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筑梦三文鱼“鱼仓”6 Z6 d8 Y& P" a: C; m6 J; C
" N( |9 e( K! n- n* S+ L
0 M$ D0 z1 i- b8 x6 M
被誉为“高原奇迹”的青海省龙羊峡水库海拔高达2600米,全年平均水温在12摄氏度,常年不封冻。可谁能想到这片连海都没有的西北高原,竟藏着中国三文鱼产业的“心脏”?更令人震撼的是,曾经人迹罕至的峡谷中,如今聚集着7家中小养殖企业,他们正用“逆天改命”的拼劲,把冰冷湖水搅动成火热产业。( B$ N3 U1 P5 F
9 S# Z+ k- m9 r' c$ K
' V* O {( ^# U7 A
捕鱼工人们喊着号子在网箱里进行捕捞作业,这些活蹦乱跳的三文鱼每一条大概都有十多斤重,这一网差不多有三四千斤。水面上这些大大小小的圆圈,就是当地企业设置的高原冷水鱼的养殖网箱,每年有超过1.5万吨的三文鱼从这些网箱中捕捞上岸,发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6 v. b" _. p5 L' q: Q" T* Q
A2 v* _ |9 l- |7 n r
0 H% \1 L5 m- F3 A
' l" V- \6 v4 N8 s
; ] s( q v+ f: l 在企业看来,青海三文鱼之所以能在全球“比拼”,这份底气除了当地优质的养殖环境,更来源于先进的养殖和加工技术。9 j) ~, @4 x- e
$ t' Y4 Q" z" P& V0 G8 w0 X
, Z$ W2 E+ [3 i7 g7 n( ]2 g& X5 ?' f2 \
7 X1 ^4 s7 o7 b1 e; A2 W, K1 e
* W) e8 L E, F0 V% @% B9 Y4 @" E4 \8 z
龙羊峡这边养殖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超低密度养殖,平均每一个立方米的水体最多只有一条鱼,也就是周长160米的一个网箱,里面有99.5%以上都是水,只有0.5%是鱼,这就给三文鱼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捕捞上来的鱼通过企业自主研发的真空吸鱼泵,被缓慢地吸进鱼水分离器,这就好像坐电梯一样,不仅减少鱼儿应激反应,还能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它们的鲜美和品质。
! b" D8 W" S [4 E( w 科技赋能提效 助力三文鱼产业“加速度”
) s p$ [3 P" U; Y8 z0 K4 w' [; F" ^3 ]9 @: p# ]# m
9 _$ m: }. p: x/ N3 h- m
5 }; h3 V, V( u, J) ~
! r4 |8 C, T+ k2 E' c 接下来,这些三文鱼要运送到哪里?就在20公里外的加工厂里,一条鱼从捕捞、回厂清洗到加工、出厂全程不到4小时。这条智能化生产线,刚出水的鱼经过自动称重台,系统会对它进行严格的分类,从2公斤的刺身精品到4.5公斤的宴席专供,分5个等级精准对接全球客户。$ z- _& X/ O. k" F8 _5 Z0 r" j
L5 W$ t, @8 u6 J
6 O) H: Q7 h- l% p6 `- Z9 G- i
科技不再是巨头专属,这些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鱼内脏处理线、智能包装机让生产效率比传统方式提升1.6倍。特别要提到的是,这家企业2025年投入使用了区块链溯源系统,让每条鱼带着“电子护照”出海,外国客户扫一扫,就能看到这条鱼吃了多少顿“高原套餐”,游过多少公里冷水域,“电子护照”可以记录87项生长数据。
# u# n0 b/ z1 h; s5 x
" [# u, A i8 t1 A/ R
+ u, [6 _# j- }4 P) O N4 E) q8 a! l
不仅如此,这两年,龙羊峡三文鱼深加工生产线建成。在原出口冷冻产品基础上,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给它进行不同程度的深加工,产品形式从整鱼到鱼柳,从生食到熟食,让从鱼卵到餐桌,全产业链也更加具有可追溯性。
, A$ t4 ]8 R/ d" V 国产三文鱼“出海”畅销12国5 p5 M0 `8 R7 p. K# u* C
9 i3 j/ B* G" ~& s
3 m6 b0 E! u k
目前,龙羊峡生产的三文鱼在国产三文鱼市场占有率超过50%,还出口到东亚、东南亚、美洲、欧洲等12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货值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98%,越来越多的国产三文鱼“游”上了海外餐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