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的蒙牛致癌牛奶事故再次重创了中国乳业,让正在艰巨规复的消耗者信托再次降到冰点。网友戏称,从前,中国人都知道“不是全部牛奶都叫特仑苏”,如今,大概该把这句话改成,“只有致癌的牛奶才叫特仑苏”。可以预见,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消耗者宁愿花几倍的高价格买外国奶,也不敢再信任国产奶,这对中国的乳成品企业和消耗者来说,无疑是双输的局面。那么,毕竟是谁从中获益呢?
! y& K) \$ _1 c; F
4 k) u. ?" u+ ?3 S+ k# T; q/ a 我曾讲过,蒙牛与伊利两个企业的竞争,终于使中国人意识到掩护本民族长处的告急性。“外资系的全部现金投资只有6120多万美元,折合4.78亿港元,上市后半年表里资系脱手了2.6亿股,回笼了近14亿港元现金,这使外资系的投资早已赚得盆满钵满。”不但云云,外资操控的蒙牛还要吞并伊利,实现更大的赢利。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落入谁手?已成为本日经济理论的最大标题。
7 `3 G, B) I8 j# ]2 E. |% l' c* J* J# ^/ E+ x
本地三家最大生产商中,蒙牛和伊利两边的掌舵人却是恩怨胶葛,难分难明。蒙牛创办人为牛根生。创办蒙牛之前,牛根生任职伊利长达15 年(1983-1997 ),期间曾出任伊利董事会之实验董事及生产谋划副总裁,为伊利第二把手。
# D W- f8 E- ~) W6 {
! e: s$ E0 p* K+ L
, {# F; v( U( `1 K4 f( p. G$ r" E! v3 `' {0 y, u! J% o! C& h
两强相争6 B; q0 x+ o: ?3 u! e' x
+ d3 T- Z" k" o! I0 H [( t
据悉,1998 年因被郑俊怀倾轧,送去北京学习,阔别伊利管理核心,牛根生因此毅然离开伊利。离开伊利之后,牛根生于1999 年8 月18 日卷土重来,创办蒙牛乳业,担当董事长及总裁,与伊利比武。8 ^! l2 V9 B3 f( b% U8 G1 p
{+ T8 P8 g$ v5 z; `8 k
创办初期,蒙牛市场占据率远不及伊利,在蒙牛创办后第三年(即2001 年),伊利的整年乳成品零售总额为27.02 亿元(人民币,下同),而蒙牛只有7.24 亿元,为伊利当时的两成七。但是,2002 年却是一个迁移变化点。1 R* d0 c, F0 N3 S
; Q5 `6 ?8 ]' H- ?9 J/ X6 H* e9 N
2002 年10 月蒙牛得到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外资入股,筹得资金2,600 万美元,一年后外资又以可换股债券情势,再次注资3,500 万美元。得到巨额资金后,蒙牛发展神速,2002年及2003 年业务额分别录得131% 及144% 升幅。2002年其市场占据率已达伊利的四成二,2003 年更达六成半,估计至2004年伊利的业务额为86.88 亿元,蒙牛则跳升至69.46 亿元,直逼伊利业务额的八成,威胁伊利乳业市场龙头职位,而且蒙牛的资源投资额更在2003 年初次逾越伊利,意味蒙牛扩张连续。蒙牛厥后在2004 年6 月在香港市场乐成上市。/ O9 d6 ^% k7 R& t. ]5 X' m: _9 I
/ K1 ^2 u8 u8 C' e 外资催谷
& k' h% A$ N9 d& A* s& E0 L
4 M2 E/ l! J- _! \ 蒙牛的急速发展与增长,实在与外资有千丝万缕的玄妙关系。外资在2002 年首轮投资中曾订下投资条件,要求蒙牛一年内到达一个两边设定的增长目标,否则牛根生便有大概要拱手相让蒙牛控制权予外资,可幸蒙牛管理层在2003 年已到达目标,税后红利有2.3 亿元,临时保住了蒙牛的控制权。 ?8 r3 w2 `0 d: Y$ ?
2 Y" N! v3 e& F( E" L+ J 但外资在2004 年蒙牛上市前又与牛根生协议新的增长目标,据外界传播,增长目标为2004 年至2006 年的红利复合年增长率50% ,便是说蒙牛在2006 年的税后红利要不少于7.8 亿元,以此盘算年贩卖额要有138 亿元!
$ G8 ?6 ]+ Z8 X6 G1 K
3 K8 \& z! V1 O+ v! r 假如蒙牛不能到达协议的增长目标,蒙牛管理层便须让予外资可观的蒙牛股份乃至终极控制权。要获取云云快速的红利增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单靠内部增长难以告竣,最快速的方法照旧对外收购。
% }5 E3 J3 S2 ?( w% F9 \* t* C3 C7 x' G
力图强大2 O$ b, u( @" w9 i: H
% ~. O) n1 [' x, v8 M3 }- p 蒙牛有充足财力举行收购吗? 根据蒙牛2004 年招股书中枚举2002 年年结的财政数据,蒙牛有现金15.5 亿元,长期负债为0.9 亿元,净资产值有3.7 亿元,长期负债率为0.24% 。现金固然不算非常充裕,但负债率低,可以透过增长借贷举行收购。那么,蒙牛有甚么符合的收购目标呢? 环顾中国乳业市场,别的三间最大的生产商为光明乳业、三元团体及伊利。
! G' B1 T4 u2 M# s5 j1 X4 k6 ~3 t, ]7 L. X) E
1. 光明乳业。光明乳业的2002 年年底市值为40 亿元,业务额为50 亿元,年增长率为43% ,税后红利有2.3 亿元,年增长率为39% ,增长率甚为理想。然而,光明乳业的股权高度会合,头两大股东为上海牛奶团体有限公司及上实食品控股有限公司,各占31% 股份,要乐成收购,须要两大股东中至少一个肯全数相让股份。要到达这个目标很叉易。# Z/ L7 e! [* g/ ]
, j' L' T+ @ l! H9 N 2. 三元团体。三元团体的2002 年业务额为11 亿元,年增长率为11% ,税后红利有0.6 亿元,年增长率非常偏低,只有3% ,而股权更为会合,第一大股东北京控股已占股份72% ,根本不消思量。
2 w' r- w/ V+ ~2 A4 h5 X" p: j6 Y
3. 伊利。伊利的2002 年业务额为40 亿元,年增长率为48% ,税后红利有1.4亿元,年增长率19% ,颇为公道。而更告急的是伊利的股权非常分散,最大股东呼和浩特市财政局亦只持有14.33% 的股份,别的股东持股量都在5% 以下。伊利2002 年底的市值约莫有30 亿元。以收购20% 股权计,只需6 亿元资金便可控制伊利,收购难度是三家乳品企业中最小的。. D' n' M9 a' e2 e7 M1 `
) k+ O$ J- K+ s* [ 牛吞之心
1 G6 `6 o. Q j: B. A+ _6 l O) R
4 e6 J' w) `9 v v* P 况且,牛根生是被郑俊怀放逐出伊利的,心结难明,早有牛吞伊利之心。牛根生曾公开说:“蒙牛与伊利早晚会走到一起。”足以表现牛根生并不掩蔽收购伊利的意图。
$ V' b, I) H$ S/ q" C
# X0 C) h2 Z* x/ [+ @% G* H1 ^8 d$ V 1999 年8 月18 日,牛根生创建蒙牛乳业,对伊利的中国乳业市园职位构成严肃威胁。自从蒙牛创建之后,伊利的股价由约20 元大幅下滑后,股价不绝故步自封,大部门时间倘佯在8 元至14 元之间。伊利的股价自1996 年3 月13 日上市后不绝跑赢大市,但是当蒙牛创建后,伊利股价则跑输大市指数。由此可反映市场投资者担心蒙牛对伊利的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