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 s3 b' R" t0 E: W
' @1 j+ E0 K T
在中国经济学界茅于轼是一个另类。在他看来,经济学是一门巨大的科学,它可以或许资助我们公道利用资源,用肯定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在对待社会经济标题方面,茅于轼对峙自己的个性,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其有关“经济实用房停建论”、“廉租房不应建茅厕”、“为富人语言”等观点引起社会广泛争议。% `! \$ ?2 N# G& }
3月29日,茅于轼在杭继续了《浙商》记者的独家专访。; o+ F6 t* E& J: N# ]+ A. u( H
划一自由互换原则被粉碎引发危急' P3 @( v- @# N' l; G7 d
《浙商》:您曾经说过,您是“帮富人语言,替贫民服务”,为什么这么说呢?2 _6 I* E. h, o& U- K
茅于轼:帮富人语言的人很少,由于明着帮富人语言要挨骂,而替富人服务许多,由于肯定会有优点;而帮贫民语言的人许多,由于太容易了,但帮贫民服务的很少,由于太贫困了。 |$ W$ V. `/ E; R, q
《浙商》:那您要多帮我们杂志的读者说语言。您刚才的演讲谈到了我们的读者很关心的标题,就是我们到底是怎么创造产业的,您能再概括地总结一下吗?
. U# D$ H5 l& k4 J- ^5 J 茅于轼:一个社会茂盛发达就要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一样寻常来讲就是自由生意业务、划一志愿的生意业务。一个东西,如果有两个用途,我把它用到代价最高的地方,这就是物尽其用。商品经济能做到把一个物品的代价进步再进步,末了做到物尽其用,而不是浪费了。而这里就用到互换的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