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与谁有仇,请把他送到证监会主席任上,那会让天使变成妖怪;假如你与谁有恩,请把他送到证监会主席任上,那是同一级别官员中把握资源与资金设置权最多的岗位。
9 a$ v$ p2 Z# N. [3 G& ^- s郭树清上任证监会主席,A股市场以微幅上涨表现欢迎。
9 p* D1 p/ ]5 T+ h$ ^8 H0 b5 w$ T
$ z* p- ~0 M% F- W- _不太激进的又一个周小川5 T" C8 n; F( m9 ~( ^' H0 \. c
7 C$ K+ p+ v5 U/ A
) @6 Y+ `9 O$ H) m! M 郭树清与周小川证监会主席任期衔接,两者有多点交汇。
0 k; z; k5 _7 X y 郭树清曾在原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任职多年,从1988年2月开始在国家体改委国外体制司工作,到1998年7月之前任国家体改办党构成员。此间,郭树清有时机与吴敬琏、周小川、楼继伟、李剑阁等人一起工作,被称为“团体改革论者”。1988年5月,共同完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团体操持》,履历三十余年,默契、观念不会消除。与周小川相似的是,郭树清著述颇丰,对于市场的理念从未动摇,两边都是激进的改革者,在周小川任证监会主席铩羽之后, 2011年10月尾,郭树清坐到了证监会主席的火山口上。, _' x: |8 z! ~1 ^
此时,险些90%的股民处于亏损状态,基金日子难过,对圈钱市的责怪甚嚣尘上,十年一觉扬州梦,在上市公司进入2000家以上后,股指依然在2400到2500点左右倘佯。
! d8 ^3 B( Q3 W/ |6 t7 M 中国证券市场是激进的,在尚福林任期,不但完成了艰巨的股改,更推出了中小板、创业板、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留给郭树清的只有国际板与新三板;中国证券市场体制改革又是怠惰的,退市机制无法推出,考核发行屡遭业绩变脸质疑,市场资源在制造与服务等行业之间极不平衡。
3 R$ J$ C9 w- l7 v, e, y6 \5 ] 郭树清该何去何从?想来,他会与周小川同样秉持市场的理念,但不会重走周小川的激进改革之路。周小川任上把掩护投资者看成头等大事,但国有股减持的休克疗法却激起全部平常投资者的反对之声,引入史美伦等人严厉羁系被以为不符合中国国情,有投资者声称水至清则无鱼。
, F" _& w) h0 }: }9 s" t 想必郭树清会漫步而行,对于过于激进的金融产物持生存态度。
* y3 |% e5 }3 Y4 S 客岁10月,郭树清在继续《新世纪》周刊采访时明白表现:金融服务业在西欧国家是发展太过了。最良好的人才都跑到华尔街,自我循环、自我服务、自我形成泡沫,原来应服务于实体经济,但却严肃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无非就是提供生意业务前言和融资源领,为什么要那么复杂呢?2005年我们上市时,美国没有一个行业可以大概一连提供20%以上的收益率,怎么大概做到全部的银行和基金的ROE一连几年全部都是20%?可以预计,发达国家的金融业以后一定会紧缩。1 T/ ?, e% S R/ U. a' @9 g
金融必须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源,而不是在制度创建未创建之时,大规模推出一些金融品种,使风险链条失去控制。5 u" y6 |0 Z4 W" o" P2 J. n2 M6 O
, A' Y& ^6 N& y1 o) s9 F
创建严酷的风险控制体系( m2 f9 U+ D; ?* C- X9 s3 S
- I9 t2 x( `; q" c7 y! Y! ?9 }
/ s- y# u' p: h 在建行任职期间,郭树清的重要着眼点是引入外资银行的风险管理体制,客岁9月表现,在上市、IT管理体系创建之后,银行应靠市场内部推动力,以及来自股东的硬束缚。为了控制风险,着眼于未来的结构,建行主动放弃了一些市场。2005年准备上市时,郭树清在建行推动“以客户为中央”的业务转型,2009年初在金融危急肆虐之初率先推动贷款出笼,从2009年3月起主动控制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明白“对峙有用发展,不寻求市场份额第一;对峙信贷政策尺度,不突破风险底线”的要求,在其他银行一拥而上之时低落了贷款增速,乃至甘愿放弃市场份额。/ {0 n- S. t7 r4 i8 W
建行的地方平台贷与房地产贷款都在主动下行,拨备覆盖率与风险管控本领在银行间市场得到称道:客岁上半年房地产开辟贷款新增为五年来最低,前十大单一乞贷人中没有一家是房地产企业。郭树清称,建行两三年从前另有6000多家房地产开辟企业客户,现在只有3000多家,减了一半;本年上半年,建行严控当局融资平台新增贷款,贷款余额约5800亿元,不良率为1.1%,对此类不良贷款的拨备覆盖率凌驾300%,高于均匀程度244%的拨备覆盖率。笔者不止一次听银行业界人士偶然中提及建行的风险管控力在业内领先。
# v$ Y3 T9 D1 F+ |6 T 任职证监会主席,控制市场风险将是郭树清从建行一以贯之的理念,此中既包罗克制激进的市场衍生品种,也包罗创建以数据为先导的市场风险控制体系,终极将风险控制落实到员工。
( A8 _! o, {( j& a# U3 D) D) V& ?/ l: D7 W9 X
) d, L! w: D# A" x# Q3 i9 J为向阳财产服务3 g2 p+ q' t. f8 k# M
, e4 z" d' S, a7 S* U6 y
/ z' d2 d9 z5 u! F: [; S4 m
在详细业务方面,建行偏重不起眼的零售业务。2010年1月,郭树清在继续《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提出,建行战略转型的重要内容是“四个变化”,即大力放肆发展零售业务,向批发与零售业务并重变化;调解批发业务结构,向传统与新兴业务并重变化;加快发展中心业务,向收入结构多元化变化;积极稳妥推进综合化筹谋,向多功能银行变化。
9 J( A N5 L3 `0 g ]0 O, K9 g 发展零售业务与郭树清本人的理念相干。
$ d8 m* i" P! E2 [1 O$ M! H 9月15日,夏季达沃斯论坛在中国召开。郭树清坦承中国包罗金融业、银行业在内的服务业都严肃滞后,亟待发展。“十二五”期间,财产结构的调解和升级,对银行业是很大的寻衅,我们不能继续支持那些低端的制造业盲目扩展,是产能过剩,而且斲丧资源也许多。无论是在制造业还是在服务业,都必须举行调解。总体来看,中国的服务业都须要发展,中国服务业差不多都有前程,但是都严肃滞后,包罗金融业、银行业。
2 C! A- d* l; h! R1 |( N* K/ j 服务业是向阳财产,发展却严肃滞后,银行应该予以支持,固然,证券市场也不能破例,必须支持向阳财产。
2 o, U( j# o: }1 Q 同样在达沃斯论坛上,郭树清在建行董事长任上,提出未来五年会将会视环境渐渐调解业务方向,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个人业务的投入,此中包罗部门设置、团队创建、人才作育等多个方面,总体目标是将业务比重由现在的30%多进步到50%。他判断未来中小企业将成为银行业务重心:我们为什么看好中小企业?这也是建行从战略上的一个思量。未来大公司、大项目越来越少,这是个趋势,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深化,大公司、大项目对我们银行贷款的依赖度也会越来越小,他们将更多地通过发债,好比直接发单子、直接上市来融资。固然现在银行融资还能占80%左右,但未来这个比例肯定会降落。( [! L7 D$ {; n. l6 Z O& r
中小企业、服务业、农村信贷,将是未来银行业的增长极。假如证券市场重走大企业之路,与银行将没有区别,只不外从间接融资变成直接融资,融资的取向与目标没有厘革。这显然并非郭树清所乐于看到的征象。% _- [/ u! @+ v4 i7 _- ~
" l' V8 i+ H c: R9 a* k
着力债券与国际板
% Y! c! y9 Z3 q; t+ x ~3 J
+ u) [% _- a& \4 K+ j
" F4 F; G% i. d 无论在汇金还是在建行,国际视野、引入国际投资者都是郭树清的令人瞩目之处。此中有得有失,有美银的大笔收益,也有建行鉴戒国际管控体系的乐成。" c: H+ H8 ~: V: D8 S1 e- F* |, V; y
本年5月,郭树清继续《上海证券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现,我国资源市场国际化步调,包罗境外企业在华发债、上市,完全可以加快,由于已往我们担心的资金不敷标题已不存在,现在面对的标题是资金剩余。2 G0 Q: |# S! l, b, s
可以预期,郭树清在判断资金过剩之时,将大力放肆拓展优质上市资源,包罗引入国际公司在境内上市。从债券市场到期货市场,都是其改革的着力处。发展债券市场是形成中国资源与钱币市场的定价根基,也是光荣不彰市场控制风险的告急办法,有了发达的债券市场,才大概发展出其他衍生品市场。
! U9 T! L/ r) v/ s0 @ 在本年年初的《中国改革》杂志上,郭树清撰文再提深化改革:我们早已明白了“让市场在资源设置中发挥底子性作用”的根本原则,但要真正实现,另有许多变乱要做。在推进市场化和国际化过程中,中国取得了世所稀有的结果,同时也履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曲折。本日,无论在产物和服务市场范畴,还是在生产要素市场方面,中国都面对着深化改革的困难任务。要切实加快这些改革,必须更加器重各种市场的特殊性,全面把握内部结构和外部条件的根本差别,继续以刚强明白、开放务实和渐渐美满的态度处置惩罚好各种关系,力图在“十二五”时期使中国市场体系的成熟度有一个显着的进步。 ^7 E6 o. B1 p5 B( U" S& Y5 ^
把稳固市场、管控风险、市场深化的全部责任放在郭树清身上是不符合的,也是不大概完成的任务。# `+ ]9 q; T" Q, b% m
很显然,无论证监会主席为谁,证券市场都负担着为国企脱困、为民企解忧、为高新技能企业探求资金源种种政策性任务。在投资者风险控制与市场取向之间取得平衡,以市场的理念辅之以务实稳妥的步调,是市场厚望。 |