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o5 `" s% q, N+ ^8 [8 T
此次骗局的爱害者廖万斌是经朋友介绍,了解到一种收益远高于银行理财的投资产品——“私募基金”,于是他与妻子、朋友等共同凑钱,购买了这家名为“深圳金博亿股权投资资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金博亿”)的投资基金,总额高达112万元。
! n' t' }3 E7 ^* D9 k) {$ y* d% t, G$ r& S1 H, y" p1 H6 j- _
根据与金博亿签订的协议书显示,廖万斌购买的这款产品封闭期为6个月,封闭期内每月按照投资金额的6%作为回报,封闭期满后将返还全部本金。据廖万斌介绍,起初的6个月都收到了按合同所述的6%收益,廖万斌本来还暗自生喜,总算找到了除炒股、买基金之外的另一种更好的投资渠道。但是好景不长,也就是大概在封闭期结束后,廖万斌发现在金博亿并没有将他原来的上百万本金归还。当他去追讨时,金博亿工作人员以各种借口来一拖再拖,最后更是人去楼空。* \+ ~; G" P- Z9 m: j; Y( T1 K4 N
8 m7 H: i2 q$ l5 U5 U: }- N1 C& t
在这起诈骗案中,廖万斌只是一个缩影,实际上单个投资者的投资金额都比较高,最少六七十万元,有的甚至高达五六百万。其中甚至还有一些老年人,将自己的养老金全都取出拿来投资,结果全部都打了水漂。
' f2 @# U: H$ P" {5 b/ h
+ G r1 U+ o+ ~2 U ` 其实庞氏老套路的运作逻辑很简单,就是用高额回报引诱投资者,再用后来的投资者资金偿付前期投资者,维持收益假象。只要投资资金源源不断,游戏就可以继续下去了。
8 P8 K7 q O5 a+ [( b/ g3 y3 h- S: o" ^: i
那投资者为什么会容易上当?绕不开的症结所在就是诱人的利益,投资者们以为自己所投资的是颇有收益的基金产品,而事实是钱直接进入私人口袋,前期资金的高回报依然来自后期加入的投资者资金。天上不能白掉馅饼,当利益过分诱人时,投资者更应该提高警惕,保护自身的财产安全,谨防骗局发生。
: j' m$ Q5 j" K ^9 @& L" H1 J" S
借道银行发展下线$ x2 S% [) Y7 h# H. }! n
: s! A' f4 k K% S Q
多名投资者接二连三的上当,诱人的利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聪明的发起者借助了银行的渠道,这样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联络到客户而且能吸引到大批高收入客户。据了解,金博亿在成立之初也是有意识地招聘了众多银行的客户经理,利用他们在银行供职时手中的客户名单,而银行的高收入客户自然成为金博亿的“猎物”。金博亿还利用客户对银行经理的信任来谋取资金。2 `& m; E; u; d1 u( n# b
* s5 @4 w# }# V! h% T* v P+ e6 F5 P. V: S 例如金博亿有意招聘之前曾在某银行担任客户经理的人选,辞职并进入金博亿后利用在银行工作期间的客户资源,联络这些客户向他们推销金博亿基金产品,而众多客户对此并不是很了解,甚至有客户还不知道他已离职,误以为是另一种银行理财产品轻易购买。就在极短时间内,轻而易举的骗得客户总共大约800多万元的资金。
. S/ F! W3 Y5 r3 g0 j7 ~+ k+ {$ P. T2 F; D# D) W
更为关键的是,金博亿在产品销售中还使用传销的方式,通过发展下线寻找各种代理人。雇佣有传销或直销经验的销售员,利用其善于鼓动和推销的工作经验,大肆进行兜售。记者向深圳南山警方了解到,其中一名骨干曾在某知名直销公司工作,共销售了800万元基金产品。对于业务员金博亿也给予了极具诱惑力的奖励,代理人每推荐一人就有10%的提成。- J3 p3 U5 X7 D& ~1 u' W2 }
9 x: n1 }) a; G4 [& @ 一位曾接触过金博亿的人士向记者透露,在金博亿公司他看到成堆的基金产品说明书,印制得如同一本售楼书,而且在其中直接写明产品的具体收益率。而且金博亿不时会雇佣派发员,在大街上或者到写字楼内派发宣传材料。
; f- j. C7 L, h8 K$ _
3 S9 m5 v' f, f! F 火眼睛睛辨真伪# q d# I: ?1 z8 z6 G
6 M" K8 Q5 X: k3 o5 ^/ q; v6 @' P 除了巨额资金外,与以往普通的私募诈骗案不同的是,这家私募基金坐落于打造深圳私募中心的私募产业集聚园区,合法注册并经过层层审批,即使投资者想要对私募基金公司进行调查,也仅能查到该公司的注册信息,而涉及核心的投资项目、资金运作等很难通过公开渠道获取,因而轻易取得了不少投资者的信任,让他们等待的是血本无归的结局,这无疑也暴露出了监管与法律的缺失。
$ H' Y( n0 l4 J% G" j! k; J( g" I0 ^
当前私募业发展迅猛,但除了阳光私募外,很多民间私募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因而投资者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尽管有一些私募确实让投资者得到了较高的收益,但他们与客户签订的协议并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因而风险相当大,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等问题,投资者根本无从追诉。即使私募公司承诺了高收益,但如果项目无法达到预期,投资者的损失也无法得到弥补。更何况民间还有相当多的私募公司,以虚假的项目“空手套白狼”,骗取投资者的资金。
( W4 H$ T0 \: V, i. Z
: v c. b- S* I+ [ [7 f4 s “目前从事一级市场的股权私募良莠不齐,没有经验的投资者很难辨别其真伪。”业内人士提醒,国内只有资产管理规模到一定数额,而且管理制度和风控措施规范的私募公司才会有资格发行信托产品,除了这些阳光私募之外的都是“灰私募”,对于私募宣称的高回报是建立在投资项目的真实性上的,而这也恰恰是普通投资者的薄弱点。而且此类股权投资大多是长达数年的长期投资,更进一步增加了投资风险。投资者不能只着迷于高额度的回报,天下不可能掉这么大个馅饼,越高收益的理财品,越要引起投资者的警惕,切误只听信朋友推荐或跟风购买,须谨慎投资。+ D! C# J1 W- ^1 Y/ S& M2 \+ S
! M/ t6 S7 @% I- f4 k% L4 I9 t, j
Tips:庞氏骗局的运作步骤
+ r( i$ z9 `$ V* J
+ A- Q& ]$ B7 O' ]6 N 1、告诉你有一种投资方法可以获得高额回报。3 Z6 Q/ U, R. ~$ i, b
% s0 V+ }: P) E5 K
2、你搞不懂它怎样挣钱,但投入了第一笔资金。- B9 w$ s6 T& z- y5 P% i
5 C- P" m0 B9 K% T- x4 J
3、后续投资者陆续加入,而你获得的高额收益来自于他们的投资资金。! e) e; |4 v/ D z8 {5 s
3 [' h$ ?% N4 L& B+ F# |4 Z 4、收益假象继续维持,有更多的人循环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