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野鹤山
6 R" K @" L' b
/ n. e2 E7 ^% R; [ D
! ]8 i6 q$ C3 K! T: v& W, r0 O! R3 E, b0 _/ b# [
野鹤山位于麦积区三岔乡吴砦古城南面,是吴砦古城当之无愧的“靠山”。
) ^- C% H0 n" W, t& R" u# X0 l) }
第一次听说“野鹤山”这个名字是在两年前,[url=[第一私募论坛]http://www.simu001.cn]baidianfeng111.org/m/]###医院]那个时候我还在北漂,远在京城的一角。然而,在首次听闻野鹤山之名前,我曾在野鹤山下面的吴砦古城有着三年的学校生活,期间曾无数次上山玩耍,却不曾知道这座山叫做野鹤山。野鹤山是高大的野鹤山,它没有华山的险峻,也没有昆仑山出众,但它却是见证了一座古城的兴与衰。
2 V" T. c3 @) j/ S% L2 B0 E8 Y" f/ D9 k H6 I0 U
公元1131年,正值宋金交战之际,吴砦古城诞生了,野鹤山见证了这一刻。 0 I5 F' T& `/ S9 R5 U9 {) k8 F9 i
5 X/ v) l1 n% i 公元1762年,清政府在这里设立三岔厅署,从此县老爷常驻在了这里,四方商贾云集这里,这里一度成为渭水中游的丝路名镇。当然,野鹤山也见证了这一刻。 / `( ?7 ~" P; f- x6 {! f
8 m& p& G. L9 R% t( ]
近十年前,我从这里结束了初中生活,离开这里时,野鹤山又见证了这一刻。从此野鹤山成为了故乡的一个影子。
& ^5 [9 N/ G7 g4 t/ i y& v
5 X, ?4 J! I7 K( p/ k4 n 说起野鹤山,就不得不说吴砦古城的历史。因为有了吴砦古城曾经的辉煌,才有了野鹤山上的那些被世[url=[第一私募论坛]http://www.simu001.cn]gs218###/]###怎么治疗]人一度熟知的文明。当然,也因为有了野鹤山这座千万年不倒的靠山,吴砦古城才得以拥有曾经的辉煌。 / |$ D+ r* x6 W. M k! e( F1 R' u
" _! L7 n' @$ u" D1 H6 r% E
吴砦古城自宋金之际始筑城堡,到清乾隆年间始设县治,期间不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城市规模,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秦州直隶州志[url=[第一私募论坛]http://www.simu001.cn]txbyjgh###/]北京中科医院]记,三岔厅所辖“党家川十八村,吕家集八村,三岔镇十三村,利桥七村,胡店三村,北裕沟十三村,吴砦七村。一千三百八十户。”(吕家集即现利桥五龙,三岔镇即东岔、西岔、散岔三地,胡店现归宝鸡县胡店乡所辖)。三岔厅当时共有一千三百八十户,吴砦城作为三岔厅治所在地,其人口之多、店铺之繁自然不在话下。举一很现实的例子:在现在的吴砦街上所生活的群众就有典型的“市民气质”,他们作为曾经繁华一时的吴砦古城儿女,把祖先曾经的生活习惯和气质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不像一般的乡镇群众充满农民的土味儿(此处绝无粉刺农民的意思,笔者就是农民的儿子)。 : K/ K% T0 h0 r0 t1 d* H
* d0 x' E C% e* n0 x t7 m 有了吴砦古城的繁华,作为吴砦古城的靠山,野鹤山也自然如同其它大城市周边的山一样,有了宗教场所,即佛家庙宇。野鹤山上的庙宇建于何时,又由何人所建,笔者无知无从得知。但据古城健在的老者所述,野鹤山上的庙宇规模相当,僧众数十人,僧房数十间,香火之旺,远近闻名。但在近代却毁于山火,如同吴砦古城的命运一般,在匪患之乱中的一把火中从此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沉默在了历史的大浪之下。 ; l8 v4 z- o+ d
9 [4 d/ A$ U' j) t0 i! `; ?2 B$ B9 T4 ]
这座庙宇是吴砦古城兴盛的见证,犹如野鹤山的一样,但这座庙宇又如吴砦古城一样,以野鹤山为依靠,才有了曾经的香火鼎盛。 " u$ H0 o+ X2 u) L, ?; K
1 S, e+ t. i- S; g- h
除此之外,吴砦古城所在的村子也因野鹤山而得名鹤峰,随着岁月的流逝,这座以野鹤山而得名的村子,已由最初的鹤峰之名讹传为合丰之名。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代天水教育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成九龄先生,却将鹤峰这一名字永恒的留给了世人。成九龄(1865-1938),字子炯,号鹤峰,秦州吴砦人。幼攻经史,学识渊博。清末授徒于私塾。民国年间,协助赵贵先生(成九龄之徒)创办三岔各地初小十二处,经营十余年,使三岔镇学校教育大有可观。为清末民国时期麦积区三岔镇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 R0 D# r% W+ N
+ D! d1 ^ j9 X0 o& c 那座野鹤山,曾经那么的熟悉,却又是那么的陌生。如今,它神秘的过往依旧是个神秘的未知之谜,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很迷人,却让人无法揣摩透彻她为何而笑。 h5 u: w" `9 S4 o* F; z
. ~" M/ u0 P1 l0 e# T0 w/ l5 b
(完稿于2014年国庆假期,关于野鹤山上庙宇之事,本是笔者所记之重点,但由于缺少相关史料,加之民间说法各异,笔者无从甄别,就只能简而述之,草草带过。待日后资料收集齐全后,再做补充,以实文本之关键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