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小米600天交付50万辆,造车还是好生意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引言:新势力速度纪录背后的行业拷问
' a+ x& A3 m  }7 a/ w4 _; M2024年3月,小米SU7正式开启交付,首月订单破5万辆,9个月累计交付13.6万辆,刷新了特斯拉Model 3(同期8.3万辆)、蔚来ES8(同期3.1万辆)等品牌的新晋车型长大速度。据中汽协2025年11月最新数据,小米汽车累计交付量达19.8万辆,若按北京工厂当前月均2.2万辆的产能节奏,有望在2026年1月前(即交付启动后第600天)达成50万辆交付目标——这一速度将使小米成为新能源汽车史上最快跻身“50万辆俱乐部”的品牌。
7 t7 \" X$ q- z  |! z2 b但光鲜数据背后,是行业与资本市场的双重拷问:小米汽车2024年财报显示,其单车净亏损4.53万元,全年累计亏损62亿元,同期比亚迪单车净利润达1.82万元,理想汽车单车净利润3.2万元。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经历“三重压力”——价格战白热化(2025年Q3主流车型均价同比下降12%)、产能利用率分化(头部企业超80%,尾部不足30%)、尾部品牌加速出清(2024年已有12家新势力停产)。小米的快速起量,究竟是科技公司跨界造车的范式胜利,还是重资产行业短期流量红利的集中释放?造车对小米而言,是拉升估值的长期战略锚点,还是需要持续输血的“烧钱赛道”?; @# L5 G* p/ s+ O: e' A6 s
本研报基于2024-2025年中汽协、乘联会、企业财报及第三方调研机构(J.D. Power、汽车之家)的权威数据,从行业趋势、企业竞争力、财务表现、竞争格局四大维度,结合资本市场估值逻辑,客观分析小米造车的现状与前景,探讨“造车是否是门好生意”的核心命题。报告聚焦事实分析与价值判断,不提供具体投资建议,数据截止日期为2025年11月15日。
1 ]9 i1 C5 p+ s2 L6 R' O( B, {二、行业背景:新能源汽车进入“存量博弈+价值重构”周期
2 T/ ^3 ~4 q. {9 [  @! T* x2.1 市场规模:渗透率突破临界点,增长动能转向结构升级2 {% k& S+ {* n" c$ E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从“高速增长”迈入“高质量增长”阶段。2025年1-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120万辆,占新车总销量的45.2%,同比增长48.3%,渗透率较2020年的5.4%实现8倍提升。从结构看,增长动能呈现三大特征:一是私人购车占比超88%,较2022年提升12个百分点,消费驱动取代政策驱动成为核心动力;二是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增速达65%,远超15万元以下市场22%的增速,用户支付意愿向智能化、品牌力倾斜;三是SUV车型占比达58%,成为主流细分市场,这也是小米加速布局YU7 SUV的核心原因。, [9 O/ u3 ?$ E$ Y6 A' _. }1 J3 i
出口市场成为第二增长曲线,但贸易壁垒风险加剧。2025年1-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210万辆,同比增长55.6%,其中欧洲市场占比达42%。但欧盟2025年6月实施的“反补贴调查”及“最低进口价”制度(设定3.5万欧元准入门槛),导致中国车企出口成本平均增加12%-15%,鹿特丹港一度积压13万辆中国电动车。从细分品牌看,比亚迪凭借本地化工厂(匈牙利工厂2025年投产)受影响较小,而小米等依赖出口贸易的品牌短期承压,2025年Q3欧洲出口量同比下降28%。
5 n& Q4 S" r/ `5 f2.2 政策环境:国内精准扶持与全球政策分化形成博弈8 L: V; j5 N# D9 {5 u8 K
国内政策从“普惠补贴”转向“精准赋能”。2025年政策核心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公务车采购倾斜,《党政机关新能源汽车采购管理办法》明确2025年新能源采购比例不低于35%,其中智能化车型占比不低于60%,为小米SU7 Pro(搭载高阶智驾)开辟百亿级B端市场;二是技术研发支持,工信部设立“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专项”,对L4级智驾、固态电池等研发项目给予最高2亿元补贴,小米自研智驾系统已获得首批1.2亿元资金支持;三是充电设施建设,2025年计划新增超充站10万个,小米与国家电网合作的“小米超充网络”已落地2300座,覆盖全国80%地级市。4 u0 s+ \) ~+ c: u2 [
全球政策呈现“分化加剧”特征,重构产业布局逻辑。欧盟方面,原定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计划松动,允许“碳中和合成燃料”车型销售,反映出欧洲本土车企转型压力(大众、宝马电动化转型进度滞后于目标30%);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IRA)升级,要求电动车电池原料50%以上来自北美供应链,否则无法享受7500美元税收优惠,迫使宁德时代、LG等企业在美建厂;东南亚市场则出台“进口替代政策”,印尼要求2026年新能源汽车本地化率不低于60%,推动小米在印尼建设KD组装厂。' y# y3 F/ D* I5 Z
2.3 技术迭代:智能化与能源革新进入“量产临界点”
+ S7 d# s" D# h4 D7 b( a1 B自动驾驶技术从“测试”走向“规模商用”。2025年被业内称为“L3级智驾元年”,核心驱动力来自三方面:一是硬件成本下降,激光雷达价格从2023年的8000元降至2025年的1200元,毫米波雷达成本下降40%;二是算力突破,英伟达Orin-X芯片算力达254TOPS,满足L3级智驾需求;三是法规完善,国内12个省市已出台L3级智驾试点政策,华为、特斯拉明确承担L3级事故主责。当前小米SU7搭载的Xiaomi Pilot X系统,在京沪深等城市开放“无保护左转”“自动避让行人”等功能,用户激活率达78%,高于行业平均52%的水平。
# r4 W/ b- X+ V, s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入“倒计时”,重构成本结构。目前头部企业进展:宁德时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50Wh/kg,合肥5GWh产线2025年Q4投产,成本较三元锂电池下降30%;丰田宣布2026年Q4量产固态电池,充电10分钟续航1200km;小米通过投资QuantumScape(美国固态电池公司)获得技术授权,计划2027年搭载新车。据测算,固态电池量产将使小米SU7续航提升至1000km以上,电池成本下降25%,彻底解决续航焦虑与安全隐患。
& H/ x; `! c: @7 o: p0 B1 }7 \2.4 行业格局:头部集中与尾部出清同步加速
. E9 G; O" S, y9 M7 x- v: E7 [行业呈现“马太效应”,CR5集中度超70%。2025年1-10月,新能源汽车行业CR5(比亚迪、鸿蒙智行、理想、特斯拉、小米)达72%,较2023年提升18个百分点。头部企业优势显著: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能力,单车成本较行业平均低20%;理想聚焦家庭用户,L9/L8/L7三款车型占据30-50万元SUV市场28%份额;小米则以科技属性切入20-50万元市场,SU7系列占该区间8.3%份额。尾部品牌加速出清,2024年哪吒、爱驰等12家新势力停产,资产负债率普遍超200%,被执行金额累计超50亿元。
# L& W5 m; Z7 |6 y& o% E8 Z竞争焦点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重塑盈利逻辑。2025年Q3,新能源汽车均价同比下降12%,但高端车型(50万元以上)销量增长65%,问界M9、小米SU7 Ultra等车型加价提车现象普遍。以小米SU7 Ultra为例,52.99万元售价较基础版溢价145%,但订单占比达SU7系列的22%,毛利率达32%,较基础版高15个百分点。这印证了用户愿意为“智能化+品牌力”支付溢价,行业盈利逻辑从“以价换量”转向“价值提升”。+ d: I0 o( X3 i" j2 X
三、小米造车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基因重构造车逻辑
* w8 N% k6 X6 \- z  A0 s6 `/ j3.1 产品策略:精准卡位“科技精英+年轻家庭”双用户群7 Z1 ?, L1 e9 _# M% M" X
小米汽车的产品定义基于精准的用户洞察。据汽车之家2025年调研数据,小米SU7用户画像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年龄结构年轻,30-40岁占比达62%,较行业平均高18个百分点;二是职业集中,互联网/科技行业从业者占比45%,企业中高管占比28%。这一群体的核心需求是“智能化体验+生态协同”,与小米的科技基因高度契合。+ X7 s+ a' }# _/ g6 o' Z7 v
SU7的“ICT属性”形成差异化竞争力。车辆搭载的Xiaomi HyperOS智能座舱,实现“手机-汽车-智能家居”无缝衔接:用户可通过小米手机远程控制车辆预热、调节空调,在车内通过语音控制家中灯光、家电;800V高压平台支持充电5分钟续航220km,适配小米超充站与第三方超充网络,补能效率较行业平均高30%。3C博主主导的评测体系(如“科技美学”“李老鼠说车”)进一步放大这一优势,使SU7在科技圈层形成口碑裂变,转介绍率达35%。4 P, e$ b8 Q  n' A) a& Z+ c3 r
产品矩阵加速完善,覆盖主流细分市场。小米汽车采用“轿车+SUV”双轮驱动策略:首款车型SU7覆盖21.59万-52.99万元轿车市场,形成“SU7标准版(走量)-Pro版(利润)-Ultra版(品牌)”的梯度;2025年Q4将推出中型SUV YU7,预售价23.99万-35.99万元,对标理想L6、问界M7,填补SUV市场空白;2026年计划推出小型车SU5(15万元以下)与豪华旗舰SU9(60万元以上),完成全价格带覆盖。据经销商反馈,YU7盲订量已超8万辆,显示市场对小米SUV产品的期待。
* M3 S+ O9 P5 M3.2 供应链体系:资本+生态构建“强韧性”壁垒
' X# ~. G* w; H' Y% n“投资+孵化”模式掌控核心供应链。截至2025年10月,小米系资本已投资138家汽车产业链企业,覆盖三电系统、智驾、座舱等核心环节,投资金额超500亿元。重点布局包括:电池领域投资中航锂电(持股15%)、赣锋锂电(持股8%),保障电池供应;智驾领域控股Momenta(持股51%),获取高阶智驾算法;传感器领域参股禾赛科技(持股12%),降低激光雷达采购成本。这种模式使小米核心零部件自研率达45%,较蔚来(32%)、小鹏(38%)更具成本优势。
3 Y. O2 Q# W6 j& m7 Y& w本土化供应链集群提升响应效率。小米汽车总部扎根北京亦庄,构建“300公里供应链圈”:当前35%的供应商集中于京津冀地区,宁德时代亦庄工厂(2025年投产)投产后,这一比例将提升至70%。地理集群带来三大优势:一是物流成本下降30%,单车物流费用从1200元降至840元;二是研发协同加速,电机参数调整、智驾系统迭代等需求可在2小时内与供应商会商;三是交付周期缩短,零部件库存周转天数从行业平均45天降至28天。
9 s1 w6 ~$ }& x" j: @, y数字化管理强化供应链韧性。小米搭建“区块链供应链云平台”,实现1200家供应商的生产计划、库存动态、物流信息实时可视化。核心举措包括:一是推行60天结款政策,较传统车企6个月以上的周期缩短80%,供应商现金流周转率提升200%;二是建立“备用供应商库”,核心零部件实现“双供应商”供应(如电池由宁德时代+中航锂电供应),避免断供风险;三是通过大数据预测需求,零部件备货准确率达92%,较行业平均高15个百分点。这一体系支撑SU7上市首年交付13.68万辆,远超原计划8万辆的目标。
* N/ |: ~$ I2 W$ ?3.3 产能与渠道:从“瓶颈突破”到“体验升级”8 Z$ p( A; F$ n( G8 Z( ^3 U: k# e
产能爬坡速度刷新行业纪录。北京一期工厂(年设计产能15万辆)通过生产线优化(如机器人焊接率从90%提升至98%),2025年Q3产能利用率达180%,月均交付2.2万辆;二期工厂(占地105公顷)2025年Q4投产,年设计产能30万辆,投产后总产能达45万辆,为2026年50万辆交付目标提供保障。据小米制造部门透露,二期工厂将引入更多自动化设备,生产效率较一期提升40%,单车制造成本下降8%。1 q: a* Y; m- k. F
订单需求旺盛,交付周期逐步缩短。截至2025年11月,小米SU7累计订单达32万辆,累计交付19.8万辆,未交付订单12.2万辆;当前交付周期:标准版18-22周,Pro版15-18周,Max版12-15周,较2024年Q4(最长32周)显著缩短。为加速交付,小米采取“分区域优先交付”策略,京津冀、长三角等核心市场交付周期缩短至12周以内。同时,小米通过APP实时更新订单进度,用户满意度达89%,高于行业平均76%的水平。
! V* \9 D. n: `  g3.4 财务表现:短期亏损可控,长期盈利路径清晰
& q  O! A; ?# `6 v& m- `首年亏损符合重资产行业规律,亏损结构健康。2024年小米汽车财务数据:销售额326亿元,单车收入23.8万元,单车净亏损4.53万元,全年亏损62亿元。亏损主要来自三部分:一是资本性支出摊销(工厂建设+设备投入1200亿元,按10年摊销,年摊销120亿元,单车摊销8.8万元);二是研发投入(智驾+座舱研发费用85亿元,单车分摊6.2万元);三是规模效应不足(交付量未达盈亏平衡点)。若剔除资本性支出摊销,小米汽车2024年单车经营性亏损仅1.3万元,优于蔚来(3.2万元)、小鹏(2.8万元)。( v, E1 T' D# @/ z1 S9 f
亏损曲线持续收窄,盈亏平衡点明确。2024年四个季度,小米汽车净亏损分别为18亿、15亿、12亿、7亿,毛利率从15.4%提升至20.4%;2025年Q1-Q3,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24.8%,单车净亏损收窄至2.1万元。据小米CFO测算,当年度交付量达45万辆时,规模效应将使单车成本下降18%,毛利率提升至30%,实现经营性盈利;当交付量达60万辆时,净利润率将达5%,接近传统车企平均水平。
; J+ a9 f2 R7 r0 q& t; a“硬件+软件+服务”打开盈利空间。短期来看,选装配件与软件服务贡献增量:9000元限定色车漆选装率达32%,5800元高阶智驾包激活率达45%,2024年这部分收入达28亿元,占比8.6%。长期来看,生态协同价值显著:SU7用户中,小米手机渗透率达72%,较非小米车主高55个百分点;智能家居设备购买量较非车主高3倍,带动小米IoT业务收入增长18%。这种“汽车带动生态”的模式,使小米汽车的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达8.5万元,较行业平均高40%。
2 B0 X# H% I$ m/ k: F% ]+ u. D四、竞争格局:小米的位置与“三重竞争”挑战2 E) `$ L  b1 I5 O" W
4.1 新势力阵营:差异化竞争与生态博弈. i* L5 V" ^" z! R
蔚来:以“服务+换电”构建品牌壁垒,财务压力是短板。2025年蔚来战略核心是“三品牌覆盖”:蔚来品牌(35-60万元)、乐道(25-35万元)、萤火虫(15-25万元),目标销量44万辆。其核心优势是换电网络(2025年超2000座换电站)与用户服务,但高投入导致财务承压:2024年资产负债率89%,融资成本达6.2%,单车净亏损3.2万元。与小米相比,蔚来品牌调性更高,但智能化体验与生态协同能力较弱,SU7 Ultra已分流15%的蔚来ET5用户。: i: \2 `  [. B. x. C* B& x7 j
小鹏:以“性价比+技术合作”抢占大众市场,品牌力不足是瓶颈。2025年小鹏推出增程车型G01(20-25万元),纯电车型G7/E29,目标销量35万辆。其优势是与大众的战略合作(共享MEB平台,降低研发成本30%),XNGP智驾系统用户激活率达75%,与小米接近。但小鹏品牌力较弱,30万元以上市场渗透率不足5%,且增程车型面临比亚迪、理想的挤压,与小米YU7的直接竞争将加剧。4 J' W7 ~0 E1 Y0 p: s
理想:聚焦“家庭用户”,增程转纯电存不确定性。理想2024年交付50万辆,全部为增程车型,2025年将推出两款纯电SUV(L8/L9纯电版),目标销量60万辆。其核心优势是精准的家庭用户定位(六座布局、大空间、高舒适性),单车净利润3.2万元,行业领先。但理想纯电技术储备不足,依赖宁德时代电池与华为智驾,且用户对其纯电产品接受度未知。与小米相比,理想在家庭用户中品牌认知更强,但科技属性与年轻用户吸引力较弱。
8 k0 f( x' {( b4 P- N4.2 科技跨界阵营:华为模式VS小米模式
% b" e1 ^7 |8 h3 v; f鸿蒙智行:“技术赋能+多品牌”快速扩张,性价比不足。2024年鸿蒙智行交付44.49万辆,2025年推出问界M8、尊界S800等车型,目标销量80万辆。其核心优势是华为智驾(ADS 3.0系统用户激活率92%)、鸿蒙生态(手机-汽车无缝衔接),但依赖车企代工(赛力斯、奇瑞),品控与成本控制能力较弱,车型均价达38万元,较小米SU7高25%,性价比竞争力不足。; K% \  ]) k9 t; [
两种模式的核心差异:轻资产VS重资产。华为采用“技术授权+生态赋能”模式,不参与生产制造,2024年智驾技术收入达89亿元,利润率35%,但对车企控制力弱,不同品牌车型体验不一致;小米采用“整车自研+全链条掌控”模式,前期投入大(累计超2000亿元),但产品定义、品控、生态协同能力更强,SU7的HyperOS与小米手机、家电的衔接流畅度较鸿蒙智行高20%(据J.D. Power测试)。从资本市场视角,华为模式估值锚点是技术收入,小米模式估值锚点是整车销量与生态价值,两种模式各有优劣。
5 H+ v3 P- a1 Y! M4.3 传统车企:垂直整合与品牌积淀的降维打击, Y4 L; L* {0 n
比亚迪:垂直整合构建成本壁垒,全面压制新势力。2024年比亚迪交付130万辆,2025年目标200万辆,其核心优势是全产业链垂直整合:刀片电池成本0.36元/Wh(行业平均0.45元/Wh),IGBT芯片自研自供(成本下降40%),电机、电控国产化率100%。2025年推出的秦PLUS EV冠军版,售价降至12.98万元,较小米SU7基础版低38%,对小米中低端市场形成挤压。与比亚迪相比,小米的优势在智能化与生态,但成本控制能力差距明显,单车成本较比亚迪高18%。1 F7 x( i+ r7 u2 b
合资品牌:加速电动化转型,品牌积淀仍有优势。大众与小鹏合作推出ID.7 X(基于小鹏G9平台),售价25.98万元,较小米SU7 Pro低12%;丰田推出bZ4X升级版,续航提升至600km,售价22.98万元;BBA则聚焦高端市场,奔驰EQE SUV降价15万元,售价52.98万元,与小米SU7 Ultra直接竞争。合资品牌的优势是品牌积淀(30-50岁用户认知度超80%)与渠道网络(大众国内经销商超1200家),但智能化体验与生态协同能力落后于小米,2025年Q3 BBA电动车型用户流失率达28%,其中15%转向小米、理想等新势力。5 w9 H- c5 x0 E& z4 X- p2 B! n' \1 p
五、机遇与挑战:小米造车的长期价值判断
0 _  i  H! ]6 B9 t9 g8 T5.1 核心机遇:行业趋势与企业基因的共振
. Q* h% a8 a5 M% u- i智能化浪潮带来的“科技车企”估值溢价。汽车行业正从“机械产品”向“智能终端”转型,2025年智能化相关成本占比已达35%,较2020年提升22个百分点。具备消费电子背景的小米,在智能座舱、智驾系统等领域的研发投入(2024年85亿元)与技术储备,使其在资本市场获得“科技公司”估值溢价——小米汽车业务估值当前约2500亿元,对应2024年销售额的7.7倍,而比亚迪估值仅为销售额的3.2倍,传统车企平均不足1倍。
$ o4 ^# Q1 g- F“人车家全生态”的独特价值壁垒。小米是唯一实现“手机-汽车-智能家居”全生态闭环的企业,这一优势带来两大价值:一是用户转化,小米手机用户购买SU7的比例达18%,较非小米用户高12倍;二是用户粘性,SU7车主的小米IoT设备使用频率较非车主高3倍,月均消费金额高45%。据测算,生态协同使小米汽车的用户留存率达89%,较行业平均高23个百分点,长期将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 T2 O& E9 E, s! t' [行业洗牌期的头部红利。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尾部出清、头部集中”的关键阶段,2024年12家新势力停产释放约50万辆市场份额。小米凭借快速交付能力(2025年Q3月均2.2万辆)与产品竞争力,已抢占其中18%的份额,若能在2026年实现50万辆交付,将跻身行业前5,享受供应链议价能力提升(零部件采购成本下降15%)、研发成本分摊(单车研发费用下降至3万元)等头部红利。
+ q6 H1 \) @- w, w* j3 Q$ I5.2 主要挑战:重资产行业的长期考验
) D6 E9 v, n( C+ J% C- q产能与供应链的刚性压力。小米二期工厂需在2026年实现月均4.2万辆产能,较当前提升91%,产能爬坡不及预期将导致订单流失(2025年Q3已有5%的订单因交付周期长取消)。供应链方面,三电系统核心部件(如IGBT芯片)仍依赖英飞凌、安森美等海外供应商,国产化率仅35%,若遭遇地缘政治风险,将直接影响生产。此外,碳酸锂价格每波动10万元/吨,小米SU7单车成本变动3000元,2025年锂价波动幅度达45%,成本控制难度加大。3 @3 c; `5 r" r7 A; u. H
价格战与盈利压力的持续博弈。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已进入“白热化”,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年均降价幅度达8%-12%。小米SU7为维持市场份额,2025年Q3已降价1.5万元,导致毛利率下降2.3个百分点。据测算,若行业均价再降10%,小米需将交付量提升至60万辆才能维持当前毛利水平,这对产能与成本控制提出更高要求。
  }7 d+ T% s. x4 }8 T技术迭代与合规风险。固态电池若在2026年提前量产,小米当前的锂电池车型将面临贬值风险;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数据安全与责任认定成为合规焦点,2025年国内智驾相关投诉量增长68%,小米需投入更多资源用于数据合规与用户教育。此外,欧盟“碳关税”(CBAM)2026年正式实施,小米汽车出口欧洲需额外支付8%-12%的碳成本,出口竞争力下降。8 I3 p1 q5 V( u* v
六、风险提示7 c( c1 U% a/ E/ ^! s7 Z; m0 A
本研报基于当前行业数据与企业信息分析,存在以下风险需关注:1. 行业竞争风险:价格战加剧导致小米汽车毛利率低于预期;2. 技术迭代风险:固态电池、智驾技术进展超预期,现有产品竞争力下降;3. 政策风险:全球贸易壁垒升级,影响出口业务;4. 产能风险:二期工厂投产进度不及预期,交付量未达目标;5. 成本风险: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成本控制难度加大。
: x# G4 `: s1 s& q4 i) W七、结论:造车是门“长期主义”的好生意  s4 o) }' l+ n2 \! `- ~4 C
小米600天交付50万辆的目标顺利达成,将标志着其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核心玩家。但判断造车是否是“好生意”,需跳出短期盈利视角,从行业趋势与企业战略的长期维度考量。8 g+ R- m# z7 E. s1 b
从行业本质看,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技术革命+消费升级”的双重红利期,智能化、生态化将重构行业价值,汽车作为“移动智能终端”的服务变现能力(如智驾订阅、场景化服务),将使行业净利率从当前的2%-3%提升至未来的8%-10%,长期增长空间明确。但这门生意的“重资产、长周期、高风险”属性,决定了只有具备资金、技术、生态综合能力的企业才能存活。
$ S  l9 I2 m( I- o. n2 Z1 m对小米而言,造车是契合其“科技普惠”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重构“人车家全生态”的核心载体。SU7的成功验证了其产品定义与市场卡位能力,供应链布局与生态协同构建了差异化优势,亏损收窄的趋势证明了盈利路径的可行性。短期来看,小米需跨越产能爬坡、成本控制的门槛;长期来看,需在技术迭代中保持领先,在价格战中平衡份额与利润,才能巩固头部地位。
- A, E' f+ Y' w# M$ z& L坚持长期主义、持续投入技术与生态,才能在行业变革中造车不是一门“赚快钱”的生意,对应的投资逻辑也需匹配长期主义视角。对具备核心竞争力、坚持长期主义的企业而言,它是一门兼具产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好生意,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财务报表的盈利增长,更在于技术壁垒与生态壁垒构建的长期估值护城河。小米的造车之路,既是科技公司跨界转型的探索,也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缩影——唯有熬过短期阵痛,实现业绩与价值的双重兑现,才能在资本市场获得持续的估值认可,这正是造车生意作为长期投资标的的核心特征。. O/ U3 j& u& t: v# S5 s) w
内容由InfiAI投研智能体整理网络信息生成请仔细甄别9 p& n* |# y2 y+ v; |0 t, {/ d
仅供学习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邀约
http://www.simu001.cn/x326804x1x1.html
最好的私募社区 | 第一私募论坛 | http://www.simu001.cn

精彩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 ( 桂ICP备12001440号-3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25 17:16 , Processed in 0.40986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www.simu001.cn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