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寂寂无名的中国公司,短短四年中,怎样“机遇偶合”成为天下最大薄膜太阳能企业?2 c7 [; _7 P4 m/ B2 R% {9 {8 ]
: Y0 E1 N7 A3 ~3 r M. M
2015年2月18日,大年三十。在千家万户的鞭炮声中,香港上市公司汉能薄膜发电团体有限公司(00566.HK,下称“汉能薄膜发电”)为投资者奉上一份“超等大礼包”。
3 a, e5 ]. U, `/ \7 G
" L/ c& ^. C/ n& d( ?2 e上市公司当日公告表现,按照与母公司汉能控股新订立的三年期总供应协议,汉能控股母公司汉能团体在2015至2017年期间,每年从上市公司的采购上限约为128亿人民币。比2014年37.8亿元的年度采购上限上涨了339.3%。
! E6 x6 f; |% p7 X. B
! K4 \" Q F$ J只管供应协议中的采购上限并不意味着终极的真实贩卖业绩,但这一高达300%以上的业绩增长预期依然令市场为之咋舌。在这一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前两个月涨幅已高达150%的公司股价,乃至没有履历回调便坚挺地站在了4.5元的高位之上。
+ \% X6 e1 v+ N8 p9 {! ]; b0 i( X
$ s/ c6 u' j# T. u! j L就在送出这份“新年大礼”前不久,汉能薄膜发电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刚刚履历了一场与市场做空机构触目惊心的对决。
( H3 h; { s. n) X# t' L( u$ d9 Q8 Z) ?; k; f$ x# t- y( G# D
2015年1月8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版报道表现,有市场做空机构因“巨额押注该公司股价下跌”,大概丧失逾3亿美元。而在此前,总部位于亚洲的里昂证券(CLSA)发布研究陈诉,对汉能股价已往6个月的大幅飙升提出质疑,以为公司的“根本面并未发生变革”。+ m: N3 h. Y! C D: X- R
% o0 u8 Q: ]( F7 h) T, E3 F《金融时报》在以后一连发表的多篇报道中,也依据干系研究陈诉,对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巨大的关联生意业务及前期过高的应收账款等财政信息提出质疑,但上市公司股价依然在质疑声中一连飙涨。( R+ ^9 h) F9 ]1 y( f% V5 e
* X% K" y+ R6 c& o* ?* ~以后,《逐日经济消息》等多家媒体观察表现,一家名为BHP(BHP International Market Ltd。)的市场机构通过质押融资等方式,筹措了12亿股汉能薄膜发电股票并放肆做空上市公司股价——而在数轮市场博弈之后,“弹尽粮绝”的BHP大概面对高达数亿美元的亏损。
# V8 d M7 {8 c o( R* t, V5 z2 F- m% I& O: w: i
就在这场多空博弈靠近尾声之际,48岁的汉能团体董事局主席李河君继承南边周末专访时,向市场中潜伏的做空对手发出了告诫:“没读懂汉能的人,都(会)赔得很惨。”
8 f. W7 ^1 b$ _1 S* c4 J& {: v4 d1 a2 r
实际上,李河君从跨入光伏范畴的第一天起,就面对着无数的“读不懂”。" U& V$ r; f2 |* P$ a: C8 a1 q( H
/ u' r+ W% J8 D
在2013年初次以665亿元“身价”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四位之际,《福布斯》在其报道中形貌了市场各方对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及其首创人”敏捷崛起的猜疑:光伏偕行质疑其数据是否可靠,太阳能薄膜范畴的专家质疑其技能蹊径,舆论质疑其资金链可否一连。
) H# f5 D* m! q4 P+ i: l; l* {: L! q6 s+ ?
而在他所进入的光伏范畴,“不是疯子,就是骗子”成为了业界早期对他的“同等看法”。
: a! L' O# s. D
9 `% R, {2 X$ h8 O C6 i时至本日,只管李河君坚信上市公司1700多亿港元的市值“已经代表了市场的复兴”,但是对于这一作育其首富职位的上市公司市值,究竟是一个短期“资源运作”古迹,还是可一连发展的产业乐成范例,依然争议不停。
2 t3 I( ]( {9 ~$ a' w% `- S
8 O+ |) r8 h" i9 a6 d9 k3月5日,汉能薄膜发电股价以7.3港元收盘,总市值突破3000亿港元。
+ E% s; d8 Y# }5 L! X9 Y3 F* c# T( W1 g; E5 z* p
光伏结构' z- B3 s, l J, m! v o) D* f
从1994年收购河源东江第一个电站,到2002年开始历时8年、累计投资高达二百多亿元的第一个百万千瓦级民营水电站——金安桥水电站的建立,李河君有着十余年的水电项目投资建立履历。
6 @+ \0 i; \$ }3 {5 b
% k# t* T; H1 z2 i% l2006年,已身为天下工商联副主席的李河君“不测”当选天下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这一“阴差阳错”的差事,令他得以从内部深入观察其时刚刚诞生的光伏行业。
! M0 w6 \2 {& Y
2 h, @0 t% f, m( u当看到他上任时所讽刺的光伏发电,本钱在短短3年内便从3元降到了1元左右时,深知传统电力产业本钱结构的李河君被震撼了,“其时全部人都以为降到5角钱须要50年,结果只用了五六年”。
4 P2 D1 K8 @! d# w- l' p6 ?
/ l% i( Q9 ~* N李河君此时已经意识到,一旦光伏发电本钱跨过某个临界点,一场规模空前的“能源替换革命”即将到来。这一“能源替换革命”的信心,刻印在他于2012年出书的《中国领先一把——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一书中。
# l- m, ~8 Z9 B7 T, J
5 ^9 N- T- X- ]/ F+ D他在书中讨论了中国光伏产业前期发展中的种种隐忧:焦点技能的滞后、“两头在外”的代工模式、行业发展的无序与失衡、国家战略的缺失等等,也形貌了他理想中的光伏市场模式:以本土市场应用取代“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不依靠当局高额的电价补贴,而是在更广泛的市场应用中推动传统能源替换;以及可以直接跟传统发电本钱竞争的光伏产物性价比等等。3 \; t6 V7 @4 @; r7 \5 z' X
, Y3 ?. t0 E* O
在李河君看来,可以或许实现他这一产业理想的技能路径,并非其时已经被巨额国际市场补贴所“催熟”的晶硅技能,而是其时还没有被中国光伏企业主流所继承的薄膜光伏技能。
0 \0 ?" V$ E# U* F; s1 h% O% d2 g; ^0 [+ }0 l
在2008年决定跨入光伏范畴,并选择了其时市场并不看好的薄膜光伏技能路径时,李河君碰到了公司表里的一片反对之声。他的回应是在2009年年初的公司年会上做了题为“我有一个判断”的发言,称“我仿佛已经看到晶硅一片死尸”,终极令公司高管们妥协。
& H: x2 q' M5 [4 D1 b5 \/ q# k% c9 _, m! Q& Z$ D! X: T
位于广东河源的汉能薄膜光伏制造基地被称为“汉能的延安”,这里既有李河君从前在东江上建立的第一座水电站,也是汉能2009年跨入光伏范畴后大规模投资建立的第一个光伏制造基地。& }+ b( I5 _% o2 I; N1 P3 k
2 O) w! u; W% q! E) G. e占地四百多亩的基地厂区内,到处可见的电子屏幕上滚动着汉能的宣言:用干净能源改变天下。在此中一个厂房的屋顶上,两万三千多块太阳能薄膜电池板所发出的电力,在供应厂区用电的同时,还向南边电网出售多余的电力。3 Q+ Z1 j7 t% J0 ?
& Y; ^3 l+ M+ k, M4 f5 j据公司内部人士先容,厂区内现在共有三条薄膜光伏生产线,分别是早期的铂阳生产线(香港上市公司制造)、瑞士欧瑞康生产线以及正在调试中的美国生产线。在所生产的光伏薄膜转化率上,还在调试中的美国生产线最高,其次是瑞士欧瑞康,而早期投产的铂阳生产线转化率最低,已在2014年进入满负荷生产阶段。
7 v0 [, j- }+ q5 a0 |* g1 R# A6 C" F7 h8 h; C+ E; g; x
三条转化率差别的薄膜光伏生产线,对应着汉能进入光伏范畴的差别阶段。此中香港上市公司铂阳太阳能(即汉能薄膜发电前身)的铂阳生产线,是汉能跨入光伏范畴的第一块“跳板”:李河君2010年掌控这家太阳能装备制造商之后,即以此为平台睁开了对上游焦点技能收购和鄙俚光伏基地建立的大规模整合。5 H5 X. O' t- o
( B* M1 N" ^4 N2 P, k0 Y9 s
第一块跳板, u( j7 H: R1 Y0 g+ z: K! {6 ~7 y
2009年,在国际金融风暴中遭受巨创的红发团体被薄膜光伏组件制造商Apollo团体反向收购并借壳上市,更名为“铂阳太阳能技能控股有限公司”。
2 F- g7 r1 @ ]+ A6 Q( S- k, c* t; A* Q* G+ f; x) o; ?/ u5 V" w4 ~
此时“光伏概念”正是资源市场宠儿,尚德、赛维等光伏新贵的崛起,令还没有搞清楚“薄膜”跟“晶硅”概念差别的投资者们蜂拥而入,一举将更名后的上市公司股价从0.1元/股拉到了5.11元之上,涨幅高达50余倍。
1 \) P' G; h7 o4 p" q$ w; N8 {4 l! A/ M% @ C! L# z2 a" ^
而在短暂的热炒之后,谋利者的离场使得股价又在短短数周内跌回“仙股”的本色,并在以后多年倘佯于0.2-0.3元的低位。$ V& M4 T9 r4 f N" b- n9 D
/ `( Y7 ~! C' o此时刚刚跨入光伏范畴,并选择了被业界主流所“扬弃”的薄膜光伏蹊径的汉能团体,却被这家上市公司的薄膜光伏装备制造技能所吸引,并于2010年向公司发出了高达25.5亿美元的恒久订单。
) e) z- P5 d, e: h( K
9 C* ]) p, }! @) b" n除了订单,尚有高达38亿港元的可换股债券,这意味着汉能团体提前借给上市公司股东38亿港元为自己生产所订制的装备:假如两年生产互助到达协议要求,则汉能团体可选择将乞贷变成约定代价的相应股权,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假如互助未能到达协议要求,则汉能团体亦可“浑身而退”,并生存相应乞贷的债务追索权。( s0 B( b3 L8 w% [: o
3 R( \8 }- ]( P7 x0 t8 P8 X: ~
依照协议干系约定,汉能团体于2010年8月派出高级副总裁代明芳继承上市公司主席,这也就是媒体报道中所称的“零股权掌控上市公司”背后的实质寄义。而在2013年底,汉能团体准期利用转债权利,一举成为上市公司真正的控股股东。
( T: ^) z* j7 W2 q7 t) |* |1 s7 ?
在此期间,上市公司年报的管理层分析中可以看出,铂阳太阳能早期装备转化率不敷10%,远未到达大规模贸易应用的本钱需求:2010年年报中答应“于2011年内将本团体产物的转化率提升至10%以上”,显然并未变成实际。* o6 K5 M2 y' Q' ^( W0 ]3 i: Q
2 I* } F* F6 {: a/ v. B+ K7 B
财新网干系报道中曾提到,李河君表现“东西欠好没人买不要紧,我先用到自己的电站上,如许还能撑几年,等要还贷时,我再用好的技能换”,指的正是汉能团体在技能瓶颈突破前“苦撑待变”的这一时期。
1 D7 |+ V( }* p$ V5 E) n; P$ _+ N) Q! P5 K, _9 F
就在“苦撑待变”的2011年和2012年,举世光伏市场的“崩盘”为上市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其他光伏客户的“赖账”令公司不得不做出近2亿元的坏账拨备,而汉能28亿港元的采购合约中,也出现了高达5亿港元的逾期应付款。/ D& W, g# S& \$ a# V; G
* d% o, t3 R ` p/ _/ R8 D
与此同时,“独断专行”的汉能团体却再度向上市公司发出高达60亿美元的装备订单,令上市公司在光伏行业一片伏尸之际,得以撑过最寒冷的冬天。
3 f( s. d# y) O! Q% I
/ o8 ]# C0 B! {6 o; ?假如没有2012年底因举世“光伏隆冬”而带来的“技能抄底”时机,仅凭铂阳太阳能自身的研发本事,李河君的光伏奇迹很大概在巨大的前期产能投资拖累下,与负债累累的晶硅企业们一同变成“先烈”。0 P" _/ m& U+ Z9 _' T
: R. o' E! Q- n
而将为李河君的这场“产业链豪赌”付出代价的,远远不止汉能一家企业。
" T- B# k6 w5 E
5 n( J( K6 D) a$ b2 Z产能之困
, C$ }# I \2 J* @: {" T在继承《福布斯》等媒体采访时,汉能方面曾透露在光伏基地建立中,使用的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鄙俚光伏电站开辟中,则得到了国家开辟银行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 Z6 Q6 i2 [+ [- U
0 B/ e8 w: Z5 W: l% u+ h而在光伏基地建立中,《新世纪周刊》报道中曾引述汉能内部“三三制”之说,即汉能、地方当局和银行各出资三分之一。0 d$ f# Y* e: U3 x8 s/ O
8 c( z6 w$ I9 E% K0 Q
假如说当局和银行的政策和金融支持是一根巨大的杠杆,令汉能得以以一己之力撬动整个产业链建立的话,那么这根杠杆唯一的支点,就是汉能自身的焦点技能与制造本事。" c, H( n' t% @* x3 l8 J6 k
/ Q; f( j# X. G
假如没有薄膜光伏焦点技能日后的飞跃性突破,汉能的全部产能规划都大概被视为套取政策资源的“骗局”;假如焦点技能不能敏捷转化并形成规模化产能,李河君也只能是一个“空中画饼”的疯子——这正是整个光伏业界早期对李河君的“同等看法”。/ O% F/ N& F8 \. P2 s3 i/ ~% N
* z- k. ]% Q! c& E汉能的这一尴尬处境,在跨入光伏范畴三年后的一片媒体质疑声中被凸显了出来:2012年11月,《新世纪周刊》以“雾锁汉能”为题的长篇观察报道,对汉能的技能本事和贸易模式提出多方质疑,指出汉能的光伏制造基地远未到达答应,并涉嫌使用关联生意业务套取高额利润。2 o. i4 n* H) j! x
* |( ]5 }4 n' Z% |, u与此同时,地方当局也渐渐失去耐心,在优惠政策和银行信贷方面不停低沉支持力度,乃至出现将光伏基地团体转让给其他企业的环境。
$ |3 p8 X6 X- d, V- }
, `' z: D; [2 W) e4 }& Q+ j9 z2 g而被汉能实质掌控的上市公司铂阳太阳能,股价也从2009年底公布转型光伏产业时高达5元/股的高位,跌至不到0.3元的“地板价”——在香港证券市场中,“仙股”(股价不敷一港元)实际上就是垃圾股的代名词。! |$ p# ?! A2 I# Z
- m1 x5 P( ^& p, y* z1 b
当局和市场的担心,会合体现在对汉能多处光伏基地“产能空置”的征象上:产能空置不但意味着汉能所答应的业绩增长和产业拉动效应难以表现,而且各级当局和银举动此而付出的大量优惠政策和信贷资源也面对着“血本无归”的风险。
/ Y, M$ I1 G$ S1 i8 x1 x- P1 m& t( _1 T; z
南边周末记者克日在广东河源和山东禹州的观察发现,市场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据河源高新区有关负责人先容,汉能河源基地预期投产五年内业务额到达500亿元,但从2011年投产至今,2014年的贩卖额仅为5亿多元,该负责人估计河源基地公司“应该还处于亏损状态”。0 J$ g" B4 v/ Y- K6 z5 b; z2 }
/ ^& ?. \) X; s6 `1 ^2 Y3 v
位于山东禹城的汉能光伏工业园占地五百多亩,投资建立了九条生产线,但据公司内部人士先容现在只开了四条线,“此中三条是本年投产的铂阳生产线”。
$ d/ s: G8 |8 o+ m
# f4 F8 q; q% a% f而在2010年11月规划建立的500MW光伏并网发电项目,至2014年10月才开始动工建立40MW的一期工程,并操持于2015年6月尾并网发电。
. Y0 }6 X9 g$ r1 m1 d7 x
) i$ l9 N( |6 l/ V, C: s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光伏基地项目负责人向南边周末记者表现,他也不太信赖2015年汉能的CIGS光伏组件能做到300MW的预订指标,“能做到100MW就不错了”。6 P4 h* V! ?- x( ?" x4 ~) M ^
3 N% T( t4 Q* g5 T
但与此同时,他仍旧对“老板的战略”有着充实信托,“现在不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是质变的过程,只要可以或许让产业被社会认识,到时大规模复制就完了”。
" d( s$ A$ b* ^2 B/ s8 x
@3 e' [/ o7 n$ u6 y% q: f8 N死里逃生9 [& E) n$ ?( |, w" K
就在负面消息不停的2012年,李河君预言中的“光伏产业隆冬”准期而至,并为汉能赢得了一次空前的举世技能整合时机:在短短半年内,汉能团体以“抄底”代价收购了德国索利博尔公司(Solibro)、美国的米尔所勒公司(MiaSolé)以及举世太阳能源公司(Global Solar Energy)等举世顶尖光伏技能研究团队。此中曾引风投资源高达5.5亿美元的米尔所勒公司的收购代价仅为其最高估值的非常之一。
& j4 I" i: G- V3 f
) q- }+ M& t# d, C事后,夷由满志的李河君向《福布斯》透露,他们在把握了举世七百多家光伏公司的薄膜技能数据底子上,挑选了五家对象试图举行并购整合,“结果我们买到了此中三家,别的两家倒闭了”。9 c, n3 |' N* f+ Z) z5 {) s1 `
2 w } W! Z2 _
这一堪称“扫荡式”的举世技能收购,冲破了技能瓶颈,令中国光伏产业直接得到了第二代薄膜技能的举世领先职位。
9 I/ W# r; Y& q( p% v. }& L6 r4 P* R, @0 a' c. k9 J: ?% v6 z& B2 E
在2012年的年报中,汉能薄膜发电公布以2亿元人民币向汉能团体收购其“举世技能整合”所获的五项焦点专利,突破薄膜光伏转化率过低的技能瓶颈。
9 m$ e& W9 x# D, B- O* m
& \4 q' n3 v4 z/ [# r汉能团体于2013年再度与上市公司续签了高达111.6亿美元的装备订单,此中除了技能已经成熟的锗硅薄膜订单外,新一代技能纳米晶硅薄膜和CIGS薄膜也名列此中。
X3 a7 S0 T- [/ d
! O" ?) F) P$ G8 n根据汉能薄膜发电发布的公告表现,汉能的铜铟镓硒(CIGS)组件经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体系研究院(FraunhoferISE)认证的最高转化率到达21%;砷化镓(GaAs)组件得到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的最高转化率到达30.8%,“这是薄膜发电技能转化率最高的天下记录”。此前,铂阳太阳能早期装备转化率不敷10%。* M: {0 d ~+ g! H& W
* v# o' h) @4 [0 D但这一转化率,外界至今争议不止。实验室的转化率数据,还需依托装备制造流程的技能突破,才气变成产物。! P- C& d# {' r' [& |# \+ r1 `9 X
K9 \( h2 z% @* l _
这并不妨碍,一度险些将汉能拖入绝境的“空置产能”不测地变成了“竞争门槛”。8 [9 ]# \9 |; R: m
( ^) z0 J% L& L5 V0 q M
按照通例的产业规律,一项新兴技能从实验室结果,到小规模生产,再到大规模量产,是一个历时数年的漫长过程。而在小规模生产到大规模量产之间,装备制造体系的建立和美满则是限定企业产能敏捷扩张的关键环节。许多极具市场潜力的技能创新企业,正是在产能扩张速率的限定下,被敏捷跟进的技能模拟型企业拉入“代价战”的漩涡,终极遍体鳞伤退出市场。9 h9 Z! b& L$ d0 F
, e( f$ s2 B& m
深悉中国光伏制造行业这一“内耗式”竞争历程的李河君,为此制定出“技能整合”与“装备制造”齐头并进的“双轨发展”战略:在焦点技能得到实质性突破之前,便大规模投入产能建立结构,以包管一旦焦点技能突破后装备制造体系可以或许同步跟上产能的敏捷扩张。; p% C2 q" `7 \& b% l5 [: z4 p. g
- w) i, J/ ~7 k# L; r( T0 v, v
固然,这也就意味着一场超等大赌局:李河君赌的是在中国晶硅光伏产业因其固有的内涵缺陷(焦点技能滞后、国际市场受限等)而陷入低谷之际,使用天时(国际光伏市场低迷带来的技能收购机遇)、地利(光伏市场重心由西欧转向亚洲和中国)与人和(国内电力和光伏产业政策庞大调解),以汉能一家之力重塑由薄膜光伏技能主导的光伏产业链。' q$ C9 D! l6 m7 g, C y6 L
) K% T/ D' j( j8 y6 x. H" U这一大胆思绪,假如没有适时出现的举世技能“抄底”时机,汉能为新技能而提前投资建立的巨大“空置产能”,势必将其拖入难以脱身的债务黑洞。
/ |. S5 G2 h5 n1 L
+ W7 {0 g- Y& ~新的磨练
* j$ }6 |1 h) A I3 M3 |4 Y现在,汉能团体所面对的真正挑衅,是在一个亘古未有的社会化应用范畴中,证明薄膜光伏产物的社会代价及市场竞争力。
4 F% j: k% @4 e4 Q E! H7 Q
- |2 J' ]5 X |# b$ i# {4 }对于刚刚从“隆冬”中缓过气来的光伏行业而言,即便薄膜光伏焦点技能得到了突破,但汉能巨大的已建产能和规划中更加激进的产能也是一个大困难:在已经被过剩的晶硅光伏产能撑得“消化不良”的光伏发电市场中,汉能巨大的产能向那边开释?
c* X0 _$ t0 q! D5 a( f) @3 E- X3 h; ~8 f& p2 F
早在2009年“独断专行”地选择薄膜光伏技能路径时,李就已经意识到,随着这一更具顺应性的光伏质料的出现,一个有别于传统光伏发电市场的社会性应用市场正沉寂诞生。3 _7 p4 M: c& `8 E$ Z4 y
& }- @5 Y8 M0 d, `
传统的电力产业结构是由发、输、配、售几个环节构成,第一代晶硅光伏重要应用于发电端替换煤炭或石油能源,但对于包罗“输、配、售”环节的电网体系并无打击,乃至严肃受制于传统电网管理模式的限定,出现“窝电”“弃电”等无奈之举。
; c$ t+ q" X; Q
! Q! z5 Z2 _" B d% p* \+ C而李河君在其书中则预言,随着他所预期的“能源替换革命”的诞生,传统电力行业中“电厂+电网”式的产业结构,将被新兴的“分布式发电+社会化应用”式产业结构所取代。
9 t0 t( A# v$ _% E' ^( a, ~! `5 s; J1 f8 R
李河君对这一新兴应用市场的热情,体现在从公司战略到个人表达的每一个细节:为F1汽车方程式大赛提供技能赞助;为一汽大众和广汽本田建立屋顶光伏发电工程;发起举世薄膜发电产物技能创新大赛;以致在自己的微博里向粉丝们提问:“各人知道BIPV(光伏构筑一体化)是什么吗?”4 ]2 ^" b D% |$ z, ?
9 ^1 n( o2 V( n5 V7 V# \7 e
不外,李河君的这一精美假想,仍需更快通过详细的产物来落地。否则,其“惊险一跃”仍未完成。(《南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