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张维迎几年前曾提出将一部门外汇储备分给老百姓的观点,引发了猛烈争论。本年春节期间,经济学家邱晓华再次在微博中提出类似观点,同样引发了猛烈争论。笔者没有到场这次争论,不停在潜水观看。停止现在,似乎是反对者居多。
/ J+ E+ p, f4 A1 I( m( g: C, j% L/ c1 N8 Y! R% H" v2 ]
反对者的重要论据有:
" u, A' p$ P9 V: ]4 x' E# {0 ^
9 @( G. G( S' h& D0 U 第一,外汇储备是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对应的负债是央行通过外汇占款发出的底子钱币。在负债没有相应缩减的条件下,央行不大概将外汇储备资产直接分给老百姓。换句普通的话来说,央行当年积聚外储的过程是老百姓将美元卖给央行、换回人民币的过程,假如未来老百姓想用手中的人民币换回美元,但央行的外储已分光了,这怎样是好?
# `% D# J, f0 t' Y6 W7 F1 _8 G& ]% e5 D" |) @- G7 |& Y0 ~/ E- x1 E
第二,我国大部门老百姓照旧低收入阶级,既不能出国旅游,也无财力把孩子送去国外上学。当他们收到相应的美元之后,很大概会到银行将美元换为人民币,而这些美元终极大概再度回到央行手中变为外储。与其云云贫困给老百姓发钱,不如央行直接印人民币发给老百姓得了。
0 E6 M! q7 F1 r' L3 |7 s/ \
" s7 R- ^# q: ` 第三,针对有人发起可将外储投资收益分给老百姓的发起,反对意见是,当前的外储投资收益已由央行上缴中央财务了。将外储投资收益分给老百姓的发起,实在不外相称于财务部通过各种本领直接给老百姓发钱而已,没有太大意义。: u/ F" \" N$ f/ q" I8 E
" y6 |: j* k8 N, o
这些反对论据天然都有其原理,至少分析片面从央行那边剥离出外储并直接分给老百姓的做法,在当前环境下是不可行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以变通的方式来将外储间接地分给老百姓。
" @, d3 i% q" i0 Z; v2 _
' W) `; ~0 q0 ?# [# W6 `( w# X 让我们来思量以下一种方案。第一步,由财务部发行一批特别国债;第二步,财务部用这批特别国债与央行外储资产按市场代价置换;第三步,财务部用置换得到的外储资产组建一个主权养老基金,专门投资于外洋资产市场;第四步,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规定该主权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百分之百用于充实社保基金账户。主权养老基金的信息披露与管理结构可完全鉴戒挪威主权财产基金订定。# i% z6 r8 j2 l3 Y' Q5 k
- w$ C% q; A* ? 这种方案是否规避了之前反对者们提出的各项意见呢?
7 K& X+ ~) h1 r
4 c- p4 n8 S" p3 Y# U# b& L+ I3 r 先看央行。如许做,央行总资产与总负债均没有厘革,唯一的厘革仅仅是外币资产变为了本币资产。央行实在从中得到了两大长处:淘汰了未来人民币升值大概造成的估值丧失,得到了举行公开市场操纵的新工具。而用国债替换央票在公开市场操纵,可低落冲销本钱。9 U" F0 \& |9 P% w) a* s
) Y2 e& w7 J& S 大概有人会问,要是老百姓都要求将手中的人民币换为美元,而央行没有那么多美元了,怎么办?原理很简单,现在国内储备凌驾90万亿人民币,而外汇储备只有3万多亿美元,纵然不分外储,也很难满意全部人的换汇需求。举个非常的例子,假如中国一夜之间全面开放资源账户,老百姓选择将四分之一的储备兑换为美元后投资于外洋市场,这意味着央行现在的外储大概在一夜之间斲丧殆尽。央行会放任这种无穷定的钱币兑换码?. @' E7 _+ P1 R3 v! S) o
4 |2 }( A: A& w5 A \' y/ F
答案天然是不会。央行对此可有多种对策:或实行汇兑限定;或让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或实行负责任的钱币政策,低落住民将人民币兑换为美元的动机。有须要提出,有种观点好坏常错误的,即央行手中的美元归根结底是老百姓的,万万不能动用,否则未来会出题目。究竟上,央行所持美元是央行根据市场代价付出了对价换来的,央行天然有自由处理的权利。当年央行直接用外储注资贸易银行,不就是用外币资产置换了人民币资产吗?
7 D# G5 H6 a: @1 j/ P4 v& ~% w+ |# A; u4 Y& S. }9 O0 S
再看第二种反对意见,由于该方案并没有把外汇资产直接分到老百姓手里,天然不会有老百姓到银行换汇。而且主权养老基金将全部资金投资于外洋,并没增长国内钱币量,也不会引发通胀。
; N" u1 H4 x. {) }2 c l
( k( D5 X. }% a# }0 H9 p 末了再看第三种反对意见。这种意见持有者会以为,实行该方案,与财务部直接发债,用召募人民币资金补充社保基金账户没有实质性区别。笔者以为,这两种方式至少存在如下区别:其一,在资源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的条件下,间接增长了中国住民部门对外洋资产的持有规模,这有助于规避国内的通胀风险以及其他体系性风险;其二,如前所述,低落了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币种错配,以及埋伏的汇兑丧失,并赋予了央行更可连续的公开市场操纵工具。1 X2 X7 K' T& t2 V
* c$ C! @! C( [. h
实在,上述主权养老基金的操纵模式,与中投公司的操纵模式根本同等。为什么要重新积极别辟流派呢?关于中投公司的终极资金运用,现在非常暗昧。与国有企业一样,中投公司名义上是全民全部制,但老百姓不能从中直接获益。而新建立的主权养老基金将直接答应将全部投资收益用于充实社保基金账户。鉴于中国外储规模巨大,不妨设立几家主权财产基金,它们相互之间的竞争有助于进步资产管理服从。中投公司建立后外管局的投资战略厘革不就是明证么?. t; S/ l, b+ [+ e% S' g
1 k; x/ U% A6 V; H! B
简言之,从实际出发,固然中国当局将外储资产分给老百姓的概率很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办法让老百姓在金融克制的配景下从主权资产的外洋投资中获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