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征信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虚假宣传和诈骗套路层出不穷,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日前发布提示,强调“征信修复”不可信。) F$ o4 |* C6 q! \6 M2 }
. w- W: |" P9 u- ~& m部分金融消费者到银行办理贷款、信用卡等业务时,发现信用报告上有多次逾期记录,影响银行业务审批,就找到非法中介,试图修改逾期记录。非法中介会编造理由、伪造材料甚至拿钱跑路,不仅损害金融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导致个人敏感信息泄露,甚至可能引发法律风险。目前“征信修复”主要有三种套路。. @) K( H% n; Z. t0 E' e# E
& V& c5 Y' g/ W+ ~+ j Z( A5 h一是收取高额费用后跑路。这类骗局利用公众急于消除不良信用记录的迫切心理以及对“征信修复”概念的误解,以“征信修复、洗白、铲单”“代理、咨询”等名义发布广告、办理业务,教唆信息主体用“非恶意逾期”“不可抗力”等理由伪造证据材料进行投诉,借机收取高额代理费用,不良信息修改失败后,通常不予退款或直接跑路失联。$ `& M4 P m( ]# v% @2 A J7 s+ R
- T2 u6 r# n6 }9 s" \, b* C二是征信培训、加盟诈骗。这类骗局以征信市场需求量大、有前景为由,谎称教授“征信修复”技巧开办培训班,通过招收学员、加盟代理等形式广泛发展下线,骗取加盟代理费。所谓培训的核心内容就是教人通过伪造证据欺骗金融机构,试图达到删除逾期记录的目的。
0 o9 z5 O# C$ s6 B a# r& n0 M: f
三是骗取个人敏感信息。这类骗局在办理“征信修复”过程中,要求信息主体提供身份证件、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个人敏感信息,不法分子通过泄露、买卖个人信息从中渔利,甚至利用这些信息冒名网贷,骗取高额贷款利息,危害信息主体人身及财产安全。; S+ f+ {( O G& ^1 |; j" c4 [
l) v; h( a6 r' b' c
#网警提醒#:征信领域不存在‘修复’‘洗白’等说法,凡是声称合法的、收费的‘征信修复’都是骗局,任何人都无权随意删除、修改征信记录。即便有了逾期记录,也不要过于恐慌。一方面,个人信用报告上的逾期记录自欠款和欠息还清后保留5年,不会伴随终生;另一方面,银行在做贷款审批时会进行综合研判,不会将信用报告作为唯一的参考依据。此外,也可通过发表个人声明的方式,阐述对逾期的解释和说明,个人信用报告会如实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