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晨提着鱼竿去垂纶,在海边看一场日出;在丛林里徒步,行走在明信片一样平常的风景里;在海滩上免费的烤炉旁举行一场家庭烧烤集会;去家附近的公园里铺上薄毯在树荫下读完一本书……在如许一个不器重款项的国度生存真的快乐吗?大概每个民气里的答案都有所差别。作者|杨熹文 # r7 z6 j9 X+ P8 n# u, e
& B. k; P3 ~3 Q& l
1# v% ]0 m* L1 X7 [! ~4 |! X2 `
' i& u8 X& }4 T/ A7 W& _
在朋侪家的餐桌上,熟悉了新朋侪德里克,他是四十几岁的新西兰本地人,身段发福,容貌敦朴,做某公司业务司理,却长了一脸孩子似的好奇,几杯酒下肚后,他提及如许的故事:
# }/ U F+ o8 N: p2 D
' ]) G& j) _+ p0 P9 H/ Z“我的中国同事凯利抱怨说,自己总是由于牌子和老公(新西兰人)吵架。老公以为买东西要理智,起首要看质地,而不是牌子。而凯利则对峙,即便三毛钱的苹果和五毛钱的苹果看起来是一样的,也要买贵的谁人!” V1 Y' f5 {9 ~, M
他的脸转向我,“内心有一个疑问好久啦,中国人是不是都特殊有钱?” " s( I, t6 A0 `! p' Z4 N6 E x
这不是我第一次熟悉到新西兰人与中国人在款项观上的差别。& x* d% S, f, m3 z
' P9 W# q6 [4 G; p+ a6 n$ N
b0 y% V+ E; }1 F8 g4 |5 L在来新西兰的最初,报名加入过一次调酒课程,全班有十几个本地门生,两周课程竣事后,我们相约去喝酒。从小风俗了饭桌上的“穷大方”文化,在那之前我就省吃俭用存到一笔喝大酒的钱,恐怕在和本地人的集会上口袋空空,给自己“丢了脸”。
0 P6 H, Q8 r a( L0 h( M* [/ W3 S7 p; g, h4 I1 I! J8 p
4 l. }8 B* o9 V! _6 i然而到了那一天,我看到,我的同砚中至少有五个在喝完第一杯酒之后大方体现,“我的钱只够喝一杯,不喝了。”他们那种坦然的姿态,让我一下子为自己“撑局面”的卖弄羞红了脸。 7 L3 T U9 e2 [- X( X
我和德里克讲,我来自一个必要挣扎的民族,我们的钱,代表的东西许多。这不光是一种活下去的支持,还代表一个人的社会职位,代表攀比本领,代表你走进哪个圈子,和什么样的人来往,是招致鄙夷照旧倾心…… / V$ f7 _2 I z* W
他摇摇头,体现不明白。
# e/ y) |9 h* Y W$ z$ n2: p/ X$ Q2 @: @- f C& u1 a
: _# `4 m+ Z4 q r3 T% h
新西兰人对自己的生存方式有一种很轻便的形貌,“laid back”,指放松,满意,不急躁的生存态度。6 u9 _: Z% j, }/ {( _# n5 K3 d
( Q A3 `$ U2 b3 U( Q) c
3 J0 D7 [" [, x这是我在新西兰生存的第五年,最大的领会就是本地人对物质生存的平常心态。人们常说,站在新西兰大街上,根本看不出谁是有钱人。这里没有什么攀比征象,贫民和富人皆能依据自己所创造的物质生存程度,找到相应的幸福归属,大多数人对待钱就像是对待用饭,多吃一顿少吃一顿,也不会对生存造成很大的影响。这和我二十几年持有的款项观有所差别,在我发展的文化中,款项每每是快乐的决定性因素,而在新西兰文化中,快乐和有钱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 B5 w. u2 b; @1 A: R3 D
% B8 O: t% s; N7 R
在酒吧工作时,有一个客人一年四序都穿着洗得褪色的T恤和卫衣,偶然乃至衣服上漏了洞也绝不掩蔽,鞋子也旧旧的,是那种烂大街的格局。厥后听人说才知道,这是个非常乐成的买卖人,不光乐于穿毛病的衣服,还开着一辆平常到极致的日本车,拿着不能上网不能照相的老年款手机。读书时也遇见过几个家景非常富有的同砚,均是马克·扎克伯格般穿平常T恤开本田的低调。站在新西兰热闹的陌头望去,背着LV,穿着Prada的,险些都是亚洲的留门生。
# n4 C2 b* |" r* ]3 Q' L家附近有一家咖啡馆,自开业来天天顾客继续不绝,然而东家却雷打不动地每周日关门,圣诞节期间还给自己休业两周,完全不介怀丧失了多少业务额。他说,“我很忙的,要去垂纶,要和妻子约会,要陪孩子写作业。”更有一家餐馆,夫妻俩每周只业务十七个小时,我问他们“怎么只开十七个小时呢?”他们惊讶地看着我,“由于我们还要去玩呀!” & x" X7 }" `! F
嫁给洋老公的朋侪对我说,老公的弟弟文定时,尚不相识本地习俗的她甚是哀愁,不知道要在红包里塞进多厚的礼金。她打开老公弟弟寄来的卡片,大吃一惊,那上面如许说,“我们的小屋部署得很温馨了,假如不介怀,接待把二十元纽币给我们当作礼物吧(二十纽币相当于一百元人民币)。”接下来,这对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就在租来的房子里,手握薄薄的礼金,幸福地定下终身了。
9 R `% A' b& |" C0 t想起不久前国内的朋侪诟病新西兰的相亲节目,更是以为可笑。她和我说,“你们那的相亲节目都不谈钱,没有抵牾辩说,没有看头。”我看了几期,也以为挺没意思的,不剧烈,不出色,节目中完全没有“你月薪多少?”“你有房子吗?”“你父母是做什么的?”如许咄咄逼人的发问,人们更急于相识的是,“你的爱好是什么?” + E" d/ q y0 `% v! u* G8 R) p
在这里住久了就发现,整个社会对款项没有痛心疾首的态度,人们的心态平和随意。这里的绝大部门餐厅上午十一点钟开门,阛阓下战书五点钟定时关门,很少有公司会有加班的规定,险些不会有人乐意为更多的款项捐躯个人休闲时间,各人很注意在生存和工作之间创造一种平衡,更在乎生存是否充实风趣。
, N& H0 V+ c- t, Z7 F , t5 ~) F \+ i- F, `
如许的生存态度固然闲适快乐,与世无争,却固然不是每个人所向往的,每年都有许多新西兰人移居到澳洲,在他们的眼中,这里的人们散漫,不上进,生存缺乏希奇感。 ! G. R( H8 l; M! B: N9 @' o$ y% V& y
但也有相当一部门澳洲人来这移民,他们说,这里的人会享受生存,不做钱的跟班。
1 _' m- O: a+ \6 b而2015年,从澳洲流入新西兰的生齿数量,24年间初次高出新西兰流入澳洲的人数。
# T4 T) w: Y) r5 t6 s3 Q# V$ N3
4 ?, i7 K* u5 F% n D 4 R" ]6 H: A) s8 `# b5 }" s5 `' k1 K
在一个云云不器重款项的国家生存,真的会快乐吗?
+ z+ V e+ ?( Z4 V; X, h一个每周工作40个小时,若赚最低工资(每小时15.25纽币,纽币对人民币汇率在5左右浮动)的只身人士,在新西兰可以拥有怎样的物质生存?
( e5 l6 p8 K/ n8 J, x8 O( ?5 I# U可以租得起包水电网费的合租房,(和一个或两个人合租三室一厅的房子,拥有独立的房间),每周150纽币。 " s i: _! h; G0 `! {
可以经常收支鱼和炸薯条店,一大份炸薯条2.5纽币,一份炸鱼3-5纽币。一位来自新加坡的朋侪恨不得逐日把薯条当晚餐,她说,太自制了,在新加坡一份要几倍的代价。
9 n3 d8 M/ z) i7 N1 }/ e可以每周去中高档西餐厅吃一到两次晚餐,大部门餐厅会推出逐日特价餐,非特价餐淹灭在20-35纽币左右,固然也有啤酒打折的happy hour,一杯啤酒5-7纽币。 2 v4 j- h6 s( d/ g; h
可以看一场3D影戏,淹灭15-22纽币之间(每周特价日的影戏是10纽币一场)。 0 z p: r, q5 J
可以每周去泡一次温泉,有三四个差别温度的温泉池(以我住的都会举例),不限时间,淹灭7纽币。 6 f( _. l6 P }! l
剩下的工资,富足担负一个人一样平常生存,假如理财有方,完全会有结余。如许的物质程度,大概会维持一个人的根本快乐吧。 4 I2 S+ Y9 t7 V+ K4 L) n
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本地人快乐的最告急的缘故因由。新西兰人所享受的最快乐的部门,正是那些不费钱的生存:
& f" m7 X# \+ r朝晨提着鱼竿去垂纶,在海边看一场日出;
0 S7 F- |: X6 ^, v# `- E在丛林里徒步,行走在明信片一样平常的风景里; ) z8 I/ j7 n) |+ [) |* F! F
在海滩上免费的烤炉旁举行一场家庭烧烤集会;
* M7 \. `4 A% }% v) e去家附近的公园里铺上薄毯在树荫下读完一本书
% R N) L4 K5 ?! G! x& s……
# L7 Q: f5 a/ D- B# Q6 W) d2 d如许的生存快乐吗?大概每个民气里的答案都有所差别。 ) a; Z C, T4 B2 A1 l' r+ _
我熟悉的一个华人好哥们,在新西兰策划一家中餐馆八年之久,险些没有苏息过一天。我问过他是否快乐,他连连摇头,说被生存催得紧,这也是许多外洋创业者的生存实录。, L7 K+ h) X( z( I
% R) X; U2 p! @& |9 j0 M, y 4 N4 J) ]! E! @4 |. d9 U/ [
许多本地人说过,“中国人对钱太告急了。”
( R# L& a* J0 I' M" Q9 A: y) D这是我唯一完全认同的新西兰人对中国人的评价。 / u" b# ^& ^8 N; t" [: I
& ?: u4 ^3 C" c$ b) l
# V* Z+ F4 q& C# S- I, F, v4
7 \# x4 H5 C7 l* Y 8 L* z) I. K4 j5 Q8 R
有一次去新西兰朋侪家做客,电视里正播着BBC的一档先容中国的节目,Chinaon Four Wheels(《车轮上的中国》)。
6 m$ e7 ?" x, g7 J& j此中一个片断,主持人到杭州一所私立小学里,问了全班同砚一个标题,“你长大后想开什么车?”
g0 H3 o/ K$ O5 f- H5 ^/ g七八岁的小朋侪纷纷举手说,
R+ t, C0 r' {4 V' U& ^“我想开兰博基尼!”
# U- w9 o1 J8 K; v) w) Y* P6 H“以后要开保时捷!” * L8 m j4 ]2 n/ ]3 u* ?
“我想开法拉利!” , g9 @; ~- m9 f6 n
朋侪八岁的儿子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视,我随口问他: 4 G' d% b& n& }2 r
“你长大想开什么车?”
% v5 R" u5 e) i& |2 v5 p0 R八岁的他一头雾水,“我那辆自行车挺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