,城镇化进入了顶峰,建筑业增速会出现负增长,发展进入了萎缩期。- Q- H! [; o# B" b0 N
国家发改委2019年预测,中国城镇化率在2035年达到75%,按照此数据推算建筑业约有10年的发展机遇期。
1 Y. q( D& U  o/ g: w" _之前写这段的时候,也给大家解释了,报告是报给上级单位的,有想往乐观方面写的考量。个人对行业整体发展悲观情绪更多一点,现在这行情还要说成是周期性波动就有点牵强了,更像是结构性调整,大土木时代已经落幕了,“今年是未来最好的一年”对于整个行业来讲大体是适用的。% A0 E  s* K4 q2 y' L
No.2 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人会先被淘汰呢?5 P$ e; h' E8 ]: a  m
个人认为那些不符合经济客观规律,没创造出什么价值的企业会先被淘汰。这30年来土木行业的野蛮生长,也造就了很多原本不合理的现象。9 ?4 ^3 r# g& m( w) F( x) X
那些赌博型的、钻行业空子、没有能力靠走捷径的企业,会首先被淘汰。
0 F/ }' e2 p* V/ b% L设计圈的各位可能都知道西南地区就有个著名企业,鼎盛时期分公司数量超过2K+,实际人员却没几个,全靠搞GK收管理费活着,各种魔幻操作无下限。这种行业搅屎棍,我相信会随着行业的逐步规范,慢慢被消灭。(我刚才查了下数据,现在分公司不到1K了,可喜可贺。)
+ W, [' z: {# @+ a& o再比如说许皮带这种人掌舵的企业,玩的就是资本,压根就没想过干实事的。在政策收紧、监管趋严的时候,也会慢慢显现出真面目,逐步淘汰。
# c0 C( ~  k3 A( l. e, y至于什么样的人会被“淘汰”,这就比较难评价了。& L' ~% y) x, I$ J
毕竟一个行业快不行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被出局,只不过有主动和被动、早一些和晚一点的区别。
: N1 o, Y" X; H+ G! c2 \0 V8 i首先是能力很强的人。他们不甘心随破船一起沉没,会率先找到新出路。大家有么有发现,在行业刚开始不行的时候,最先跑掉的往往都是这一类人。他们信息敏感,或能力强,或有资源,终归会有个不错的出路。
0 L& O( R/ X6 P+ V, C接着是划水摸鱼,领导本身不待见的。这类人就没啥好说的,本来就看你不顺眼,逮着机会那肯定让你麻溜滚蛋。0 f# @. r* @: ~
最后才是大部分的普通员工,这类人只有企业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才会痛下杀手,断臂求生嘛,也不好苛责。# w! [, h# s4 K- T; M
哪些人会留下来呢?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这种人不太容易被取代。当然这类人在土木这种没什么技术壁垒的行业里面,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 P$ W9 S( B% E; s; @% Z
另外,还有哪类人会坚持到最后和企业共存亡呢?哈哈,你没猜错,自然是领导还有他的亲信。
7 k; D9 {: p; ~$ k4 i5 @) l% p# J- K: k7 v' b" i
那当下我们到底又能做些什么呢?
4 g7 }, J* k7 j$ U: m/ P# F* r9 o/ G之前的文章建议大家如果有机会就转行,但是转行也不是那么好转的。所以,我今天想说说,如果不转行我们又能做些啥?
* O. v4 t0 H& _“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6 }" i" \: H& r, V4 k
虽然我本身对行业发展是个偏悲观的人,但是我觉着行动上还是得积极起来。在行业大势面前,企业和个人的努力微不足道,但日子还是需要继续下去的。我们能做的也只有自己的努力,悲观沉寂也许正确,吐槽公司、行业、社会也无可厚非,但是终归不能解决问题。" r. J4 u$ _' @# O# o# H0 i# h, T
咱们还是需要解决问题,寻找到自己的价值。
; h4 W1 N' u* _. D4 h$ u首先,要做的是静下心来。之前就有人跟若谷说,现在做公众号太卷了,性价比很低,也挣不了钱,花这么大精力写些东西不值。/ \3 F$ ?! ~) P2 c% v' t& i. T. B
其实,这些情况我也知道,只不过现在的想法没那么复杂。只是希望通过记录一些东西,少刷一点手机、少一些无谓的感慨,多去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让自己开心起来、有所期待。4 p; v( i. I; E4 j2 a
虽然有点类似阿Q精神胜利法,但是目前看来还算有点成效。大家在没有其他头绪的时候,建议也可以尝试做一点自己可能感兴趣的事情,盘点盘点自己可用的资源和优势,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q8 q0 u3 o  x/ m( r4 z4 F8 ]* N8 H
其次,面对困难更淡定一点。在前面分析现状的时候,就提到了现在整个经济的形势,其实大家都很难。而且对于行业的难,很可能还刚刚开始,往后会更难,现在还远没到淘汰行业60%人的时候。/ I2 V7 h  A% l9 ~. F  }2 _
这个社会永远不缺乏困难,每个时间点都有困难,不是这样的困难就是那样的困难;今天行业面对的困难相比前些年确实很大、也很多,但是相对文革、大跃进那会的食不果腹还是好很多了。
$ A- Z" h, w/ P# V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提到过,行业已经习惯了高节奏、高收益,面对现在的状况肯定会有“由奢入俭难”的不适应。但是在特殊时间节点,适当放低心理预期,也不失为“理性选择”。% b  v1 u8 |' A. m; y
毕竟,人在情绪波动时容易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对于我们来讲就很可能踩坑,或投资(炒股)、或创业(开店),让情况进一步恶化。越是困难时期,越是要保持清醒、守住钱袋子。
- y1 \; W; `- L1 P- c- D! B) E最后,还是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博眼球的行业不利消息,个人感觉还是可以尽量控制自己稍微少看一点。那些信息除了影响你的心情外,可能真的没有什么价值。
8 c! R- v. X' {. H3 I! |1 b之前有朋友建议我写点什么裁员、降薪、沉淀池、企业倒闭之类的文章,那种题材不仅吸引眼球,还不花什么精力,比我现在这种性价比高多了。想想有点违背自己的初衷,自己写东西还是想有点成就感,哪怕不深刻、不成熟,那也是自己的想法。
. g" N" a, I- s& p9 u/ U) @毕竟,人的消极情绪会有叠加放大效应的,本来你还想做点什么的(比如想跟某个项目、或者考个专业内的证书)。但是一刷到这样那样的消极信息后,手头的那一点事情,可能也不想做了。& r# a9 I4 O: H1 ~
另外,消极情绪会传染,影响你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更何况人在消极的情绪下是很难去学习、去社交、去思考、去寻找有价值的信息的,更加难以突破困境。
) v7 d; @) E5 j8 j* J8 o0 G# i有考友问,“这个时候,若谷你有什么能快速见效的大招没有?”如果我有好的大招,估计也不会坐在这里敲键盘了,早就去闷声发大财啦。1 L3 _! p/ k; E( z
倒是,如果突然有一天,有人来告诉我,有个项目要来带我发财,我还会本能的想:这人大概率是盯上了我那干瘪口袋为数不多的散碎银子。
4 \/ @# U8 i. r3 J自从我开始写这公众号,微信就疯狂的给我推公众号写作、运营的广告,尽是些“我通过写公众号实现了财富自由”之类的软文。偶尔点进去一看,好家伙,阅读量上万的都没两篇,尽是些糊弄人的玩意,所以大家还是要擦亮眼睛。$ u8 r$ ?8 \; @
9 F4 r$ d( k8 Q8 K
结语
+ }: k- ?( B+ @0 q- I对于经济大势、行业前景,个人水平非常有限,上面这些分析也都是局限于自己认知的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有说得不对的,那就当我没说~
5 D$ }5 {# e& R8 i文章最后,用一句话表达若谷个人观点,“土木行业虽然会下行,但绝对不会消失,走过低谷、活下来的企业和从业人员,肯定会活得更好、更轻松,也会迎来真正的好日子”。
1 ?  x. R7 |* ~; B5 W2 `【更多分享,公众号搜索“若谷大师兄”~】
http://www.simu001.cn/x321467x1x1.html
最好的私募社区 | 第一私募论坛 | http://www.simu001.cn

精彩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8-15 08: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还是有的,20年后干维保
3 d, K) J. r" p* T" m 土木行业还有未来吗?-1.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 ( 桂ICP备12001440号-3 )|网站地图

GMT+8, 2025-8-24 03:40 , Processed in 0.577364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www.simu001.cn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