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5)/ @6 H/ Q# ~( \/ Q0 `
——立足大交通优势,服务国家战略,深化校地企协同
- k; A2 N. P) M3 m' Y" P-------------------% E8 w. z$ q1 L! Q/ V' f3 u5 Y2 ]% C
一、学科建设背景与长安大学校情结合
2 z4 Z# [' |1 M( S1、增设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必要性
9 Q5 T; V3 e* k6 V7 J6 w1.1补全大交通学科链:填补水路运输学科空白,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全链条学科体系。
) M" b$ A1 V2 Y1.2服务黄河战略:直接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需求,解决内河航道淤积、护岸工程等痛点。; X, {' y( \" G/ R' J' |
1.3学科交叉增长点:依托《学科交叉融合行动计划(2035)》,整合机械、土木、计算机、环境学科资源。
+ l( }6 U2 X6 k1 k# j1 j2、学校现有基础
9 ^3 S/ L! F% J+ a2.1学科优势:
$ O! A& ~7 Z' A& ~2.1.1国家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水路交通运输)、机械工程(船舶制造)、水利工程(内河航道)四个一博,交通运输、机械、土木水利(海洋工程)三个专博。3 J9 y! C, c% e b8 x
2.2.2支撑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算法)、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修复)、力学、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1 F4 c4 J/ K4 M9 z5 S
2.2 科研平台:
) Q) ~( F0 ^- z现有“公路养护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平台,可共享实验设备(如机械学院大型动力测试平台)。
5 q, G7 L: z% N! i8 t/ u! N2.3区域合作:) S6 _0 \0 U7 M" C! t6 `4 s) L
与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共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联合实验室”;与中交集团、潍柴动力等企业长期合作。
4 J/ \$ Q" H5 J3、学科定位8 N3 v( T: W! n0 x2 d
服务国家战略:聚焦“海洋强国”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双重需求,重点发展内河航道治理、智能船舶装备、近海生态工程三大方向,弥补西北地区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内河治理的空白。* Y$ f, r+ c* _
二、学科建设目标与实施路径. J+ |. H* t9 J
1、阶段目标
5 H/ t) @, _- \6 o! {1.1 2025-2027年(筑基期):7 ]6 o9 z N* A
设立本科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年招生40人,课程融入《理论力学》《船舶设计原理》等核心课,增设《智能疏浚装备设计》《黄河生态护岸工程》特色课程25。$ ]( b$ M5 `! H: T: c/ m
1.2在机械工程博士点下新增“船舶动力工程”方向,土木水利博士点下新增“海洋结构工程”方向,完成师资团队组建与实验室基础建设67。- l% m' |, z+ I+ J7 ~/ y) Y
2、2028-2030年(突破期):% c3 n& v- ^: x2 G. X
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形成“智能船舶装备”“内河航道工程”两大特色方向,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年科研经费突破5000万元。
: ~$ T2 J3 }" u! b; B; ^; p3、2031-2035年(提升期):
; Q" m$ `5 X g! J4 M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30%,建成国家级“黄河-海洋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年技术转化收益超1亿元。
- h( c' n+ W8 Z/ [: |! ~6 v三、学科建设核心举措7 y% P' E( @) ]
1.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 @2 T* |2 ~8 s& ]3 _; z* [
1.1本科课程模块:
& @, h( H+ q# n. y
8 `* p) @) }% I2 ^
3 Z/ F6 Y3 t. x0 F( x1 v1.2研究生培养:
) c2 V* E; |; i5 ^1.2.1硕士:设立“船舶智能装备”“内河生态工程”方向,要求研究生参与至少1项企业横向课题(如中交集团疏浚船优化项目)。; c% i: K q7 }- C. M
1.2.2博士: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企业专家),重点攻关黄河航道淤积监测系统、LNG混合动力船舶等关键技术。
$ r0 D- g9 N5 T& A T c7 U7 g2. 实验室与平台建设! W& q/ z+ t' ^7 X0 y0 v
5 E; U1 m" T$ h5 o# T
; ^$ r: s3 ?1 \) s' ?6 ?3. 师资与团队建设- L/ H( a& t! _$ y
3.1人才引进计划:; X# c- S" P: F* @% R9 g2 t5 ]. O
3.1.1 2025年引进2-3名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国家级青年人才(优先考虑哈工程、上海交大背景),柔性聘任1-2名院士担任学科顾问。, ?) T0 h2 m% N& `( i; J' m$ ?* X
3.1.2 设立“黄河学者”岗位,吸引具备黄河生态工程经验的高层次人才。
( ~% k# r9 \' V1 D. H! x# w3.1.3 组建“智能疏浚装备”团队(机械+计算机)、“海洋生态工程”团队(土木+环境),纳入学校“攀登计划”优先支持。1 o# z4 I( u; E, s) Q' |# K
3.2青年教师培养:
7 m% p( n1 E$ F; @3.2.1每年选派5名教师赴大连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进修船舶设计、海洋工程前沿课程。
% N$ } [3 r$ ^5 Z. n$ L6 d) _3.2.2实施“青苗计划”,资助青年教师牵头企业横向课题(如与徐工机械合作疏浚装备研发)。
" f$ ^; A1 e- M( {4、产学研协同与成果转化
. T/ W' j) }9 F: U) B- C% N4.1企业合作机制:) e8 v b! V6 k. E5 ~9 ?+ s/ a
$ n. e! g, ]1 h4 Q6 x4 o" a
m3 }1 \; h5 {. J( J S8 o4.2成果转化保障:
& J% X8 {- k) f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化办公室”,专职对接企业需求与专利转化,目标2030年技术合同登记额超5000万元。( Z: a2 q% c9 m
与陕西省科技厅共建“黄河流域船舶技术转移中心”,优先承接政府航道治理项目。: o. K% I/ N$ J' _
四、资源保障与风险控制
" D% e1 Y. k6 N% X5 o* |1. 资金投入规划' v' P* w5 b9 K7 t- Z. o4 ^; d
3 ^0 j8 X, L/ F, O( D5 m
$ I, o1 T5 W: H6 G, J3 H
2. 风险应对机制
1 @$ @! a) U2 h2.1技术转化风险:7 X$ Z# ]6 Q5 p- X* w/ P0 M
2.1.1与中交集团签订“疏浚装备采购保底协议”,确保科研成果市场化应用。
; s$ t y; v6 K2.2.2设立2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用于补贴前期技术试错成本。
# L; L* l& F, L- s% F' r- S* Y9 @2.2政策风险:
$ q/ F; I1 x B7 `1 o2 D! F纳入陕西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库”,争取长期稳定政策支持。7 \. n2 y: z" M" U+ m
四、实施里程碑
" z8 h6 b% ]+ p1 V0 U) z+ q+ P1、2025年12月:完成本科专业招生、二级学科点设立,启动智能疏浚装备实验室建设。
_5 [; t/ Z; l4 s/ d2、2026年6月:获批首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签订中交集团、潍柴动力战略合作协议。
, {- `) v' e5 S4 L3、2027年12月:实现首笔生态护岸材料专利授权,科研经费突破3000万元。
; q/ L. L6 q6 K+ t+ E, v8 W4、2030年12月:获批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启动博士点申报程序。
0 `* M$ @ f. y4、2035年前:获批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o8 M, h- r$ h8 ^- X; ?, U# c% Q( J9 g
五、实施保障与考核机制
( U' B. J7 e% u1、组织保障:! D8 o% |' g( r5 g, s9 \
1.1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学科办、科研院、机械学院、水利与环境学院负责人为成员。5 B$ p& ~- r: G% j- l
1.2设立“学科建设办公室”,专职协调跨学院资源调配与校企合作。
- v9 B4 l; U1 b0 z2、考核指标:
: \% |5 ]" \: z, v0 g+ u* V- a# P2.1、2025年:本科专业招生、二级学科点备案、实验室设备采购完成率100%。
& H4 r! l) F9 b1 \) g7 W a* B2.2、2027年:交叉学科硕士点获批、首笔专利授权收益到账、省级重点实验室申报材料提交。. r T g( V |+ ?
2.3、2030年: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批、年均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学科评估进入全国前40%。
1 e( M" D4 p# o. M0 D3、动态调整机制:
0 L' u3 x. J7 K# i; l4 l3 M每年度召开学科建设评估会,根据技术趋势和企业需求调整研究方向(如增加“极地船舶技术”等新兴领域)。
2 a& n) ]" I& a' f% {# `( K/ J! @8 [) C六、结论3 O) f) {# }& n% \/ A
长安大学通过“学科交叉筑基、黄河战略引领、企业需求驱动”三位一体模式,可高效建成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方案充分依托学校现有机械、土木学科优势,深度融合黄河科学研究院与企业资源,短期内快速形成科研产出与经济效益,长期瞄准国家级学科平台。建议学校优先落实2026年本科专业招生与实验室建设,同步启动高层次人才引进,确保方案落地见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