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全文概要,共计7200余字。从投资逻辑、市场需求、消费意愿、资金来源等方面入手,系统分析了土木行业的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重点发展方向,谈到了一些大家平时可能关注的问题(比如大家为什么不敢消费了?真的有那么多存款吗?现在地方债务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了?),最后还就当下情形土木人能做什么聊了一些个人看法。
) T$ w- w4 a! q$ v正文开始" W8 N G; g6 u8 Q: `- C
前面在写职场经历时,若谷对土木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一些分析,也简单聊了聊自己的看法。后来有不少考友来找我交流,说本来单位情况就不太好,然后又每天都看到网络上各种土木崩盘的信息或者新闻,就特别焦虑。
9 r4 R. [1 y6 ?8 j- n: a# @其实,大部分土木人内心是非常期盼这个行业能够好起来的,但是呢,又拿不出说服自己的依据,心里也没有底气。5 U" D5 B, T: I0 \' A! G, k
今天若谷就好好和大家聊一聊这个事情,看看土木行业到底能不能好起来?如果不能好起来,又会坏到什么地步?5 C& C( \- L; e. `# r- I
从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说起,作一个系统的分析,我也尽量把自己所了解的事情都讲清楚、说明白。
& K' D% ~4 N4 L4 J# _2 ], T3 N壹
) f% Y2 u* f* ~1 Y* f8 A土木行业项目为王,有项目大家就有事做,就能养家糊口。那有项目的提前是什么?
0 A! b& y- _) r% D得有投资。
3 q, Z) w: L* k8 }0 x7 A, {那投资的底层逻辑又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实现投资循环,不断产生项目呢?
% U" P ]2 g, j很简单,至少得实现投资回报>投资支出才行。
1 Z7 P+ F+ t2 Y4 g& ^5 y从目前的大环境形势来看,涉及土木行业的投资主要有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制造业3大类。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些投资的底层逻辑。2 [$ z. F8 p5 w5 X6 \
No.1 基础设施类:政府为什么要搞地铁、搞市政道路、搞雅江工程?除了少数政治意义主导的项目外,大部分都是为了盘活经济。
. b2 v, ]' {. F$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起点,先把基础配套弄起来,这样土地就能增值,然后引进工业、商业,推动经济发展。一方面政府卖地挣了钱,然后经济发展又会带动政府财政收入增加,这样就又有了钱进行新一轮投资,如此循环反复,形成良性发展。
& I6 p6 B6 M9 D) I* N! m1 I目前的统计数据,地方的财政收入基本来自土地和税收,2024年底统计的这个占比已经超过了90%。
! \. g; ~2 ~. R8 T; Y8 a1 Z如果没有基础设施建设,一片荒凉,地自然没法卖,也不可能有好的经济发展。反过来看,如果投了大量的基础设施,但是地却卖不出去,又吸引不来其他经济体,那基础设施投资就很难维持下去。
, a6 U9 o: N/ Z" v& L: r而且,以前投1块钱能拉动5块的经济,现在投5块才能拉动1块的经济,那在目前这种高负债率、严管控的情况下,政府还会去举债投吗?3 n0 T" ]; ~9 S
答案显而易见。. f( P! ?0 `4 I8 t9 i D1 O
No.2 房地产类:房地产作为一种高价值商品,投资逻辑更加清晰,得有买房需求,才会有人投。0 T. j" ]- N y' k0 m! F
以前的市场需求是什么?一部分是买房来住,更大的一部分是买房投资。但是现在的房价,除了部分稀缺资源外,不跌已经很不错了,更别说涨价了。换句话说,现在大部分的房产都失去了投资的价值。
4 c2 [8 }3 {! e V" w) ?既然没有价值,那房地产建设需求就会大幅缩减。况且我们大部分人的心态都是买涨不买跌,房价一旦停止上涨,那些买房来住的刚需也会进入观望状态,进一步导致购房需求减少。
) @7 o; O) P6 @% H2 Z& j& W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只要某个城市的房价不再上涨,那么这个城市的房子必定就会有多余,地产投资自然也会大幅下降。# @9 G2 g. A3 U7 ]; |& Y
No.3 制造业类:制造业的投资逻辑同样是需求驱动,企业为什么投资建厂搞生产,无非是市场有需求,能卖出产品、挣到钱。
9 q. w6 G( [6 i. u但是现在的市场需求是什么状态,大家应该都有感受。先不说别人,你自己有以前敢消费吗?
5 J d4 b8 {4 J& `% ~+ D6 |对于我个人来讲,刚毕业那会,我觉得自己以后挣钱肯定会越来越多。但是到了现在,可不敢有这种非分之想了,内心的预期已经变成不降薪那就是福报了。7 q8 `" O, k4 I7 _ v7 J
由于缺乏对未来的信心,大家只能把为数不多的积蓄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 i! z" R s9 W. Y5 x/ L3 j对于这方面,大家都在调侃消费习惯。以前行业好的时候,项目部饭后商K那都是常规操作,而现在呢?食堂的鸡腿、猪头肉能不能管够都不好说了。1 @6 x- N: `9 Q+ B; A! E" K
贰
8 M6 t: X! ~# P/ }5 e% q. g n前面讲投资意愿,其核心就在市场,在大家的消费欲望。
' @2 g: j6 |/ }7 M1 i0 ?5 e那么,口罩过后,我们现在的消费怎么样了?未来又会好起来吗?2 J; ~ k* G4 m+ _) u
这个问题,若谷想通过两组数据来分析:
' z# T/ V7 y `1 vNo.1 旅游业发展情况。我们先来看五一节后,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一组数据(为什么以旅游业来分析,因为目前看起来这个行业还比较不错):9 ~) Z; A+ ~) z- K O5 [
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2024年增长6.4%,较2019年的1.95亿人次增长61%;$ u8 [# N2 H0 e( D2 E
旅游总收入1802.69亿元,同比2024年增长8.0%,较2019年的1176.7亿元增长53.2%;3 I0 l, V) K: X+ D/ e
人均消费574元,略低于2019年的603元。
+ t( |8 ~2 n, b7 s/ D: j是不是有点意思,出游的人变多了,但是每个人花的钱却变少了。消费降级,即使在这个少数能打的行业同样如此。1 p O: V6 U9 v, X
记得口罩刚放开那会,媒体各种鼓吹大家要报复性消费,很可能会带动经济新一轮增长。那最后经济增长了吗?统计局的数据倒是稳步涨,但是大伙的感受好像不是那么回事。2 e0 m. i$ b- D% c! p/ K: d
不知道大家有么有了解过“口红效应”这个词。大致意思是说,在经济增长乏力、生活压力增大的时候,大家由于收入减少,对未来的预期变差。) z1 g; ^- _8 y, K' {
一些“负担得起的奢侈品(比如口红)”会卖的很好,但是那些“房、车、家具家电”这种大宗消费却大幅下滑。/ z% A: h/ ^- O
现在的房地产市场疲软,旅游市场火热不正是这种状态吗?8 @, N& n6 [) w' z) I4 r( J
更何况旅游市场也算不上是火热,仅仅是量大了那么一点点,平均消费还变低了,实质上质量还是下滑的。' g0 \6 {" S- X0 o0 o' t w( G
况且旅游市场的体量相对建筑业还是小很多,上下游能带动的产业也远不如建筑业广泛,想靠旅游业替代建筑业的经济拉动作用,还非常有限。
0 u+ ^3 ~- N9 p) x0 J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公报,2024年国内居民出游56.2亿人次,总花费5.8万亿元;而2024年建筑业的总产值是32.65万亿元,是旅游业的5.6倍。
9 J3 L8 ?2 ]" p6 `: F4 U也就是说如果旅游业要赶上建筑业的影响力,全国14亿人口,每人每年得出去玩22次,这是什么概念?可能吗?) c0 e9 N7 E4 m: [. |
No.2居民储蓄情况。我们来看看,大伙是不是真的有钱,还“恶意不消费”。根据央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报告:
& @& |2 D- V/ `4 U9 }* Q5 u: o“十四五”期间,2020年人民币存款为213万亿元,到了2024年底增长到了302.25万亿,足足增长率41.9%,即使口罩也没能影响存款的持续上升。
& o$ f) s" }6 l$ n从存款结构来看,住户存款规模达到151.61万亿,占比50.16%,已经历史性突破了人民币存款的一半;而另一方面,财政性存款仅5.55万亿,占比1.8%。
7 h0 J/ J$ [, R5 k嗯,你没有看错,你就是有钱,就是“恶意不消费”,不过政府倒是真的没钱。$ t% h- \6 S G# l
至于为啥不消费,这还用说吗?工作不稳定,对未来没有信心,也没什么好的理财产品(疯狂暴雷),股市又是割韭菜,房地产更是无人问津。
) Q; Y1 Y* Y) w那就自然只能把钱存银行,或者去消费一只“口红”来奖励自己。" ?, @( }% |2 Q, D5 L: V
所以说,短期内想通过消费来拉动市场需求,那还是很难的。
5 U% v- Q8 }% r' z+ |% L) P叁
$ Y2 |. S9 f* P3 g; K前两部分和大家一起说了投资意愿的事情,我们再来说说投资能力。6 ^7 x% D; p/ Y7 A8 D+ T
也就是说,咱到底还有没有钱来投资?
1 |8 k8 ^3 s7 r+ Q5 S5 C; `7 p0 k3 |为了更好的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下地方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都有哪些?
' n! C7 a4 ?/ i }主要有4个方面: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地方债务+社会资本。简单说一下分别是什么:
- C& r1 X" R" c/ L* D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主要就是税收(有中央和地方共享的,也有地方独有的)和非税收入(罚款、国企经营收入之类的),非税收入里面国企收入占大头,这就是地方政府都保护自己属地国企的原因。
' d) V8 E }5 Z5 W5 g* b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这个很简单,央妈自己不怎么花钱,每年都结余,那就给有需要地方分点。就好比我们集团看哪个子分公司发展比较困难了,给帮扶帮扶。5 E8 l6 H, Q7 x8 g
地方债务(含专项债):这个量非常大,可以说是政府搞建设的主要经济来源,现在说化债主要说的也是这个。主要有贷款、政府债券和地方融资平台(典型的就是各个地方的城投)借的钱,其中风险最大的就是这个融资平台借的钱,管控难,深不见底,搞不好要暴雷。
+ o% W1 ]: s; t* _0 n社会资本:这个就不说啦,也很好理解。咱们搞PPP模式,就是想借社会资本搞投资。, ^! }8 l9 q* u$ x) w
那这4类资金中,谁对建筑业的影响最大呢?毫无疑问,地方债务(含专项债)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
" }3 W( l. [* B: e m( C9 q C据央行统计,2024年末,中国政府债务余额合计约82.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34.91万亿)比重(负债率)约60.86%。
. P) l4 p: c0 o$ p6 g% G这个60.86%大概是个什么水平呢?8 Q; B6 V- y% X4 i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2023年末G20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其中:日本249.7%、意大利134.6%、美国118.7%、法国109.9%、加拿大107.5%、英国100%、巴西84.7%、印度83%、德国62.7%;G7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23.4%。
) \$ E: w. f' k( S) p$ Y单从这个数据来看,咱们好像举债空间还挺大的。但是咱要知道,这个数据都是各地政府报上来的表内显性债务,那些规模巨大的表外隐性债务都还没计算呢。
3 V2 R+ C3 `# G" l3 e$ [隐性债务:最常见的就是那些通过融资平台举债,然后由政府兜底担保的项目。比如以前的PPP项目收益担保、政府承诺回购的(我们现在就有不少这种项目)、还有投资平台为了搞建设向银行借的各种贷款。5 k! F: y' u; b8 z Z1 Z1 @
有资料说这个数据至少有20万亿,还有人分析说隐性债务已经到了和显性债务持平的规模。4 I6 ^3 @! p. I* g' J) Z
2025年全国政府债务限额合计约99.85万亿元,其中中央政府的国债限额约41.8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57.99万亿元。
0 U; i& }5 Z. f) U4 q5 m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就还需要再加上55万亿元左右的隐性债务,这样整体实际的负债率就达到了101.63%[(82.11+55)/134.91],如此算下来也就没太多的举债空间了。; r; D S' C+ F$ I! n4 X
大家还记得2023年底国务院叫停了12个重点省份的基础设施建设吗?( Z0 ~ ~7 [, [+ Q0 p
他们其中就有5个负债率超过了60%,负债率最高的青海达到了88%,其次是贵州72%。这都还是可以在表上看到的数据,加上隐性债务后,这个数据会更惊人。
: s A" |; S7 x8 I+ c ?不过,从2025年的政府预算来看,今年的投资资金应该相对去年还是会宽松些。今年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了,也显示出国家对提振经济的决心。& s+ T' V& y5 R5 P6 d
当然,这些资金大多都指向明确,特别是专项债,主要是投向两大类。
9 X! b" U3 f! l. R* x5 g9 a5 B; M7 e4 a第一类重点投向:国家重点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的安全能力建设,比如说咱们前些天聊到的雅江工程。
7 u8 G+ A# A& \! W" I第二类重点投向: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现在买家电国补政策就一直在持续)、新能源基建(储能电站、充电桩)、城市更新(民生工程、应急保障工程之类)、消费基础设施(文旅设施、冷鲜物流)。
; Z. e; `, a- A- c1 d如果说咱还想在土木行业里混,那估计就得多顺应政策趋势,将关注点从传统基建转移到这些重点投资方向来,这也算是一个转型方向吧。
) z7 e1 s/ }: i- }: g1 s总的来说,整个行业的投资能力是趋紧的,毕竟这2.9万亿相对于全国建筑行业规模来说,实在是太小了,甚至都抵不上几家大的平台公司的举债规模。2 |& M, G& I- t8 h! {! Q
所以说,土木行业投资能力已经越过顶峰,逐步下降。
3 c% h8 }, @! \' _肆( [( _- Q6 B( _; ?) Q! S- h
既然从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来看,行业都呈现出下行趋势。: z J9 J8 }1 A7 J8 s0 H
那么行业到底会下滑到什么状况?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人又会先被淘汰呢?
: j2 y3 d' o! D& _; v5 INo.1 会下滑到什么位置?
' l9 R7 D: r9 p3 y这个问题我还是引用GDP占比和城镇化率来预测,毕竟这两个指标还算有迹可循,其他都是拍脑袋,更多的是臆测的味道。
# j! j0 L0 S; ?6 b# f首先,从建筑业增加值在GDP占比数据角度来看:即使在欧美等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建筑业占GDP的比重依然很高,其中英国、日本在5.0%以上,美国、德国超过4.0%,建筑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呈现出下行趋势,但市场体量依然会存在,具备生存和发展空间。! b& e' m6 M! J2 I0 r6 z
2024年,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6.67%,假设比例降到4.0%,降幅就是40%。单纯从数据上来看,要维持现有的行业现状,至少需要减少40%的从业人员,如果再考虑现在本身冗余度就很高,那么就要减少60%的从业人员才能保持一个相对正常的行业水平。
; E9 d: y( j0 s+ J' c3 v i3 g+ b( m" H其次,从城镇化率角度来看:行业观点认为建筑业的市场空间与城镇化进程息息相关,从这维度来讲,中国建筑业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5.2%,2024年这一数字已经到了67.0%。
* j Q( z# @) a" ]如果对比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数据能够发现:当城镇化率达到65%后,城镇化进程会放缓,建筑业发展增速会下降,这个规律与我们现在的情况也基本一致;当城镇化率达到75%时,城镇化进入了顶峰,建筑业增速会出现负增长,发展进入了萎缩期。
& E5 ?6 _# Q/ t+ o, |国家发改委2019年预测,中国城镇化率在2035年达到75%,按照此数据推算建筑业约有10年的发展机遇期。0 w5 U h2 p. m0 C7 }4 e
之前写这段的时候,也给大家解释了,报告是报给上级单位的,有想往乐观方面写的考量。个人对行业整体发展悲观情绪更多一点,现在这行情还要说成是周期性波动就有点牵强了,更像是结构性调整,大土木时代已经落幕了,“今年是未来最好的一年”对于整个行业来讲大体是适用的。
4 L2 {. h' [' I& j. B5 H4 b; V. QNo.2 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人会先被淘汰呢?, b0 p6 O6 F6 A. T/ `' t
个人认为那些不符合经济客观规律,没创造出什么价值的企业会先被淘汰。这30年来土木行业的野蛮生长,也造就了很多原本不合理的现象。& s/ b3 k+ r4 F) A2 |! t: ?1 C
那些赌博型的、钻行业空子、没有能力靠走捷径的企业,会首先被淘汰。
6 z' U2 X. q3 w设计圈的各位可能都知道西南地区就有个著名企业,鼎盛时期分公司数量超过2K+,实际人员却没几个,全靠搞GK收管理费活着,各种魔幻操作无下限。这种行业搅屎棍,我相信会随着行业的逐步规范,慢慢被消灭。(我刚才查了下数据,现在分公司不到1K了,可喜可贺。)
5 ~6 k( H: K r6 X' D- Q7 K4 D再比如说许皮带这种人掌舵的企业,玩的就是资本,压根就没想过干实事的。在政策收紧、监管趋严的时候,也会慢慢显现出真面目,逐步淘汰。% T" W5 E7 b, s4 j: L9 N3 v
至于什么样的人会被“淘汰”,这就比较难评价了。. Z, ^" a( ?7 m& K
毕竟一个行业快不行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被出局,只不过有主动和被动、早一些和晚一点的区别。4 x# S* M8 w- r7 s" R8 w
首先是能力很强的人。他们不甘心随破船一起沉没,会率先找到新出路。大家有么有发现,在行业刚开始不行的时候,最先跑掉的往往都是这一类人。他们信息敏感,或能力强,或有资源,终归会有个不错的出路。! H. q% W' J4 @: Z7 l
接着是划水摸鱼,领导本身不待见的。这类人就没啥好说的,本来就看你不顺眼,逮着机会那肯定让你麻溜滚蛋。9 I, _3 ?' }5 Q Q9 |' w
最后才是大部分的普通员工,这类人只有企业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才会痛下杀手,断臂求生嘛,也不好苛责。
# G9 A: s2 l2 t2 z8 |哪些人会留下来呢?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这种人不太容易被取代。当然这类人在土木这种没什么技术壁垒的行业里面,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I3 _; ]1 h) I- G
另外,还有哪类人会坚持到最后和企业共存亡呢?哈哈,你没猜错,自然是领导还有他的亲信。4 |. S1 E, k* m! M
伍
$ i/ x8 q" `; j) {那当下我们到底又能做些什么呢?
6 M" d) I8 q9 o; k' o( v之前的文章建议大家如果有机会就转行,但是转行也不是那么好转的。所以,我今天想说说,如果不转行我们又能做些啥?
p% y) G3 |8 x“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
* @5 q, K8 k" X- C6 i虽然我本身对行业发展是个偏悲观的人,但是我觉着行动上还是得积极起来。在行业大势面前,企业和个人的努力微不足道,但日子还是需要继续下去的。我们能做的也只有自己的努力,悲观沉寂也许正确,吐槽公司、行业、社会也无可厚非,但是终归不能解决问题。
" s2 g- f. x3 L咱们还是需要解决问题,寻找到自己的价值。5 k; p2 i+ B% ~4 F/ v" K- B
首先,要做的是静下心来。之前就有人跟若谷说,现在做公众号太卷了,性价比很低,也挣不了钱,花这么大精力写些东西不值。
2 M3 w1 d) ]4 \6 \+ o* k其实,这些情况我也知道,只不过现在的想法没那么复杂。只是希望通过记录一些东西,少刷一点手机、少一些无谓的感慨,多去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让自己开心起来、有所期待。
" ?5 u1 z; |4 T$ q& c7 Q: {4 o' q0 Y虽然有点类似阿Q精神胜利法,但是目前看来还算有点成效。大家在没有其他头绪的时候,建议也可以尝试做一点自己可能感兴趣的事情,盘点盘点自己可用的资源和优势,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6 S( F7 m! E7 t6 u( e其次,面对困难更淡定一点。在前面分析现状的时候,就提到了现在整个经济的形势,其实大家都很难。而且对于行业的难,很可能还刚刚开始,往后会更难,现在还远没到淘汰行业60%人的时候。1 F# k) m+ V" T; _" u7 V
这个社会永远不缺乏困难,每个时间点都有困难,不是这样的困难就是那样的困难;今天行业面对的困难相比前些年确实很大、也很多,但是相对文革、大跃进那会的食不果腹还是好很多了。
& Z6 A. T& R- s0 D" u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提到过,行业已经习惯了高节奏、高收益,面对现在的状况肯定会有“由奢入俭难”的不适应。但是在特殊时间节点,适当放低心理预期,也不失为“理性选择”。 b _* m5 N: E* v+ [; r
毕竟,人在情绪波动时容易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对于我们来讲就很可能踩坑,或投资(炒股)、或创业(开店),让情况进一步恶化。越是困难时期,越是要保持清醒、守住钱袋子。
8 b) L& r- ^1 i2 K最后,还是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博眼球的行业不利消息,个人感觉还是可以尽量控制自己稍微少看一点。那些信息除了影响你的心情外,可能真的没有什么价值。
* l* b) Z+ R; F+ [ p: g之前有朋友建议我写点什么裁员、降薪、沉淀池、企业倒闭之类的文章,那种题材不仅吸引眼球,还不花什么精力,比我现在这种性价比高多了。想想有点违背自己的初衷,自己写东西还是想有点成就感,哪怕不深刻、不成熟,那也是自己的想法。. w0 s8 i& Z7 F# Q) u, `( _+ L
毕竟,人的消极情绪会有叠加放大效应的,本来你还想做点什么的(比如想跟某个项目、或者考个专业内的证书)。但是一刷到这样那样的消极信息后,手头的那一点事情,可能也不想做了。
9 A( |+ \7 J7 q# A8 `" B/ O另外,消极情绪会传染,影响你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更何况人在消极的情绪下是很难去学习、去社交、去思考、去寻找有价值的信息的,更加难以突破困境。
9 u y* ~+ g' S) ~有考友问,“这个时候,若谷你有什么能快速见效的大招没有?”如果我有好的大招,估计也不会坐在这里敲键盘了,早就去闷声发大财啦。
. n( Z0 k& H3 J倒是,如果突然有一天,有人来告诉我,有个项目要来带我发财,我还会本能的想:这人大概率是盯上了我那干瘪口袋为数不多的散碎银子。/ X/ I; X) v% g" A+ c8 |
自从我开始写这公众号,微信就疯狂的给我推公众号写作、运营的广告,尽是些“我通过写公众号实现了财富自由”之类的软文。偶尔点进去一看,好家伙,阅读量上万的都没两篇,尽是些糊弄人的玩意,所以大家还是要擦亮眼睛。
; C& W" ]' k$ {, C( z5 ~3 H陆
+ J W% _& p4 Z7 H& V! `" c结语
3 x4 n0 t k' o% p0 [! ^( {- [对于经济大势、行业前景,个人水平非常有限,上面这些分析也都是局限于自己认知的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有说得不对的,那就当我没说~" I8 a$ |9 t$ F( F- X
文章最后,用一句话表达若谷个人观点,“土木行业虽然会下行,但绝对不会消失,走过低谷、活下来的企业和从业人员,肯定会活得更好、更轻松,也会迎来真正的好日子”。1 _/ P: M" c7 }! O: i. R( Y: k4 q
【更多分享,公众号搜索“若谷大师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