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克日备受关注的“齐鲁银行案”已进入审理阶段,再次将这一久违的伪造金融票证骗取资金案拖入了公众的视野。在当前城商行快速扩张、新型农村金融构造纷纷设立之际,这给我们带来风险防控方面的深刻警示和反思。
& ]$ H% s$ v9 K1 [( o6 B' ]3 K4 l$ d* C& C! D
随着案情渐渐清朗,涉案职员的诈骗伎俩渐渐浮出水面。此案的焦点人物刘济源大抵的伎俩是,利用付出高额利钱,诱使企业到银行管理定期存款,通过伪造手续从银行套取第三方存单质押贷款。此案暴袒露,固然我国银行机构渐渐创建起完满的公司管理结构,内控本领显着加强,但是在日趋剧烈的竞争压力下,一些银行内控管理上仍存在着较大毛病,为其防范相干风险敲响了警钟。 |( r& o# g9 u7 m% t k
7 I2 t( u; Y: X6 K. m4 l% N6 T 对比“吴英案”,固然一个发生在正规金融机构,另一个出如今民间借贷范畴。但相似之处在于,涉案主角均致力于制造“庞氏骗局”,作为受害方的银行没有实时发现和防范风险,同样难辞其咎。近两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急以及杭州包管圈危急表现出金融风险已经出现了新动向和新特点,由于企业的谋划活动以及对外包管相互交织,关联度比力强,轻易出现荡漾效应,而且风险更为埋伏,须要银行继续提拔风险辨认和防控本领。
. i3 K3 a: Z Y& T( x& Y$ H& R( F8 ^* ?7 e& U3 p2 e3 g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力大肆发展包管体系以及银保相助的趋势下,银行的风险被大大分摊。不外,此时的风险只是被转移,而并非化解。好比说本案中,涉案主角通过虚伪质押的本领,从银行骗取巨额信贷资金,银行业务职员未尝不是由于认定质押会大大低落风险,而忽视了对第一还款泉源的查察。
# l3 C" I3 @5 u7 N
% h* a$ S' q: X6 U1 J# U 应当看到,近些年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有了很大提拔,但这在很大水平上得益于经济高速增长以及信贷扩张。随着经济增长势头下滑,尤其是部分企业利润率下滑,从客岁以来银行的不良率就渐渐呈上升趋势,同时隐蔽的银行内部案件也有所增多。这也向贸易银行提示,尤其要关注经济下行期的风险苗头,把控制风险的观念贯穿始终,加大对贷款客户的压力测试。 3 f* ^# ~6 j" D
* h3 Q2 t Q$ [; V p% | 案件被曝光后,人们除了赞叹于涉案金额数额之巨外,被冠以“资金掮客”的刘济源也被广泛讨论。有人将之延伸到民间融资范畴。随着融资总需求量增长,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出现了很多名誉中介以及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好比说小贷公司和包管公司,这些生动的“影子银行”既通过自有资金向外放贷,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与正规银行机构发生关系。防范非金融机构的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已经成为摆在银行眼前的告急课题。
# ~/ m6 r/ k/ Y3 p! L8 B4 Z8 e2 U1 V/ H# X `
齐鲁银行案带给城商行的又一反思在于,近几年城商行谋划规模急速膨胀,岂论是资产规模照旧网点数量均灵敏增长,但是同质化竞争严峻。相对于大中型银行,力气较弱的城商行在竞争时难免处于下风,做大资产规模成为城商行生存的实际选择,因而不得已通过高息揽储、单子抵押等本领吸取存款。这从年底反复出现的“揽储大战”中可管窥一斑。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中,中小银行的生存压力会继续增大,防范业务操纵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防止出现恶性竞争的倾向,无疑应成为城商行内控管理中的一个侧重点。在对峙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门路的同时,城商行必须继续提拔风控本领,以顺应规模的快速扩张。
, Z+ A0 t. [% S6 \' d& P. o* z. i, q% `4 @& m
现在民营企业投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闸门已经放开,将来地方性贸易银行的股权结构将会渐渐多元化,在谋划上大概会受到多方长处的左右。齐鲁银行案的发作也在警示,羁系部分应当加强对中小银行尤其是对新设立金融机构的查察和羁系。要对峙审慎羁系的原则控制关联买卖业务和其他风险。对于已经大概大概发生名誉危急,大概有违法谋划、谋划管理不善等情况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则应当依法实时接纳相应的风险处置惩罚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