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假收藏品附带的假证书 记者胡九思摄 ]2 V1 r2 y6 ~3 ` E
76岁的老母亲4年泯灭30万元,购买百余件假收藏品,去世后家中的倾销电话仍响个不绝,看着母亲遗留下的各类收藏品,眷属们既生气又心痛。昨日,此事经本报报道后,新浪、网易等网站纷纷转载,数十名读者打进本报热线电话,有的投诉本身曾经被骗的履历,有的盼望记者能资助奉劝陷入收藏品泥沼的父母……) g. o- F+ g" i1 F
这些退休老人为何对购买收藏品云云痴迷,不吝花掉一辈子的积贮,乃至与儿女反目?记者对此举行了观察。
0 X& R7 ^. O" n: ?& k/ O 悔恨不已
y6 i0 E; x2 c' c9 N- l7 f 70万买来百余件假藏品
. w0 B* `/ z! d1 I 万元金币竟是一盒废铁6 w7 \( G2 q% I$ w# O
家住武昌阅马场的林婆婆,昨日第一个打进本报热线。71岁的她退休前是一名国企职工,痴迷购买收藏品3年多,共计花去70多万元,购进一百多件收藏品,一年前才幡然觉醒。
$ I y9 R; j9 _# n “我不盼望有第二个人像我如许,为了一堆不值钱的藏品,不但花光积贮,还因此弄得与儿女失和,大概到去世的那一天,我都无法包涵本身曾经的所作所为。”昨日,林婆婆提及这些,声音有些哽咽并透着无奈。因担心勾发迹人的不愉快,林婆婆担当记者采访时,专程挑选了自家附近的公园,而不敢呆在家中。, G: L$ P% n e/ _8 _, b; `
林婆婆追念,2009年起,一些自称所谓的收藏公司、收藏协会等机构向她电话倾销“收藏品”,她购买了金币、字画、玉玺、连体钞、赤色册本等各种“收藏品”。
. H7 y1 d2 V+ C6 a 3年来,她先是花本身和老伴多年来的积贮,以及每月4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厥后发现资金不敷,便开始以抱病买药、查抄身材、买保健品等各种来由,向3个后代伸手要钱,乃至还向一些亲戚乞贷,前后共花了70多万元购买所谓的收藏品,至今仍有部门债务没有还清。如今,这百余件假藏品被她锁在柜子里,恐怕被儿女们看到,又带来烦恼。: A5 n* L8 H; ^$ D/ A& l+ E
家住汉口京汉大道60岁的张爹爹打来电话,痛陈电话倾销藏品背后暗藏陷阱。客岁8月,他花1万多元购买了一套“怀念金币”。对方称“金币含金量高达99.9%,收藏几年后,代价可翻数十倍。”本以为捡到宝,厥后经他人提示,张爹爹拿着金币到干系检测机构去判定,才发现本身花巨资购买的金币,着实是寻常铁币刷了一层金粉,相称于一盒废铁。. K4 q: o7 \; \1 d
现身说法0 l$ z$ O5 f d
声称回购骗老人继续购买( L/ ?( ]! L" a0 ~5 p* T$ o$ p
想收回投资导致越陷越深
3 s/ Q- }& ]- _) f: Y 这些老年人为何对电话倾销的“收藏品”笃信不疑?林婆婆表明说,她这辈子受了不少苦,总渴望着本身百年之后,能为后代、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值钱的东西,让他们过得幸福。
) `3 }; r; m7 e; X$ D% u' c 她之以是乐意不停花巨资购买云云多的收藏品,一方面是由于对方都自称是诸如“中国收藏协会”、“上海造币厂”等权势巨子机构的干系负责人,邮寄过来的藏品包装非常风雅,附带各项判定证书和公证书,从外表上看不出任何弊端。“收藏品”倾销职员过年过节还经常打电话慰问,寻常也会与老人谈天沟通感情。1 M, B r. @" z8 e$ C9 o& \% F* f2 O
“更紧张的是,购买收藏品就像赌博一样,轻易越陷越深。”林婆婆说,花几个月工资买回一件藏品,总渴望着能升值,大概被接纳,至少不会亏本,这些假的收藏品公司便捉住这个缺点,不绝以拍卖、展览等情势索要手续费和押金,少则数百元,多则上万元,宣称能让这些收藏品实现增值,大概继续倾销更轻易增值的藏品。她内心越急着想回本,越急着想升值,就会不绝往内里再投资,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3 S/ b% ?9 X# F, _6 h 林婆婆说,自从她按要求缴纳了10多次押金或手续费,却发现对方答应的接纳和拍卖等,都是不了了之,她才忽然觉醒,发觉本身受了骗。, O$ J* K+ i( }+ o6 S: G
昨日,记者采访10多名被骗的老年人发现,他们均和林婆婆有同样的想法,本想购买点收藏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产业,在陷入这个泥潭后,总盼望能把之前的丧失追一点返来。被骗的老年人有不少共同点:多是从高校、医院、国企等单元退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其获取信息方式均是通过电话或网络,购买实行货到付款;收藏品类最多的是金币、银条、怀念币、玉玺、邮票和“名画”,据记者相识,由于这些假藏品可批量流水制作,且本钱较低。
! L7 V" M3 K+ A( @. N! e, p p2 m 儿女无奈
0 f* I: p* g" _) D+ {) [ 老人至死不渝买“藏品”. S# b+ |; E5 v
经常辩说家人关系失和1 b- r* U2 T0 E
面临老人们对收藏品的痴迷,儿女们更是头疼不已、无可怎样。6 t J( i6 \+ `( U; z, J1 @* d6 X
昨日,打进本报热线的读者中,他们很多人都是因奉劝父母无果,家人关系变得反面,打来电话向记者告急,盼望记者能请专家为父母们上堂课,让深陷泥潭的老人们能觉醒,不要再至死不渝。
4 ~, S) u% h7 m3 s* ^ “为了买收藏品这事,我都和老父亲撕破脸了。”昨日,家住硚口天顺园的刘老师说。刘老师先容,父亲本年82岁,一个人独自居住在武昌南湖。两年前,父亲秘密兮兮地对他说,本身收藏了非常有代价的金币和银币。刘老师一看这些金币都是假的,便奉劝父亲不要被骗。哪知父亲非但不听,而且变本加厉,购买举动越来越疯狂。
, D) j x6 E7 d- @ “我们口水都讲干了,他就是信骗子,不信我们。他乃至说我眼里满是暴徒。”刘老师说,本身偶然多说几句,父亲还会生气,父子俩因此撕破了脸。客岁5月,父亲因病住院,刘老师都是本身切身到医院窗口缴费,不敢把现金给父亲。“怕他拿了钱就买各种怀念币。”2 r) Y( Y. ? _6 D% c9 X
两年来,父亲为了买收藏品,不但花光了积贮,还向亲戚乞贷。刘老师说,他有个叔叔在四川,有次父亲打电话给叔叔,谎称本身抱病了,借了1万元治病。刘老师得知后内心很不是滋味。“如许一来,叔叔怪我们后代不孝顺,不给父亲费钱治病。”无奈之下,刘老师只得向叔叔道出真相:“别人骗他买这买那,他就来骗你。”
( X' R" t) h) e- h! U \: `- t 刘老师说,父亲已经不信托他,怎么劝父亲都不会转头。为此,他们一家人伤透了头脑。# g9 c' n( Z4 Z
和刘老师一样,林婆婆的两个儿子也因她痴迷收藏品这件事,也不再和她像从前那么密切。2 u" n0 p5 C5 [* c
警方提示
8 Y* C0 w$ e7 S; I 当心假收藏 看好养老钱7 h1 D2 D3 H" u4 h$ m I9 S
假收藏品让不少老人被骗被骗,客岁12月25日,央视《核心访谈》对此类电信诈骗举行了大起底。客岁,上海警方捣毁了11个使用假藏操行骗的电信诈骗窝点,此中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公司”,仅开业4个月的时间,就有750万元进账,天下被骗被骗的人,高达上千人。有很大一部门被害人都是被骗了好反复,乃至十多次,被骗的金额也从几千元钱到几万元钱,乃至到十几万。. r# S$ v1 q8 C. O- T3 [
警方披露了此类电信诈骗运作方式:部门人负责各种渠道盗取公民个人信息;部门人负责购货渠道,购进一些假收藏品,而且“以假乱真”,为其包装,“配备”公证书等;“贩卖职员”每天按照事先编好的“话术”拨打盗取到的电话号码,以网络电话的方式向客户倾销产物。让客户交纳肯定命额的会员费、金卡费等费用,并谎称可以给客户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名义举行拍卖会,使其购买的“收藏品”成倍增值,诱骗客户再继续大量购买“收藏品”。
/ @" Z( K& V! Z0 x! ^6 T" I 办案职员说,这种犯罪本钱低,诱骗性强,而且非常轻易复制。从信息买卖业务到制售赝品已经形成一条非法产业链。别的,警方也提示,收藏是个专业活,得慎之又慎,靠买藏品马马虎虎就能致富的说法并不靠谱,千万不要轻信。记者揭明玥、满达
" ^+ r9 [ Q, G. t# j' O' a 假藏品诈骗本事大起底
) c2 `5 o0 D1 W0 G7 p% S 1.通过网络等多种方式盗取公民个人信息;
" a' \" _' f2 n8 ^5 K2 Q9 E* Z( p: D 2.编造诱骗客户购买假收藏品的贩卖语言;
$ T% w# V0 M- N. N3 ~$ F, j) t 3.按照事先编造好的贩卖语言通过电话、短信等情势向客户倾销假收藏品;7 u6 }3 s# V' @; i7 E0 K: a
4.向客户索要肯定命额的会员费、金卡费;
/ u) \' X- B- R, Q( e3 ` 5.谎称可以给客户举行拍卖会,使其藏品增值,诱骗客户继续大量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