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言社会
7 f# \! @5 ^# _) _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硅谷的“多元化”越来越像一场幻觉。嘴上讲包容,实际一层一层的小圈子,语言、出身、文化全在划线。2 X' k8 O0 s0 w# J! \! g0 v: k, u. G
这两天Meta的员工投诉,说自己因为不会中文,融不进公司核心圈子。我看到这新闻时整个人愣了两秒,想笑又笑不出来。硅谷不是一直号称全球最开放、最包容的科技圣地吗?结果现在的“融不进”,竟然也轮到了不会中文的美国人。
. n* f2 `8 |" n: }我查了下背景。Meta现在AI部门大约有上千名研究员,根据LinkedIn的统计,光姓李、王、张的就超过三成。再看整个硅谷,斯坦福AI实验室里,研究生超过40%来自中国大陆或中国背景家庭。这不是传言,是斯坦福大学在2023年公布的招生数据。你想啊,AI行业现在几乎被华人撑起半壁江山,这个比例放在任何公司,内部文化都会跟着变。! p4 W& Q! j! U
有意思的是,Meta员工内部论坛上,有人留言说他们的项目组会议用英文,但一散会立刻切回中文,开玩笑、讨论方案、甚至吃饭约会都用中文。那个抱怨的员工说,自己像个听不懂笑话的局外人。有人回应,说这就是“全球化的副作用”,当最聪明的一群人说同一种语言时,中心就自然偏向那一边。& V7 h1 Z) K' g% d, N' d- x
其实这种情况早在几年前就埋下了。根据路透社2022年的报道,美国AI博士中,中国籍学生占比超过30%,在Meta、谷歌、亚马逊三家公司AI核心研究团队中,中国籍和华裔科学家的比例超过40%。再加上签证政策对理工科的放宽,大量华人博士干脆留下来了。时间久了,谁成了“主流”,谁成了“少数”,这事就悄悄反转了。3 r" }* [+ F; P2 Z# z6 p/ d
但我不觉得这只是语言问题。语言只是表层,真正让人有隔阂的,是谁掌握了资源和话语权。硅谷的核心项目、AI算法的主导方向,往往掌握在博士圈里。那些博士大多来自清华、北大、浙大、中科大,再加上美国的华人教授推荐,圈子就这样自循环了。你不会中文,就很难混进这个学术和人脉的闭环。/ Z' A: z- O7 @$ L
我看到有美国网友说:“他们连午饭都讲中文,我们都成了外人。”这话听起来像抱怨,其实是一种焦虑。AI已经成了科技竞争的头等舱门票,而这张票很多人发现自己根本上不去。
0 o* R @( R3 ^( S8 S/ b: v. f我想起去年的一个数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报告显示,2023年全美获得AI相关博士学位的学生中,45%出生在中国。这意味着,美国最前沿的AI研究,是靠外国人撑起来的。这本身没问题,但文化的倾斜是有惯性的。会议、群聊、学术合作都往熟悉的语言和信任网络走,美国人这次终于体会到了“融不进去”的滋味。
4 Z) O0 z3 U0 `0 L1 N x+ Q问题是,他们以前从没想过自己也会被排除在外。以前是别人努力学英语,现在轮到他们努力听懂中文。" X- P5 [' _; Z8 y" q& |5 I
我不是替谁喊冤。只是这个现象挺微妙的。硅谷这些年拼命喊“多元”,可多元最终也会有主导权。Meta这次的风波,看起来是语言摩擦,其实是技术权力的重新分配。AI竞争不只是国家间的赛跑,也是文化圈的博弈。
i( b- H7 o* y/ x8 t再说句现实的。AI时代最稀缺的,不是服务器,不是算力,是人。而人会带着语言、带着关系、带着文化逻辑。哪怕是在硅谷,谁能聚起最强的团队,谁就有话语权。# _; a1 M. b0 V
我猜Meta内部也尴尬。你要真规定“禁止讲中文”,那就是歧视;你要装作看不见,内部又有人抱怨不公平。两边都得罪。. C7 Z! F) b9 S% r' ^$ u8 {& o$ C) p
所以这事,不是单个员工的不满,而是科技中心的天平开始倾斜的信号。( p9 L* Z9 H& {7 M) Z, k: B
我也在想,以后要是AI继续这么发展,硅谷还会是那个“人人都能改变世界”的地方吗?0 r- z4 T# m6 z3 f7 n
还是,只属于听得懂那几句中文的那些人。
, U& w7 J9 Z/ ]6 Y( T/ Y2 t/ Z, ` G H+ n! r
3 g, L" s+ k: `6 o
4 y, u! T/ g6 D) D6 c% n ~
/ Y5 x- ~& ?, V4 o9 S4 j1 W) Q- i/ ?8 L# z- `6 V$ A# L* U#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