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1月温水煮青蛙,再谈目前中线空仓的必要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3 2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月必将收阴,再谈中线空仓的必要性
: @, c, l4 U" X% _3 y) t一、从短线的角度看,沪指20日均线附近仍然可能会有拉锯,以及在整数关3300点仍然有一定的支撑。不过这个支撑可能体现到反抽力度上时间只有1-2个交易日,高度3360点附近。也就是说明日再次触及3300点,往上的空间只有60点。$ u, D& \/ A) X# a. j
$ a, i9 b+ g+ x: h6 a
二、从中场线角度,已经具备大跌条件
% q: `' _. ?& q& ]4 w! B1、目前量能的收放状况:我们把一波上涨称之为成交量放的过程,接踵而至的调整称之为成交量收的过程,一个良好的上升趋势中,量能必须收放自如。即放得不能太快,收得也不能太狠。那么在创业板上涨中,量能放的太快,在牛市中也不会寥寥数日成交量放大三倍。这种放量让我想到2010年的国庆,当时主板量能在寥寥数日之内从1000亿放大到3000亿,直逼09年牛市高峰成交量。而那个时候正是2009-2012年熊市的中点。
% h4 ]! c. h& ?7 {7 U
  T& ?- w8 p) b( A/ ~+ C而沪指量能收的太狠,仅仅十个工作日就从5180亿到今天只有2450亿左右。俗话说“哪里来哪里去”,行情来的时候是国庆开始第一天,量能2588亿,而如今已经小于这个量了,不仅仅是哪里来哪去去的问题了。
8 V! C) |+ m* E0 R. W2 R把以上问题结合在一起看,A股的中长线可能没有多数人想象的那么乐观。
1 P  P9 {7 l# \
' ^1 h1 _. k; S+ q; G& A. {7 X1 u* S: m/ \2、关键点位反抽力度太小
- C7 R: f: G  \7 G6 X8 P9 v今天沪指遇到20日均线和3300整数关口。一般就20日均线而言,本来就没涨多少,调到20日均线已算合理。再按照3300-3450的区间来看,盘中触及3300后的力度不仅弱,尾盘还再度跳水。所以这个市场的羸弱可想而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走势,我想还是量能不济的原因,如果午后略微多的资金跟随,市场也不至于尾盘再度回落。# r: M/ y/ v8 ~2 x# A$ ^
这样的阴跌的走势让我想起了2008年的5月,不断的阴跌,哪里都不会反弹。放大到10年走势看,两边的对称性也很强。) S& _/ j/ Z$ P9 |9 A! d
) X) Q' I! |+ F$ Q
3、5日均线死叉60日均线,$ K- G; F6 Q; A, |6 o5 x
上证5日均线今日收盘已经死叉60日均线,打开k线图,只要出现5日均线死叉60日均线,上证或短线或中线都出现了下跌走势。% I6 m3 T1 a1 n3 B* V, g' y
/ N1 y: Q7 {3 l2 Y8 Q4 ]
忘记成本,严格按照技术操作,不管你现在是赚是亏,中线减仓甚至空仓,是目前最正确的操作,耐心等待大盘在低位形成5线金叉10日均线的时候再进场,这是一个老股民的忠告。
7 z" J* L- D- W' x/ }6 E# W1 s) d5 I; F* u' d9 y; T! t: G) e8 q3 X
而短线的操作,耐心的等待大盘急跌之后出现低吸的机会,我计划在大盘跌破3265点的时候选择强势股低吸。
http://www.simu001.cn/x11521x1x1.html
最好的私募社区 | 第一私募论坛 | http://www.simu001.cn

精彩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3 20: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3 20: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帮你项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3 20: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我走错地方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1 14: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情的投入和产出从来不成比例,一厢情愿的牺牲到头来感动的往往是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 ( 桂ICP备12001440号-3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1 06:27 , Processed in 1.171666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www.simu001.cn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