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人都知道,学佛是需要戒掉“淫欲”的,即持不“邪淫”戒。9 @+ G2 D) R/ l
无论是出家的僧人还是在家的居士,都一样需要断掉“淫欲”这一行为,没有例外。
* v9 T; Q' K5 l: _7 B0 E4 d- E. f6 `
菩萨像
9 s1 M; \5 n1 G7 m: \5 ?尽管明白这个道理并不难,但真的做到却是并不那么容易,有太多的人往往会持续的戒了一阵子,最后没挺住,又放弃了。2 j* f0 |( p2 K* O. D( g
那么,如果真的需要持“不邪淫”戒,即断掉“淫欲”,应该如何做呢?也就是说,断“淫欲”的步骤是什么?有几个步骤?
3 A1 j3 f _; ?8 d r1 J0 X) x* y其实综合佛教经典的说法,真要断掉“淫欲”至少需要有以下五个步骤,即:* p. _0 _7 f' o& B0 w
一、首先得先懂得或知晓“淫欲”的真相与危害 ,原始佛教提出的四圣谛,即: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所以,第一步就是知苦。 H4 \- F6 }0 C5 X0 D. [! H
3 @$ O/ n2 X. z' E: f* o) i1 K
佛像; S8 }5 X: |: r+ r9 ]5 Z: v, q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深切感受到“淫欲”的危害和痛苦,甚至还天真地认为“淫欲”是好东西或者愉快的,那么,所谓的断掉将会无从谈起。( n2 ]( }0 W5 [/ \7 K2 c- J
历代以来,大多数人都是亲身体验到“淫欲”所带来的苦害之后,才能够真正地把“淫欲”完全断掉,当然,也有一些福德慧根深厚者,即上等根智的人,他们自己天生以来就没有过“淫欲”的欲望,于是可以经典中和别人的经历中,一悟之下就明了“淫欲”的危害,只这种人太少,用佛的话就是稀有之人。
5 A0 |0 U) w7 b0 e因此,断掉“淫欲”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知晓其危害与本质。5 f4 y( n% f! F! q. a
& E' G4 t- @9 D& u2 U- P
二、发愿离苦,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强烈的愿力或断除之心,是很难做到真正的断除的,因为有大多的人放任自由或随波逐,到头来是不可能成功的。
/ V3 n3 r+ ? P当然,发愿是有前提的,即各种起因,但无论如何,发愿是必不可少,因为没有强大的愿力,遇到一点困难就会产生退却之心,前功尽弃,因此,如果发愿断除“淫欲”的话,其实是应该先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想戒?为什么要戒?等把这些想明白了,那么,内心就不再有障碍,遇事也不会再产生退却之心,这就是断掉“淫欲”成功的一半。
- `2 C+ w4 M4 x; M
6 N6 }6 i4 g" N# z( U5 t三、听经明理,知晓断掉“淫欲”的好处,也就是说,修行之人不但要真切地体会到“淫欲”的危害,而且也要知晓“淫欲”和不邪淫的福德与果报,只能这样才能坚定信心。( c7 p+ m( o* c3 @: W
因为在佛教看来,欲望不过是一种习气,由从无始时来所积累的习气所致,而非众生的本能,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强制对治的话,那么,就很容易所持戒变成了压抑,结果只能让“淫欲”更强更重,最终只有宣泄这一方法可用。
. x' k0 T' J p, m1 \ Y+ v' O5 h: ?& z
佛
5 U0 }+ j! b& X; U8 p/ P+ h因此,如果不懂这个道理,是很难真正地把“淫欲”断掉的。0 _$ f& O0 r' Y
四、要善于借助外力。即常说的“自力微弱,佛力堪凭,单修多退,互助有功”。
; D$ U1 O; i) D+ Q4 o尽管完全依赖他人之务固然不可取,但一点不肯依靠他人的帮助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人的本身就是群居动物,人生在世,衣食住行、不可能独然一身,一个人独自面对,如净土的往生,其实有太多的是仰仗佛力的加持。0 G1 l7 P9 n, R1 N: \( f
" [- a9 }+ {6 d6 d1 X# d因此,世人的修行,当然也离不开善知识的指点与印证,这其实也是一种外力。, [9 P# ?- f# ^6 i7 m @2 o
当然,断掉“淫欲”也不例外。
" @+ k" Q7 s! ~6 q0 |五、善于调整心态,防止有偏差,因为断掉“淫欲”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当中,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可以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发展,这就需要修行者不断调整自己,让身心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9 w2 C$ T! q% h
/ K) a- n9 t7 |5 ]; g; f) ]( \) h因此,不断纠正自己这一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 R; H% ^, w% d, @以上的几点仅供参考,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见谅,因为有太多地方本人也还没做到。" R {4 N1 z- g# A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 _9 f1 h* o. ?0 v本文资料重点引自《无量寿经》《金刚经》《楞严经》《心经》《大悲心陀罗尼经》《阿弥陀经》《阿含经》《长阿含经》《大念处经》《大藏经》
" k4 q! ]/ M. X3 N7 N" M
. e i# L* u3 z' f
$ V, B* n6 a9 `2 x" ?" d
" b. G: f7 f2 Z
, e) o1 a0 M1 j" u
. i+ @: T6 h3 _
b& [# N2 W! `5 _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