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如何判断支撑和压力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9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私募论坛[http://www.simu001.cn]支撑和压力,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非常多的朋友会问起我大盘和个股的支撑和压力在哪儿,到那个位置该提高警惕,今天就把我分析判断支撑和压力的四个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5 U8 E$ N0 E( P" C
一、根据涨跌幅度来判断支撑和压力。采用的方法:黄金分割线法。' g2 l5 g4 p5 I0 S, B1 Z# g" C
$ N$ |. Q5 S: E" v0 c- S% z0 k
注:上图为上证指数2008年10月至2012年3月的周K线走势图。
( z( s  n  |6 P8 y5 r/ f说明:从2008年的1664点开始至2009年8月见顶3478点,我们看做是一个完整周期,选择这两点之后,行情软件的黄金分割自动帮我们把支撑和压力画了出来。1 f0 _& a7 c  B4 Y2 h
1、在标记1处,显示的黄金分割比例是61.8%,在这个地方产生了较强劲的反弹。在80.9%处没有获得支撑,直接一根大阴线跌破,说明跌得多一点,支撑才更有效。9 `! }3 i& d  M; x: d
2、在标记2处,显示的黄金分割比例是38.2%,在这个地方其实产生了一段大行情,主要是稀土行情,有心人可以翻翻当时的走势看看。$ E: K& _6 A( i, a
3、在标记3处,显示的黄金分割比例是80.9%,这个位置成了反弹的压力点,最终引发了一波大熊市。  @) D8 N: E0 W; t- O9 H/ A
4、在标记4处,显示的黄金分割比例是23.6%,这个位置还没跌到就引起了一波反弹。% k0 g% _7 P3 }0 Y: D* {
如果以5178作为周期的结束点,相信大家也能画出后期的支撑压力。
1 |7 N9 X& I+ q0 a9 q* k5、假设以1849点作为起点,5178作为周期的结束点,相信大家也能画出后期的支撑和压力。2015年7月9日开始反弹的位置恰好在50%的黄金分割处,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画一下。* l( ?% e2 G% j, w
二、根据前面的密集成交区判断支撑压力。采用的方法:顶底和区间判断法
3 ~5 e, z- \" ]7 q! V* C: B$ F2 f& C1 `# ?! N' c  G: j& ]
注:上图为上证指数2014年11月25日至2015年3月4日的日K线走势图。7 f- n! n& \. t+ e* k% W: R- D
说明:我们光说支撑的情况,压力反过来就是了。+ N7 S1 a, S. l
1、当2014年12月9日的大阴线走了出来,12月10日虽然收阳线(图中标记2处)但最低价比12月9日低,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这儿产生了回调,标记1是近期的高点。从压力的角度而言,后期的反弹就要看能不能突破标记1,小心形成双顶,走势告诉我们并没有。
. `, x" a4 ~+ b  K, B1 @/ q' O2、标记3意义和标记1相同,标记4意义和标记2相同。同样的,从4开始的反弹,要看能不能突破标记3,小心形成双顶。) A# a, f. H- b0 R/ v* o
3、当12,23,34,45走出来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这几段走势有了重合,见图中粉丝的矩形部分,这一段我们称为区间,是后期压力和支撑判断的最重要依据。
; I6 ~2 S- D* E4、从5开始的回调,第一次开始反弹的地方3这个阶段性高点(见3延伸过来的箭头);第二次开始反弹的地方是1这个阶段性高点(见3延伸过来的箭头);第三次反弹的地方是矩形的中间延伸过来的位置。同时从压力的角度而言,第一次的反弹(标记6处)要看能不能突破标记5,小心形成双顶;第二次的反弹(标记7处)要看能不能突破标记6,小心形成双顶;9 [7 w3 h8 j5 H! C( F
5、关于第三次的反弹,从区间(粉丝矩形)顶部,中间任意位置,底部任何一个位置反弹开始都是正常的,这是它的强有力的支撑区间。只是可以从反弹开始的位置确定走势是否强劲,很显然,顶部甚至以上是最强的,底部甚至稍微跌破是最弱的。
& J4 F! M  s% d# H* g3 ?' C/ j, u" k6、标记1和标记3处也产生了反弹,但他们的支撑产生的反弹弱于区间支撑产生的反弹。
! c  e/ ]  @, S5 N  m3 v9 s & B) [! k6 l) c0 `
三、根据走势的高低点形成的趋势线来判断。采用的方法:通道线法。1 A4 s, t& Y7 U8 L7 }
注:通道线法应用场景为上涨或者下跌中,无明显趋势时不适用;压力与支撑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当股价向下跌穿支撑线时,支撑线转换为压力线,当股价向上突破压力线时,压力线转换为支撑线。- ?! v! f0 y) v, E' Y* V7 q
说明:上图为上证指数2014年7月18日至2014年11月24日的日K线走势图。6 W% V& [  M$ d4 F6 a
: O* N  z% g5 {8 d
1、从标记1的2046开始上涨后进入明确的上涨趋势中,上涨至标记2后小幅回调后再创新高,之后回调至3,这时候就可以画出通道线了。这儿不以标记2和标记3之间更高的位置作为上方的压力位的原因在于:如果那样画,就不能把现在的比较2的部分包含在其中。9 q: z( H7 r. r% l, a
2、通道线画出来之后,继续上涨至标记4的位置靠近通道线上方就是压力了,所以开始下跌;回调至标记5的位置靠近通道线的下方就是支撑了,所以开始上涨。
9 C+ s" i7 p+ s# h7 Y1 \3、上涨至标记6之后,离通道线上轨压力还有点距离就开始下跌,这是不大好的现象,说明短期上涨无力。
" e) ^+ D0 ~/ Z4、从标记6开始的下跌跌破了原先通道线的下轨支撑,从标记7开始了新的上涨,这时候通道线被破坏,原先的通道线不再有效。' W/ G% O, z: f1 X4 u" p
5、新的通道线变成以标记3和标记7为通道线支撑下轨的新通道线,而通道线上轨则是标记4和标记6中能够包含从标记3开始走势的哪一个。(至于为什么不是以最近的标记5标记7画通道下轨,因为那样就不是在趋势中了): C. }  z  h* k5 d/ {
6、通道线支撑和压力的转化上面例子中是指:通道线的下轨从原先的支撑变成压力,在图中具体为从标记7开始的反弹,原先的通道线的下轨变成了压力,不过成功突破了。
6 d% T" z: k$ e% ]& v. B: }
, s- n- u+ B& t% D' d四、根据和走势契合的均线来判断。采用的方法:均线判断法。
, h) d! b- d! A% N+ v, @% G! ?( ^% h2 ?, ~" l5 c3 I
注:提到均线判断法,很多人估计会以为是采用5,10,30,60,120,250这样的均线来判断,但这儿不是,因为我们说了是和走势契合的均线,所以不是固定,而是根据不同的个股有不同的均线。而均线判断之所以有效在于均线是大家成本的一个平均。
2 V' {8 f- U& z  Z" L; x. \' W- Y+ G说明:上图为上证指数2004年4月8日至2016年3月31日的日K线走势图。
9 ^8 p. m& D( g- i7 }1、太短的均线没有意义,比如5日,10日,随时就跌破或者突破了。
! C  Y3 N' y5 |# e2 w- Q- F2、触碰到的点越多,它的压力或支撑就更有效,一般根据25日线,60日线,120日线,250日线来进行调整,同时兼顾长短周期。
/ Z5 F+ G3 {, Y3、图中的50日线触碰的是反弹最弱的两个点,120日线触碰的是反弹较强的3个点,250日线触碰的是反弹最强的2个点。
$ E7 A8 I# s) R5 K; |4、均线压力被突破后一般就形转化成了支撑,但是存在再次跌破的情况,一般二次突破形成买点。
# R: T& {* A2 u/ ?2 c) C3 a5、均线的压力和支撑是会转化的。如图中的50日均线的压力,被成功突破后再次的回调时形成了支撑(见图中红箭头处。这个支撑还是我们第二种方法中的区间顶部支撑)。6 r! m$ g: p& G  ~, `/ ?/ ^; F
8 A1 O3 w# x7 J; m5 z  W
. L) {2 C) `( }( a$ N# ]2 T, P. K' y

+ U! M; r9 b2 n- l                 私募论坛
http://www.simu001.cn/x41773x1x1.html
最好的私募社区 | 第一私募论坛 | http://www.simu001.cn

相关帖子

精彩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9 10: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鉴定完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9 11: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那么过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9 11: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顶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9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9 11: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 ( 桂ICP备12001440号-3 )|网站地图

GMT+8, 2025-4-30 16:26 , Processed in 0.392919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www.simu001.cn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