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投资者、信托好像已越来越像一个长处共同体,而将这些主体捆绑在一起的,就是近来几年“井喷”式发展的银行理财产品。
/ j0 Q7 x; e( I; Z! b3 `+ @8 t+ x, d2 m+ c/ t$ M2 a1 D
根据普益财产的统计,2012年,我国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2.8万余款,较2011年上涨25.84%,发行规模达24.71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45.44%,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创汗青新高。而在七八年前,银行理财产品召募资金的流量规模连1万亿元都到不了。1 N; {4 o- h$ [( U: D6 s
# g& j3 H9 g/ i
为安在短短几年,理财产品增速云云之快?又为何银行、投资者、信托联合成了一个长处体?
" N+ O4 K2 P3 K4 p7 e+ {7 z- v$ y x8 |
这齐备还要从银行理财产品的“资产池—资金池”模式提及。
, ]4 ?5 m; ~& E6 Q) T5 h# s' @2 l# f+ i
所谓“资产池—资金池”,即银行创建一个“资产池”,借助信托等平台,再像采购员一样采购证券、债券、信贷资产等,将其假造地置入一个池子内。同时,银行对应地创建一个“资金池”,把客户召募的资金放入该池中来对接采购来的资产。2 f* D7 @" p* g2 T- A( @6 D
" P% e% U+ d7 I$ N3 y, F+ M
这种模式区别于此前传统理财产品根据单款理财产品投资期内现实运作收益决定理财产品代价的方式。其可以形成大规模和连贯性的资金上风,而且通过对召募资金机动的投资管理进步产物团体的运作服从。7 @* L! Y& v5 n$ {7 T U! Q
' x/ e9 l! F- U" T' {2 H9 O2 J
4万亿刺激政策退出之后,银行信贷规模日益告急。“资产池—资金池”的模式下,银行理财则敏捷发展为“第二信贷部”,接棒传统信贷资金难以覆盖的项目。据估计,如今约九成银行理财产品是以上述模式运营的。
$ v! p& ?. g; b U$ x/ a, D; L+ e* p' h+ c
统计体现,克制2012年8月末,天下共16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理财业务,理财资金余额6.49万亿,较2011年末增长约42%,约占银行业总资产的5%。# s$ [* O- d3 _9 L; y+ q
/ A% N* v- D) `5 E: R 而从理财资金投向分析,投向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占比为43.59%;投向债权项类项目(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票据及收益权等)占22.19%;投向存款的占20.6%;投向权益类(股权、PE、基金及股票等)占9.68%;其他则是一些衍生工具、另类投资等较小渠道。
4 S7 b* {+ f3 O, B4 H$ o! F, \! x( D4 l6 o- |+ h) }
此中,前两种资金,即投向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和投向债权项类项目的资金占比最大,二者合计到达65.78%。这此中,第一类,以银行间债市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为主;第二类又以信托收益权和银行票据为主。& n) f7 N# u0 x
" u3 I0 U) f8 j9 | 银行理财资金的这种投资组合决定了理财产品相对的高收益率。
$ B3 [- l3 k) ?; }8 S) y" d) A
& }9 o# B0 ^6 D% I1 m 在当前的市场上,若按收益率给投资渠道排个序的话,可以得出如下分列:活期存款利率最低;定期存款利率倒数第二;货币市场收益率大幅高于存款利率;债券市场收益率则更高;而信贷、信托市场的收益位于最顶端。5 T ^0 j/ i6 J4 ?
& B3 ~& ?0 s* p) ?! b5 {/ w 这些渠道中,最低和最高两个市场资金的息差大概到达10个百分点。撇开这种极度的环境岂论,简朴比力存款与货币市场的收益,亦会发现住民购买理财产品的巨大动力。 U* ~* Q% |' G
, P( d; M* r4 h) Z! t! S8 P 如今,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为0.35%;三个月、半年、一年的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2.6%、2.8%和3%。而在货币市场上,现阶段,三个月、半年、一年的SHIBOR利率分别在3.8866%、4.1010%和4.4000%的水平倘佯,分别比定期存款利率高129、130和140个基点。
9 M! p' ?3 f) n% ], \6 U5 d& L, \! h: p. X3 n
理财产品尚未勃兴之前,住民的投资渠道以存款为主,理财产品遍及之后,住民终于得以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分享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以致信托等投资渠道的收益。2 H. L* ^+ E7 k- F B
- y, K1 f' q1 n5 W2 | 正因云云,“资产池—资金池”模式下,“重仓”债券市场、信托市场带来的高收益率刺激了住民等投资者的购买欲望。理财产品进入自行强化、螺旋式上升的通道。+ g, f O2 X9 p9 g* Z
. S- n1 B/ H( e0 d7 | 一样平常而言,收益和风险成正比,更高的收益意味着更多的风险。但这种知识,在当下的银行理财市场好像失效。迄今为止,银行自行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尚无一起违约案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某种水平上已成为市场上的无风险收益率。
6 Q: T: K# E! K( |5 x) l* |4 d0 E2 D O5 K8 @
实在银行理财产品的无风险,在很大水平上仰仗债市的零违约和信托的刚性兑付。债市方面,2012年只管山东海龙光荣债频频传出难以兑付听说,但终极安稳着陆,债券市场零违约“真身”不停未破。与此同时,信托市场的刚性兑付潜规则同样根深蒂固。6 ? H) j8 n% t4 j
) Z; a/ [) \0 W 一方面,投资者、银行和信托等通道商共同分享了银行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另一方面,风险的控制上,又有了债市零违约、信托刚性兑付的兜底。整个市场也就出现了这么一幅画面:各类专家大谈理财产品风险,大有风雨欲来之势;与此形成光显对比的是银行、投资者等闷声发财,银行加快做大规模,投资者乐此不疲地抢购。
& i8 W+ i. T$ h! \" I4 ?% ]$ m# Z+ Q. f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信托刚性兑付、债市零违约的配景下,银行理财业务已演变为一场贸易银行、投资者和信托等通道商“同谋”的无风险套利。在这个套利链条上,银行依附强大的资源整合本领,饰演着导演的脚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